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8,(11):52-53
新华社2007年2月27日播发的《贫困县刮起奢侈风——河南濮阳干部建豪宅机关盖大楼》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最高奖一等奖。这是一篇集中反映当前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特权思想浓厚,追求奢侈之风等突出问题的报道。它的获奖,又一次证明抓住问题写新闻就能成就新闻精品,“问题”是新闻精品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刘莹 《新闻窗》2012,(1):15-16
总编室钟玉萍老师打来电话。说我采写并于8月22日一版头条见报的通讯《充满希望的田野——来自威宁自治县迤那镇的百姓奋进曲》获中宣部9月19日《新闻阅评》表扬,《新闻阅评》称这篇报道是眼下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一篇好稿。集团编委会要求我在10月17日的业务会上作典型发言。  相似文献   

3.
5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在报道《吉林省部分乡镇刮起“路边政绩”攀比风》时,配发了张米扬同志写的一篇短评——《还要出多少经典笑话》,给予那些做表面章的形式主义当头一声棒喝,读来令人咀嚼不尽。  相似文献   

4.
赵成亮 《记者摇篮》2004,(3):4-4,10
2004年1月29日,《辽宁日报》监督版刊登了本报记者来信——《运粮列车岂能成为“播种机”》,批评了铁路系统运粮列车在粮食运输中像“播种机”一样散落浪费粮食的现象。这篇仅为800字的报道,引起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的高度重视。1月31日,温总理在批示中指出,《辽宁日报》刊登的《运粮列车岂能成为“播种机”》的报道,所述内容论点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五日,《人民日报》在一版报眼位置刊登了记者王艾生采写的一篇报道:《致富农民话说精神文明建设——山西阳曲县城晋驿村专业户座谈<决议>》,受到好评,说它“形式活泼,内容实在”,是宣传中央《决议》的“一大改进”。其实,这篇报道的价值是多方面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我以为还是它的产生过程。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发表后,作为党中  相似文献   

6.
2007年11月29日,钱江晚报人文版刊登了一篇题为《(作文界)抢分攻擂今天开锣》的文章,联合浙江人民出版社在全省中小学生中推出了一项“让写作文成为技术活”的作文大赛。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争论。  相似文献   

7.
电视连续剧《鉴真东渡》主题曲,最后一句歌词是:“一生干成一件事有何妨”。 ——题记 2007年11月7日,新华社一则消息报道说:“今年11月8日是中国记协成立70周年和第八个中国记者节。这是全国新闻工作者的一件喜事。  相似文献   

8.
从今年5月开始,国内媒体如《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以及新华网等,纷纷对沿海发达地区“民工荒”现象进行了报道,《民工荒?技工荒!》、《福建沿海民企遭遇“民工荒”》、《关注福建民工荒:农民工向不公平待遇说“不”》,一篇篇报道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在阅读同行们的这些报道时,我的心里很不平静。因为去年这个时候,我在《盐阜大众报》就发表了关于“纺织服装行业熟练工缺乏的透视”一组三篇系列报道———《警惕:廉价劳动力不再是优势》、《“孔雀”东南飞是喜亦是忧》、《培训合格劳动力,谁来埋单?》,从7月15日至24日,对本市劳…  相似文献   

9.
还是去年3月10日,台湾《联合报》在第三版左下角,“新闻切片”栏目刊登出一篇大约700字、由该报经济记者徐瑞希小姐执笔的特稿。岂料这不过短短三段、共35行的稿件,竟引发一场轰动台湾新闻界的“徐瑞希事件”。这篇题为“翁大铭以后戏怎么唱?”的特稿,主要报道台湾华隆集团公司案(详见本刊另篇专稿)中的主角——翁大铭在台湾政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2月22日播发了题为《芜湖“红顶商人”现象调查》(见《新华每日电讯》2月23日头版)的通稿,很快有39家报纸采用,在新华网的“发展论坛”上,190篇帖子针对“红顶商人”现象进行了讨论。可见,这是一篇很有吸引力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中国记者》首次举办的1989—1990年新闻论文有奖征文活动,受到新闻界的支持和重视。1990年11月3日,征文评奖揭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河北日报》等报第二天都刊登了新华社为此播发的消息,《新闻出版报》稍后也做了报道。首都有的新闻单位领导同志说,“这是一件好事”,“一件大有意义的事”。这对本刊和各地积极参加征文活动的同行们都是一种鼓励。这次征文活动历时一年(1989年7月1日——1990年8月30日),收到应征论文200余篇。从最后评出的九篇获奖论文的作者看,在中央、省、地三级新  相似文献   

12.
从4月2日到5月11日,新华社三位记者以“中小学教育广角镜”为总题,陆续推出了8篇稿件。我相信,1988年的新闻史上,将会铭刻上它们的名字:《教师是“伯乐”吗》;《涉世第一师——致“红卫兵”爸爸妈妈》;《教师:职业?事业?》;《“吃饱了肚子就能办教育”》;《和未来教师聊天》;《迎风小树长得壮》;《把欢乐还给孩子》;《也向自己喊一喊》。这组报道抓住教育系统的一些典型事例,针对教育改革的一些难点,围绕目前许多人议论再三的热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周刊》2009,(22):14-14
6月11日,亚洲出版业协会在香港颁发了“2009年度卓越新闻奖”。《中国新闻周刊》的两篇报道分别获奖。这是继2007年后,《中国新闻周刊》作为华人杂志的杰出代表,再次在该项评奖中折桂。  相似文献   

14.
今年“两会”报道佳作纷呈,3月8日新华社对外部播发的《中国“弱势群体”感受政府关爱》一稿,立意高远,主题鲜明,是新华社播发的一篇独家新闻,更是一篇难得的对外报道精品。精读,脍炙人口;细品,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15.
常看报,一当发现一篇写法独特、意趣横生的报道,常会为之击节叫好。发表于90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上的《“狗不理”新探》一文,就是这样一篇值得推荐的好报道。一是言短:全文只有700字左右,围绕“狗不理”今天的盛况,交代得那么有板有眼有新意。它紧紧扣住“新探”二字,探讨在“疲软的阴影下”,许  相似文献   

16.
“写”了12年的扶贫报道——王绍据与一个贫困村的故事□吴焰编者按本刊这期发表的《“写”了12年的扶贫报道——王绍据与一个贫困村的故事》,原载1997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这是应福建省五位老新闻工作者推荐而转载的。他们在看了这篇报道后说:“我们...  相似文献   

17.
“一滴水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小的新闻事实也可以表现大的新闻主题。本文试图对新闻媒介中的“以小见大”现象作些剖视。先让我们看两则报道。《洪湖报》1988年4月28日刊登了一篇题为《有酒不卖开车人》的消息,写的是饮食个体户刘成林不卖酒给开车人的事。《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是刊登在1980年6月15日《孝感报》上的一篇小通讯,写的是会计伢在分油时嫌王二婆的油壶小了的事。这两篇报道都不足300字,可谓事情小,篇幅也小,但这两篇报道却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前者获得了  相似文献   

18.
新华社2007年2月27日播发的《贫困县刮起奢侈风——河南濮阳干部建豪宅机关盖大楼》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集中反映当前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追求奢侈之风等突出问题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嵊钧 《新闻三昧》2008,(3):44-45
1只4日,在《东方早报》读到《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先生所撰之题为《“领导不可冒犯”的时代正在过去》的评论,当时便有一种感觉——曹林先生太过乐观!果然,当天便又出了一个比“最牛县长”还要牛百倍的县官:《法制日报》记者朱文娜,采写了一篇题为《辽宁西丰:一场官商较量》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2005年6月1日,一篇题为《河北毒蒜祸及京津沪——无公害大蒜用剧毒农药浇根》的报道刊登在某杂志上。这篇报道说,永年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生产的有毒蒜薹和蒜头正销往全国除台湾和西藏以外的省、市、自治区,尤其对北京、天津、上海等大都市的食品安全构成威协。这篇报道随即被众多网站转载,各地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永年大蒜”成为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的防范对象。老百姓谈“蒜”色变,说大蒜不能吃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