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美育的作用与意义早在古代我国就十分重视美育的作用,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兴于诗,立于法,成于乐。"其意思是说国家要太平,百姓要遵纪守法,美育十分重要,要提倡诗歌,音乐和礼节。  相似文献   

2.
中国早在古代,就十分重视美育的作用,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提倡诗歌、音乐和礼貌,体现美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音乐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艺术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综合育人工程。有这样一句话:音乐的本质是科学,内容是哲学,表现是艺术,功能是教育。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和教育学家都极为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乐记》中写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列宁也曾说过:“音乐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我国近代许多教育家、音乐家及著名人士也都曾大力提倡音乐教育,并呼吁尽快确立音乐教育功能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李岚清副总理曾在讲话中强调:“任何一个国家经济要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也一定不能荒废。要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学,让美育教学伴随着教学的全过程。”由此可见,音乐对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浅论化学教育中的美育上海市虹桥中学(200335)陈佩珠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由途径和桥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贯彻普通教育目标的一个主要部分.早在古代,我国就十分重视美育的作用,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总是把“礼”和“乐”并提,并且很早就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观点,把音乐看作是向人们进行教育的工具。时至今日,人们对音乐的教化作用看得更清、更重,把基础教育中的小学音乐教育提升到了“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的高度,音乐教育受到了越  相似文献   

6.
“民俗”一词,在我国作为一个学术概念使用较晚,但作为道德教化使用,却是较早的。春秋时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先驱孔子在论到礼乐时就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魏晋“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在《乐论》中则说:“心气和洽,则风俗齐一。”直接用  相似文献   

7.
高霏 《教学与管理》2002,(10):56-57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智力开发的重要手段。人们很早就懂得以艺术手段作为教育人的工具。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曾认为,音乐有潜移默化和美化心灵的作用,他主张儿童都应学音乐。我国古代总是把“礼和乐”并提,并且很早就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观点,把音乐看作是对人们教育的工具。孔子所说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明确地把“乐”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可见,音乐教育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中小学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8.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智力开发的重要手段。人们很早就懂得以艺术手段作为教育人的工具。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曾认为,音乐有潜移默化和美化心灵的作用,他主张儿童都应学音乐。我国古代总是把“礼和乐”并提,并且很早就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观点,把音乐看作是对人们教育的工具。孔子所说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明确地把“乐”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可见,音乐教育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才算是合格的音乐教师?现在,在这方面存在一个误区。首先,…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指出:“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音乐,作为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革命的阶级和反革命的阶级都很重视。历代反动派和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都很注意抓音乐这个阶级斗争的工具,用它来为反革命的政治服务。孔丘就是把音乐作为维护和挽救奴隶制统治的工具。他提倡“礼乐”,把“礼”和“乐”联在一起,显然是要通过“乐”来完成“礼”的使命。他认为要达到“礼治”,必须从人的思想感情入手,而音乐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人的性情的手段。他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意思是说,一方面要以“礼”来控制人民、统治人民,另一方面要以“乐”来麻醉人民、欺骗人民;一面要促进奴隶主贵族内部的团结,另一面要使奴  相似文献   

10.
汉代官吏“违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官吏“违礼”考仝晰纲自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礼治以来,礼便被历代统治者视为理国临民、御官治吏的工具.“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①“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②有汉四百余年,颇重礼治,倡导为政以礼,防患未然,并制定了一系列礼...  相似文献   

11.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和终身性的内容。在人的素质发展中 ,在精神心灵的培育中 ,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的、必要的、重要的内容。中外哲人各有一句名言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人的身体在于体育 ,人的心灵在于音乐。”这些话反映了人们对音乐的理性与实践的深刻认识。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大纲提出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提高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这说明在全面发展教育中 ,在素质教育中 ,是不可忽视美育和音乐的。在学校教育中 ,音乐…  相似文献   

12.
一、美育的重要作用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审美实践的训练,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陶冶人们的心灵,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 对于美育的重要作用,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予以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很多精僻的见解。孔子把“乐”列为四教之一。《论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就是美育。他把“乐”看做兴邦治国的重要措施。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明确提出了美育是教育的内  相似文献   

13.
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说过:“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易俗。故先生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又说:“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弟子,其中的“乐”就是美育。五四前后,教育家王国维、蔡元培等都曾大力倡导过美育。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所有这些,说明美育在培养人的品德和陶冶个性方面有较大的作用。十八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指出:“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确切地讲,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热爱美、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在各科的教育教学中,都应发掘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美育课程资源,实施美育。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音乐审美教育理念既是工具性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又是目的性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二者共同作用并至少体现出如下两个向度:一,在人格美育上,审美主体与道德主体有别而统一的"尽善尽美";二,在行为美育上,审美主体内在与外在完美结合的"文质彬彬".  相似文献   

15.
曾读过一则笑话:有一位幼儿园老师教小朋友唱《盼郎归》这首歌曲,结果孩子们误以为“狼要来了”,以致于不敢上幼儿园,弄得家长啼笑皆非。也许这个故事有点离奇,但它的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幼儿唱歌教学中选择歌曲的重要性。关于音乐对人的教育意义自古有之。孔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主张早已路人皆知。优秀的歌曲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催人奋进;低俗的歌曲会使人精神颓废,意志消沉。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的德育、美育和智育功能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也逐渐走向规范化、合理化。幼儿园的孩子…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鉴别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及按照美的规律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古今中外都把美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就有“乐”。他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心性。《论语》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把“乐”看作是兴邦治国的重要措施。我国古代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显著地位。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创造、人才的培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纵观孔子的教育思想,其中美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诸如尽善尽美的美育境界,文质彬彬的审美标准,“乐”修其内,“礼”修其外的综合美育观,以及《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的宽泛的美育内容,都对我们今天的美育,特别是审美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们古老中华的历史长河中,音乐的教育功能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孔子有句名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对音乐的教育功能的认识是比较深的,因而在他开设的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中。把音乐列为第二位。苟子也曾说过:“乐者,治人之胜也”。在苟予看来,音乐可以使人“耳聪目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相似文献   

19.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它对欣赏者和聆听者的心灵具有深刻、特殊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也深”,“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是古人对音乐力量之伟大的描述。在今天,好的音乐对形成人的高尚精神境界,塑造完美的人格,提...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学校要开设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改变以往我国基础教育"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局面,强调要吸收传统文化中民俗文化的营养,努力形成学校思想教育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民俗即"民间风俗",自古以来,我国就特别注意民俗文化中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其中所强调的就是民俗文化在社会安定和促进和谐中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民俗文化的可视、可感、可行性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我们要尽快将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之中,搜集和整理有特色、有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