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清诗异军突起,七绝风骚独领2006年17套高考语文试卷共涉及诗、词、曲20首,其中清诗5首,近代诗1首,唐诗4首,宋诗4首,宋词2首,元曲2首,晋诗1首,元词1首。所选古诗从形式上看主要以七绝为主,14首近体诗中七绝11首,七律2首,五律1首。与前几年相比,可以明显看出2006年唐诗、宋词、宋诗遭遇冷落,清诗异军突起,江苏卷的元词更是旁逸斜出。清诗之所以能在2006年的高考中后来居上,除了命题者趋冷避热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命题者试图引发人们重视清诗,改变对清诗价值的轻视与误解。其实,对清诗的评价历来就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而这…  相似文献   

2.
纵观2006年17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词的鉴赏题,我们不难发现以下规律:1.古诗词选择面广,有诗,有词,有曲。所选古诗主要以七绝、五绝为主,其中清代诗选了5首,这要引起注意。所选诗的朝代多元化:综观17套试卷选用的20首诗,其中晋诗1首,唐诗4首,宋诗4首,宋词2首,元曲3首,清诗5首,近代诗1首。2.从作者方面看,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的时期有  相似文献   

3.
今日的杏花村文化现象都与托名杜牧的《清明》诗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在唐宋文学中的诗意延伸。据考察,"杏花村"词组在今存唐诗中出现过3次,在宋诗中出现过17次,在宋词中出现过4次;"杏村"在宋诗中出现过3次。这27个杏花村除了南宋方回诗中一个"杏村"是实指外,其余全是虚称,则《清明》之中的"杏花村"也当是虚指。学者从目录学、诗韵学、诗歌风格学等角度曾经怀疑过杜牧对《清明》诗的著作权,此外,若从诗意传承的角度去看,《清明》诗也不可能为杜牧所作,它只能产生于两宋之间。南宋以来的个别词选中录有一首署名北宋宋祁的已经化用了《清明》诗意的词《锦缠道·春游》,但至少有四点理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月诗     
古往今来,咏月亮的诗词何止千万首,其中好诗好词也着实不少。以诗而言,李白的《静夜思》家喻户晓,为此千百年来游子“举头望明月”,就会油然勾起故乡之思。李白在四川长大,热爱巴山蜀水,将出蜀时,写了一首七绝《峨眉山月歌》,通过咏月表达了对蜀地的依恋,诗也非常出色。以词而言,人们不会忘怀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千百年来每到中秋就会吟诵它,祝福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外国咏月好诗也数不胜数。歌德的《对月》,情景交融,被誉为“最美的月光诗”。有歌曲之王  相似文献   

5.
标点符号索然寡味,学生一般不重视,教师往往也头疼。怎样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呢?一次我是这样讲的———“同学们,眼下快到清明节了,我们来欣赏一首写清明的诗吧。”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挂在前面,让大家共同朗诵了唐朝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  相似文献   

6.
大约是因为唐诗主情而宋词主理的缘故吧,宋人对于前朝人中脍炙人口的诗作常有擅改为词的,这一来是为了适应宋词长短句能演唱的需要,二来也正是因为唐诗和宋词在情感的宣泄和交融上能沟通.然而,这类改作中,成功的却并不多。杜牧《清明》诗脍炙人口,宋人弄巧,不加增删就  相似文献   

7.
说到唐诗,不要说中学生,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会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地吟它几首,什么“床前明月光……”、什么“白日依山尽……”,可是如果再让他背诵几句宋词,他们就黯然了。为什么那么多的家长和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多读诗,却有意无意地回避词呢?或许是觉得词过于香艳?过于消沉?过于隐讳?其实读一些优秀的词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诗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肩负着神圣的使 命,“诗言志”,诗可以惊天地,泣鬼 神。“温柔 敦厚,诗教 也。”就 是说,通过诗的教育,养成人的温柔敦厚的品格。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用孔子的话说就是…  相似文献   

8.
一、命题回顾2006年全国共有17套语文高考试卷,涉及20首古代诗歌,其中东晋诗1首,唐诗4首,宋诗4首,宋词2首,元散曲2首,元词1首,清诗5首,近代诗1首。其命题选材特点如下。1.范围大大扩展。2006年20首诗、词、曲,覆盖了从东晋到近代各个时期,唐诗、宋词已不再是惟一的考查重点。这样广泛的选材,既开拓了考查的领域,又避免了撞车、雷同的尴尬,更有效地避开了押题者的视线。2.避热就冷。试题所选的19位诗人的20首古代诗歌,非名家、非名篇的比例占50%以上。江苏试卷甚至从“散曲”著称的元代选一首《鹧鸪天》词出题,词作者魏初在一般文学史上很少…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一首流传极广的好诗,但由于断句不同、标点不同,其意趣也就不同。有人曾将它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即或改成四言句,亦未尝不可:“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相传清人纪晓岚,将它压缩成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古人亦有将它改为六言诗的:“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清明》诗如重新标点,则成一首颇具特…  相似文献   

10.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七绝小诗,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诗曾在上世纪90年代被香港文化机构评选为"十佳"唐诗之一,而且名列第二。诗人杜牧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诗话》中也说:“诗有诗境,词有词境,诗词一理也。”他们都认为宋词也同唐诗一样具备意境。在诸多的意境中,雄浑、深静、迷离渺远应是最为常见的。一、雄浑之境宋词发展到苏东坡、辛弃疾时代,词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以诗为词”、“以文为词”,融入自己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浓郁的生活情趣,还将炽烈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极大地开拓了宋词表达的内容,给宋词注入了刚健壮烈的风骨。…  相似文献   

1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七绝《清明》,脍炙人口,历来受人称道。但诗中的“杏花村”却众说纷纭,或云在山西的汾阳,或云在安徽的贵池。其实,这“杏花村”却在齐安(湖北黄州)的麻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近几年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尤其是2002年以来,诗歌题由一卷的客观题提升为二卷的主观题,虽然赋分不变,但难度大大增加。2005年16套高考试卷中诗歌题选材广泛,唐诗10首、宋诗8首,宋词1首,元曲1首。诗中七绝15首,七律3首。部分省市考查分值超过6分,其中北京卷7分,三份全国卷  相似文献   

1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风俗画,一曲朴素的乡间谣。从古至今,无数人喜爱它,故而也流传着许多趣闻佳话。传说古代有一文人,欣赏赞叹之余,兴意盎然,不禁挥笔在《清明》诗原作上稍加“点断”,居然成了一出精巧古雅的“微型”小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相似文献   

15.
“温柔敦厚”诗教体现了孔子在艺创作思想方面的一个重要原则。它强调诗歌既要有发挥社会教化功能的“质”,又要具备恰如其分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赞赏用委婉含蓄的抒情手法表达作的喜怒哀乐以达到政治教化的目的。这一理论对宋词的创作和词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雅正之旨是“温柔敦厚”诗教的核心,宋词的崇雅倾向正是孔子诗教理论在后代的回声。  相似文献   

16.
千姿百态总关情——试论欧阳修的恋情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的词流传至今的,据黄畲先生统计还有“二百四十首零半阕”。词虽仅有二百多首,但他词中的世界却相当丰富多采。有抒发身世的概叹词;有描写风光景物的词,有写节令的词;有写都市生活的词;有咏物词;此外还有咏史词、描写音乐的词等等。这些只有在晚唐以前词中出现的题材,如今又在作为宋初文坛领袖的欧阳修的笔下露面,无疑,它不仅给宋词开拓了新的题材领域,增强了词的表现、再现功能,对宋词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而且直接对苏轼“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以爵为词,取词的躯壳而赋以诗的神气”起了启发作用。但从整体上看,欧阳修词中数量最多,写得也比较好的却是沿袭晚唐五代题材,  相似文献   

17.
大诗人李白写过一篇乐府诗《江夏行》,其中有这么几句:“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这是一个少妇怀念她外出经商的丈夫,想起去年别时相送的情景,是写得相当传神的。人已经走了,送别的人还舍不得离开,站在那里望着风帆慢慢地远去,她的心也跟着江水一道向前流去。同一时期,诗人写过一首有名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是这样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的内容,如果我们用“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来作为它的注脚,除了“去年”一词不切外,是最适合不过了。  相似文献   

18.
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仅是一首传诵十分广泛的诗,而且也是被后人改为其他文体形式最多的诗。旧时有人为了给孩子启蒙,将其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将其压缩成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后有人巧妙断句将其改为一首绝妙的好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人另作断句,便改成了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清明时节,雨…  相似文献   

19.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诗《泊秦淮》,是千古名篇。人们只要选唐诗,几乎没有不选它的。然而大家都把“商女”解作“歌女”,似乎成了定论。我翻阅《全唐诗》发现,在杜牧之前,“商女”一词仅见于白居易的《读张籍古乐府》:“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白居易集》)从白诗中,我们也能发现张籍曾写过一首关于“商女”的乐府诗,由于此诗今已不传,无从考查“商女”是何等人了。这样一来,小杜之诗成了“商女”一词的最早出处。人们读杜牧之诗,大概是看到其中有“酒家”、“唱…  相似文献   

20.
斯闵  嘉逸 《中文自学指导》2001,(4):35-37,31
清明扫墓的习俗,不少人认为起于唐代;扫墓烧纸钱,则认为起源于五代。但翻阅唐代诗歌,从初唐到盛唐,写到清明的诗作很多,却不外乎客中孤寂、赏春抒怀、君臣或朋友欢乐宴饮等,而没有提及扫墓的。就是号称“诗史”的杜诗,写到清明的多篇诗歌也是如此。第一个在诗中提到扫墓的,是中唐前期诗人卢纶,但也只是在一首感叹寒食客游的诗中顺带写了一句“人哭野坟亦有花”,除哭以外,没有提及扫墓的其他活动。稍后于卢纶的王建,则有一首专写扫墓的《寒食行》,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