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互文性理论以其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以及对文学研究视野的可拓展性而日益受到学界重视。《红楼梦》广泛吸收借鉴大量文学、文化文本,与"临川四梦"中的三梦有密切关系,而剩下的《紫钗记》与《红楼梦》之间的互文性联系却一直为学界忽略。事实上,两者在人物形象、情节设置、故事线索、语言符号的使用等方面存在多处互文性对接。可以说,《紫钗记》实际上是《红楼梦》一条长期被遮蔽的文化血脉。  相似文献   

2.
宋莹 《科教文汇》2012,(25):147-148
本文以杨宪益与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例,从互文性角度对《红楼梦》两译本进行文化翻译解读,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互文现象,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互文性在翻译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邢怡 《科教文汇》2009,(26):252-253
“互文性”是欧洲学者克里斯蒂娃发明的术语,简单定义为“一篇文本中交叉出现的其他文本的表述”。作为一个多元、动态的理论,互文性自出现以来就以其强大的活力与包容性在不同领域不断发展。而当今的翻译也已成为一门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集实践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多元学科,因此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不失为一个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诗词中“水”这一意象的互文运用来探讨互文性对词义拓展和联想以及对后世翻译实践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它也成为翻译批评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语用翻译理论作指导,以《红楼梦》中称呼语的翻译为例,阐明在翻译称呼语时必须注意文化、关系及语境等方面的因素,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翻译出既符合原文的用意、又符合译文习惯的语用等值翻译的文本。  相似文献   

5.
王蕾 《科教文汇》2008,(10):186-187
互文性强调特定文本与其它相关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是理解一切文本的前提。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它以前的文本的遗迹或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或者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中形成的。本文将这一概念应用到广告翻译中、通过分析广告语中的互文性,及广告译文的研究,为广告翻译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崔璨 《科教文汇》2010,(2):39-39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大卫·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版《红楼梦》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本文着重比较分析两个版本中第三回的翻译,包括译者译风、语篇意识、文化负载词等,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与技巧。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大卫·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版《红楼梦》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本文着重比较分析两个版本中第三回的翻译,包括译者译风、语篇意识、文化负载词等,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与技巧。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文本都是用马赛克般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本文认为,诗歌翻译在文字、意象及用典方面具有大量的互文性特点,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古典诗歌中互文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的契合.  相似文献   

9.
王维 《科教文汇》2007,(12S):172-173,181
本文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文本都是用马赛克般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本文认为,诗歌翻译在文字、意象及用典方面具有大量的互文性特点,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古典诗歌中互文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的契合。  相似文献   

10.
诗歌翻译中的跨文化互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龙江 《内江科技》2006,27(6):76-76,82
互文性理论强调各个文本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各种文本相互交织,组成一个无限开放的网络,任何文本的写作与阅读都有赖于这个文本和其他文本的关系这一理论的提出对翻译研究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本文认为中西诗歌在词语、意象和篇章方面有着极强的互文性,这种互文性在翻译中的应用能读者克服跨文化语境造成的障碍。  相似文献   

11.
《马丁·菲耶罗》是一部长篇叙事诗,是阿根廷高乔文学的巅峰之作,被奉为阿根廷民族史诗。创作于19世纪80年代,至今已被翻译成世界上70多种语言。诗人何塞·埃尔南德斯用高乔人的语言进行艺术创作,方言俚语丰富、戏言妙语诸多、地域文化气息浓郁,还有大量的比喻和双关修辞,语言特色突出。该文将以赵振江所译的《马丁·菲耶罗》中文译本为例,分析译者在再现原著语言特色上所表现出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2.
蔡永丰 《科教文汇》2014,(20):105-106
随着旅游文化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宣翻译在本土对外传播的旅游文化活动中愈加重要。笔者根据旅游文化外宣翻译行为的特点和旅游翻译教学改革的实际,总结出外宣翻译对高职本土旅游翻译教学的启示,期冀能促进旅游英语翻译教学,培养更多更好的本土外宣旅游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13.
"似"与"等"的美学思想在翻译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译论各自所倡导的“似”和“等”翻译原则,都有其美学传统。本文从中西美学思想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入手,探讨了中西美学思想在翻译中的体现,认为“形式对等”和“形似”、“动态对等”和“神似”在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可以对其加以沟通,并就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如何运用它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像“形似”和“神似”一样,“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也可作为英汉文学翻译的原则,以“等效原则”作为衡量的尺度。“等效原则”也是相对的,但应成为译者努力争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丁晶华 《科教文汇》2011,(2):127-128
本文以电影《赤壁》为例,探讨影视剧字幕的翻译策略,指出由于其自身的艺术形式,影视剧字幕翻译必须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灵活处理文化问题,重组文化意象的明示和隐含意义,以求为目的语观众提供最佳关联的字幕。  相似文献   

15.
周小涵 《科教文汇》2014,(35):121-122
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少数民族文化无疑是一个重要领域。其发展与传播对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对少数民族文化文献英译概况的梳理和研究非常必要。本文聚焦极具代表性的藏民族文化文献的英译,搜集和整理藏族文化有关文献的英译资料,并进行分类,分析其特点和规律,并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岁孝  操龙升 《科教文汇》2014,(35):117-118
本文分析研究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旅游规划构想,提出将三秦文化整理研究,翻译成英语并向中亚国家推荐,让更多中亚国家认识陕西,加强与陕西的交流合作。同时,总结了几点关于文化英译的策略,旨在提高三秦文化英译的质量,促进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相似文献   

17.
彭兵雄 《科教文汇》2011,(14):140-141
忠实问题一直是翻译当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内容与形式的忠实,本文结合纽马克将文本分类进行翻译的观点,分析讨论了翻译中对于文体风格的忠实,并提出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文体风格,应根据其不同的侧重点,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曾永志 《未来与发展》2009,30(11):23-26
随着科学本身的发展以及科学文化社会功能的日益加强,科学文化逐步与人文文化相背离,科学犹如一把双刃剑,当它被善用的时候,它能够创造人间奇迹;当它被恶用的时候,它也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地对科学进行反思,而“第三种文化”的提出正是对这种反思的一种回响。同时,对“第三种文化”的哲学思考就致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研究,推进两种文化和谐会融,促进中国文化“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白杨 《科教文汇》2014,(28):122-123
公示语翻译对高校英语教学至关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英语教学的水平以及不足之处。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公示语在表达、翻译策略和跨文化意识方面容易存在偏差。针对公示语的翻译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还需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结合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公示语翻译状况,根据公示语的定义和分类,阐述公示语的语用功能和示意功能,探讨公示语翻译在高效英语教学中的贯穿策略。  相似文献   

20.
李芳 《科教文汇》2012,(34):107-108,121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英语学习热潮,翻译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相关的研究相对滞后,翻译在大学英语中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对SSCI统计数据对我国经济学学术成果排名分析,经济学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的分量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极不相称,排除包括学术水平在内的其他因素,本文作者认为,英语翻译和学术写作水平是主要制约因素.因此,作者提出以下建议:翻译理论界应更多地关注与非英语专业英语翻译相关研究,在针对经济学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加翻译教学和英语学术写作的比重,中国经济学家在不远的将来不仅能与国际学术接轨,而且能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