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1月11日,某初中举办了教学技能大赛,我受邀观摩了该校九年级张彪老师的一节复习课,复习的内容为九年级电学知识模块的内容。张老师本节课很好地针对学生进行了激疑.激趣。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诸多理念,难能可贵的是,张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现在,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教学是研究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互动对学生数学能力促进作用的教学模式。下面的教学片段是我为实验老师备的一节主体性教学的课.在教学中实验教师出色地发挥,较成功地上了一节主体性教学的研究课。现在我把教学片段写出来让大家借鉴。  相似文献   

3.
每次听完洪榴老师的课,我都会对语文课、语文老师、语文教学有诸多新的感受和思考。洪老师上语文.她自己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艺术和情感投入。总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语言、思维和情感的熏陶。洪老师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让我再一次和学生一起享受了一节唯美的语文课。拙文就以此课为例,刍议洪榴老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4.
张艳 《考试周刊》2010,(53):85-86
一、背景介绍 本节教材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6-87页的内容.选用这节课的原因是因为过去我曾选用这节课作为教学公开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时的授课方式为普通的启发式教学.本堂课是由教研室安排我去外校上的一堂优质课,所采用的上课方式是研讨式.由于考虑到许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密铺的知识,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对密铺知识的兴趣并获得教学的真实感,因而课前未安排学生进行预习,我也未与学生见面.  相似文献   

5.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老师指定本节课的任务,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去探究怎样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后大家一起讨论,利用学生自己"互相残杀"式的讨论,最后老师做评委点评的方式来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来引导。  相似文献   

6.
一天上午,我想随堂听小吴老师的语文课。第一节课时,我打电话到三年级语文组,经询问得知小吴老师当天上午第二节课执教《拉萨的天空》一课。这是一篇新课文,我并不熟悉。在处理好事务后,我于第一节下课前十分钟赶到三年级办公室.借小吴老师的语文书把课文看了两遍。三年级其他班级的老师听说我要听小吴老师的课,也随同我一起前往听课。小吴老师课前准备很充分,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步骤环环相扣,教学流程自然流畅,但是我始终觉得学生学习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似乎教师牵引得太多,并没有真正地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我一边听一边思考:假如这篇文章让我来上,我该怎么上呢?下课后,老师们纷纷回到办公室。  相似文献   

7.
简单教数学     
看了李霏老师的《验证勾股定理(1课时)》课例(三)后,我的眼前一亮,这是一节广东省正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生本教育模式课.作为顺德的同行,我很了解镇属初级中学学生的水平是比较差的,但“验证勾股定理”这一传统的教学难点竟然可以被教得这么简单,学生却可以学得如此精彩!这,不就是我们教师梦寐以求的理想课堂吗?经过对这节课的反复研究,我发现,本节课之所以能做到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8.
陈军 《江苏教育》2007,(3):58-58
离上课还有10分钟。我正在办公室反复斟酌着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这时.班长走了进来,“老师,今天的语文课,能否向你借10分钟?”“借10分钟?”我疑惑不解地望着他。“学校要举行演讲比赛,我不知道该选谁去.想利用这节课一点时间让大家推荐一下。”原来是这样.尽管我心里还是有点舍不得,因为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我已安排好了,时间紧,要教的内容可不少。但望着他那充满期待的眼光,我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宋春兰 《成才之路》2009,(28):43-44
笔者近期观摩了我县举办的一节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课上得很成功,授课教师的教学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两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值得学习借鉴。一、课堂调控。因势利导这是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教学,教学内容是有趣的童话《小蝌蚪找妈妈》。为了让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教师事先准备了精致的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妈妈和青蛙妈妈的头饰。上课了.教师走进教室,手中的头饰果然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们用好奇的眼神。注视着老师,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让课堂学习的自我评价变得生动有趣呢?于永正老师的一次以"考试"为话题的作文教学,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这节课,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首先和学生摆谈自己的姓名,问学生"怎么称呼我",从于老师、于爷爷、于伯伯到于永正,于老师的幽默让学生感到特别轻松愉悦。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对自己在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贵刊的《课例点评》栏目我每期必认真阅读,总是有选择地吸收和利用.但是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就是好多优秀的教学设计无法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有效的使用.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到目前为止只有电子备课室,真正的多媒体教室正在筹建中;二是我们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大量优秀课例的教学设计拿到我们课堂上使用并不合适.而读完安凤吉老师的课例后,忽觉眼前一亮,尤其是三个预案很有特色,自己恨不得马上活学活用.恰逢学校让我开学初上一节示范课,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节内容,并灵活地运用了安老师的教学设计.实施的效果比预期的目标更好.下面结合自己上这节课的体会对安老师这节课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杨帆 《语文天地》2009,(1):48-49
前不久,在全市的语文学科优质课展评上.笔者执教了苏教版“必修五”中法国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帕斯卡尔的文章《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受到评委和听课老师的较高评价。下面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感悟.以此作为这篇文章的教学导引.  相似文献   

13.
万学成 《天中学刊》1998,13(5):89-89
中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中等专业技术人员,为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事注重能力的培养.我在制图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有如下几点体会.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主动学.学生学习一门新课程的开始总是带着几分好奇,他们总想弄清这门课讲的是些什么内容,有什么用途.制图课的第一节我就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拿出生产中实际用的图样和有关零件给他们介绍什么是机械制图,机械图样在现代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设计、制造、检验、安装、技术交流等)中的作…  相似文献   

14.
开学初我上了一节在我看来比较失败的语文课。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我的头脑中不自觉的形成了一节成功课的评价标准:老师自己要思维清晰,表达流畅,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我在听推门课方面恪守这样的原则:听课的目的不在评价而在于帮助教师进步。 每次推门听课结束,在综合这节课的效果后,我都要和执教老师进行讨论,我们讨论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教材、教学的理解。二是本节课的亮点,且请教师自己找出这个亮点。  相似文献   

16.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在于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生活情景的创设,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色彩。如在教学完乘法后.我和学生进行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当时我是这样来创设情景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春游。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常态课,大多数老师更多是关注自己的教学设计,竭力完成教学任务,很少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参与性。下课铃一响开始布置所谓的“课堂作业”,不知离开课堂的作业还能不能称之为“课堂作业”。据不完全统计,数学课作业完成率很低,在100节调查课中有22.7节课的课堂作业是在铃响下课说作业,  相似文献   

18.
本节课参加了陕西省第三届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与创新大赛,在这次大赛中,参赛者需要经过课堂授课、说课两轮比赛.本节课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认为这节课体现了课标新理念,能结合新课程和学生学情,很好地完成了这节探究课.这节课堂实录,是由梁放老师根据参赛录像整理出来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覃丽君 《广西教育》2012,(30):65+67-65,67
一次,我去观课,觉得课堂上学生很积极,跟老师配合也很好。课后,我跟两个学生聊,我问她们老师上的课好吗,她们说好。我再问好在哪,她们沉默了。在我鼓励下,有个学生鼓起勇气说:“那节课,其实我们班很多同学不是很懂,但那么多老师在看着我们,我们不能表现不好,给我们班抹黑。还有,有一些问题我现在还弄不明白,可我听到一些老师说这节课好,我真不懂好在哪。”学生的话,让我震惊,也让我深思。看来,评价一节课好不好,长期以来,我们都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评,而太忽视学生的感受了。  相似文献   

20.
[背景描述] 《游子吟》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尤其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千古佳句。本课的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读懂诗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伟大的母爱;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杨老师进行大胆地尝试,把它放在三年级来试教,而且效果相当不错。执教过程中,有的老师感动得热泪盈眶,有的老师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这节课没拍成录像参赛太可惜了。我本人也被她那精美的语言,精彩的表现所震撼。我想:优美、多样、恰当的评价语,真的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也许是本节课成功的秘诀之一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