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避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封建礼仪. 封建社会,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写出,谓之“避讳”.大约在西周时就已开始.“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这是把避讳和国家法令、风俗习惯、人情世故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
避讳略说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有的现象。它是等级禁严的封建社会和宗法制度的产物。封建时代很重视“避讳”。辛亥革命前,人们对于皇帝及其祖、父、后妃等和自己家庭的祖先及尊长的名字都不得触犯,在说话或书写时,都要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而要采用其它方法迴避,以表示不敢、不能、不愿直接写出或说出的意思。前者因全国都避讳,称为“国讳”或“公讳”,后者因全家都避讳,称为“家讳”或“私讳”。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阅读和整理古书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古书中有的字笔划不全的现象,如“世”字少了一笔成“■”,“丘”字少了一笔成“■”等。这是否印刷出版中的错误呢?不是,这是因为“避讳”而造成的结果。什么是避讳?避讳就是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得直书,在文字上则要用改字、空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如果违反,就是犯  相似文献   

4.
暴希明 《新闻爱好者》2008,(12):140-141
避讳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的产物。它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出于对国君和父祖的尊敬或畏忌,不敢或不愿直呼其名,凡遇到和其名相同之字,都看做是忌讳而避开不用,而采用改字、省字、缺笔等方法来加以代替。  相似文献   

5.
《浙江档案》2004,(5):42-42
何忠礼在《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撰文指出,在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中,有种种忌讳,其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忌讳,就是对尊者、长者、贤者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人们将这种忌讳称做避讳。避讳起源于西周,但当时的规定还比较宽松,如不避偏名和嫌名,在诗文中不必避讳,特别是只对死者加以避讳等。从秦汉以后,避讳逐渐严格化,不仅生者也须避讳,二名要避讳,要避讳嫌名,无论说话或写字都要避讳,盛行私讳,甚至为避讳而改姓等等。避讳的方法很多,至少有改字、空字、缺笔等七种。避讳虽然使史籍的记载造成了混乱,给史料的运用增加了困难,但…  相似文献   

6.
明清档案中的抬头与避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抬头与避讳,是封建等级制度在书写规则上的集中反映。文章对明清档案中抬头的主要表现形式,避讳的主要方法及一些特殊的避讳字样进行了探讨和阐释。  相似文献   

7.
湖北英山发现的毕昇墓碑,根据其碑体形制、纹饰题材与风格、气韵,断为宋碑,又据其年款中尚存文字,详加考证,断定此碑立于北宋仁宗皇祐四年。此说经有关专家会同鉴别,大致已成定论。 但近来又有学者以为此碑“绝非宋制”,其理由是:该碑文中出现了“父以‘文’为名,子以‘文’为辈”的现象,即子侄辈“文显”、“文忠”等未避其父辈“毕文”之名,“不合传统避讳原则”。而“赵宋为我国古代最重礼法的朝代。倘若确系宋碑,则其不避父名……岂不很值得奇怪!” 作为一位文物研究专家,从避讳的角度,对于墓碑的年代鉴定提出质疑,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在文物鉴定中,对于碑志、版本、书画的鉴定,往往以其中的文字是否反映了避讳的现象,作为辨别和确定该项文物的真伪和年代的佐证之一;而毕碑的时代特征和被认定的年代与不避讳的现象,又似乎有其矛盾  相似文献   

8.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避讳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极端于明清,废于民国。尤其是对君主的名字,必须严格避讳,如果不慎"犯讳",常常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不但在位皇帝名字要回避,皇帝祖上的名字也必须回避,与他们名字同音的字,也都要回避。在书籍出版中,通常的避  相似文献   

9.
许元  瑞敏  贵常 《山东档案》2003,(4):43-45
为深入研究和探讨太平天国这场“强大的革命”(1)就需深入进行有关档案史料的编纂工作。而在太平天国革命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避讳在各个领域,特别是政治、文化领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利用避讳制度对太平天国史料进行外部考订就成为必然和有效的途径。外部考订,即从档案材料外形上辨识真伪。我们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利用避讳来考其作品与作者、作者与时代、作品与作者的特点是否相符,从而辨别真伪。 其一,根据纯避讳制度考伪 相传有太平天国状元程文相作《蓄发檄》(2)。檄文是“发肤受父母之遗,无剪无伐;须眉乃丈夫之气,全受全归。…  相似文献   

10.
卷六《秦始皇本纪》:“攻魏垣、蒲阳。”《正义》:“垣,作‘(?)’。(?)音袁。括地志云:‘故垣城,汉县治,本魏王垣也,在绛州垣县西北二十里。……’”(228/2,此为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数行数,下同)吉案:黄本、凌本、殿本同,彭本上“(?)”字作“垣”,无下“(?)”字。张文虎《札记》:“案此宋人讳‘桓’,因并及‘垣’而缺笔,非《正义》有异文也。王、柯、凌所据宋本皆如此,仍其旧以见当时坊刻之谬。”张文虎言“(?)”乃“垣”之避讳字,不误。北宋钦宗名赵桓,据《淳熙重修文书式》,“垣”字亦在避讳之列(参陈垣《史讳举例》,页115,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故今所见百衲本《史记》所影印之南宋黄善夫本于“垣”字多有避讳  相似文献   

11.
对于从未吸过毒的人来说,可能有一个问题始终盘绕在心头:吸毒到底啥滋味?而毒品一旦与明星或名人“搅和”在一起,更会迅即激起人们的这种好奇。如果要问:通常所说的“毒品”到底是什么?深究之,这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你甚至在英语中无法找到一个直接与之对应的单词;而在中文里,一个“毒”字,也让“毒品”这个词很容易与“毒物”“毒药”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2.
请问您有什么感想?”这似乎成了许多电视主持人不约而同地向被访者抛出的一句“拿手问”。采访见义勇为的英雄时这么问,采访德高望重的学者时这么问;采访登上领奖台的劳模时这么问,采访新近走红或即将红运高照的明星们同样这么问;在采访现场时这么问,在晚会的舞台上也这么问。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顾情绪,一律而问之。而一些被采访者,受宠若惊的亮相者总是小以翼翼地谈出一些事先准备好或酝酿过的“感想”。于是观众们便无可奈何地产生演练好的雷鸣般的掌声。  相似文献   

13.
一段时期以来,在讨论图书馆要面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时,有些文章把“藏”与“用”这一图书馆业务工作中的矛盾问题理解为封建藏书楼与当代图书馆两者间的区别标志,进而得出“为藏而藏”是封建时代藏书楼旧观念这么个似是而非的推论。古人已不能站起来申辩,今人则无须为此承担罪责,仪需“肃清封建余毒”即可,自然无人深究。久而久之,推论似乎成了不争的事实。凡逢图书馆界提出或采取某种社会服务的新举措,便自然而然地把封建藏书楼联系起来批上一番。在图书馆界、文化界,乃至新闻报道中已经成为一种公式化语言。但审诸古今史实,“为藏而藏”是封建时代藏书楼的旧观念这一推论实难令人苟同。  相似文献   

14.
唐高宗时期所修史书避讳“世民”二字,将魏晋南北朝的户籍机关左民、民部改作左户或户部,造成了后人对魏晋南北朝户籍制度认识上的混乱,影响了户籍制度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阅读古诗不难发现,我国古代不少作家,因受时代、环境、习惯或避讳等条件束缚,写诗时有所顾忌,有意不将自己的主旨、本意和盘托出,而是采用委曲婉转、旁敲侧击的方法,使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变得含蓄、巧妙、曲折,这种笔法,便称之为“曲笔”,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曲笔”常有以下几种: 一、语词借代法。最有名的要属白居易的《长恨歌》了,作者本意在于嘲讽唐明皇好色误国之事,但虑及生活在当朝,恐有不测,所以劈首便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借汉皇而代指明皇,用心极  相似文献   

16.
王新 《新闻前哨》2007,(1):33-34
虚假新闻和黄色新闻、诽谤新闻,是世界新闻史上的“三害”。不容避讳的是,在我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三害”也是屡屡重演。媒体是公众认识世界的主要信息传播来源。新闻界的责任意识和自律,已经到了非强化不可的地步。  相似文献   

17.
1902年前我国的传统图书馆统称为“封建藏书楼”,封建,表明了其守旧、落后的一面;藏,显示了其重藏轻用的一面;书,反映了其所藏的主要内容;楼,表明其所藏的处所,也显示了这一处所的外观形象。“封建藏书楼”代表了我国传统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即我国传统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可以定位于此。  相似文献   

18.
所谓谥号,是古代封建君主时代帝主、贵族以及大官等死后,朝廷依据死者生前事迹所给予的一种称号,以褒贬其善恶。然而在不少古文中,却出现死者生前即提前享用这种称号的事,不合事理,显然错误。例如:北宋陈尧咨死后谥号康肃,可是宋代欧阳修的《卖油翁》写陈尧咨生前善射之事,却几次用他死后的谥号:“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康肃问曰”、“康肃忿然”、“康肃笑而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大革命”以前,档案界一些同志在发掘和研究我国档案学历史遗产的过程中,曾经探讨过清乾嘉年间的史论家章学诚的档案学思想。但是,在林彪、“四人帮”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的棍棒下,这些曾被强加上“吹捧封建死人”、“向封建地主阶级投降”、“搞修正主义”等罪名,遭到了长时间的批判。这纯系政治诬陷。此外,也有人提出,章学诚其人根  相似文献   

20.
大千世界,有冷就有热,这是不可违拗的自然规则。该冷的不冷,该热的不热,都是对自然规则的一种破坏,都将产生严重的负效应。自然界如此,新闻业亦同此理。不必避讳“热”有一度,新闻界有些同志对宣传报道中的“热”有些避讳,似乎一提到“热”,就和片面性、一哄而上挂上了勾。笔者以为,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