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历史的回顾 自从篮球运动传入我国直至50—60年代,上海的篮球运动在全国篮坛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重要地位的确立,笔者认为是由上海篮坛在三个方面的杰出成就所决定的。 其一是人材辈出。1948年伦敦奥运会中国男篮十位国手中活跃于上海篮坛的李震中、吴成章、包宋园、蔡中强、贾志军等著名选手就占一半以上;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又  相似文献   

2.
苏联的篮球运动水平当属世界一流。自50年代苏联进入世界篮坛以来,苏联男、女篮一直都是世界“篮球王国”美国的最强劲对手和世界大赛金牌的有力竞争者。苏联男篮自1952年首次参加奥运会以来,一直保持着奥运会前三名的成绩;但在与美国队较量时,均以较悬殊的比分告负。1972年慕尼黑第20届奥运会,苏联男队又在争夺冠军的最后决赛中与美国队相遇,争夺极为激烈,直到终场前3秒钟,  相似文献   

3.
CBA简讯     
《篮球》1997,(7)
为适应我国篮球运动发展和篮球运动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在空军首长、空军体育指导委员会和各有关方面的关心支持下,空军体工队经与中国联合航空公司(简称中国联航)协商,并报请总政治部、国家体委批准,分别于去年8月21日和今年5月13日正式成立空军——中国联航男子篮球俱乐部和空军——中国联航女子篮球俱乐部。今后,空军男女篮球队将以空军——中国联航篮球俱乐部的名义参加国内的重大赛事。 空军——中国联航男子篮球俱乐部的前身——空军男子篮球队始建于1952年。组建45年来,几经风雨坎坷,也曾几度辉煌。60年代曾两次获得全国联赛第三名;1989年该队获得全军第三届“八一杯”赛冠军;三次获得全国青年篮球锦标赛冠军;1995年进入全国甲级队行列;在1995—1996全国男篮甲级联赛中获得第九名。在1996—1997赛季,面对声名显赫的篮坛精英,面对有强大外援的各路劲旅,全队上下齐心协力,奋勇拚搏,  相似文献   

4.
作为篮球史上第一位超级巨星,湖人王朝的开国之君,乔治·迈肯统治了40——50年代的美国篮坛。他开创了NBA历史上太多的先河,第一个得分王是他;第一个篮板王是他;第一个总冠军是他;第一个三连冠是他;第一次迫使NBA为限制个人威力修改规则的也是他!  相似文献   

5.
在篮球运动传入中国一百周年之际,中国篮坛终于举办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主客场制的全国甲级八强联赛,这是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主客场赛在欧美篮球强国已风行了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篮坛开始推行这一先进竞赛制度,既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一次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明智决策,更是加速促进我国篮球运动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6.
按照现代篮球运动的要求培养青少年篮球后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培养青少年优秀篮球后卫是当务之急中国的篮球运动在这些年来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姚明、王治郅、巴特尔等登陆NBA联赛的优秀球员,除此之外易建联、朱芳雨、杜峰一大批青年运动员也茁壮成长起来。这些运动员的最大特点是身材高大,改变了以往中国运动员的身高在世界篮坛所处的劣势地位。但是随着中国运动员中锋位置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前锋和后卫水平的差距凸现  相似文献   

7.
速度是篮球运动的生命和灵魂。一旦失去了速度,篮球运动就失去了盎然生机。现代篮球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快攻越来越成为篮坛列强进攻的锐利武器,发展速度素质成为培养青少年运动员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众所周知,少年运动员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一个特定的敏感发展期。在此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亚洲竞技篮球发展的历程。主要结论:亚洲竞技篮球运动的演进过程划分为菲律宾称雄时期、各国群雄竞争时期、中国篮球突起时期、西亚篮球崛起时期和东西部篮球抗衡五个阶段;影响亚洲篮坛格局非均衡化发展的因素有多种,职业联赛、归化球员、外籍教练员及后备人才的培养等因素是导致亚洲篮坛格局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建议:学习欧美强队,打造亚洲特色;加强职业联赛培育,促进交流;创立精品赛事,提升国际竞争力;重视后备人才培养等。  相似文献   

9.
一代名将就这样走了,留下了无可弥补的遗憾。唐宝堃同志1988年11月18日在北京病逝, 篮球运动是唐老一生的爱好和追求。他自幼酷爱篮球运动,球艺高超,是闻名全国篮坛的“南开五虎”主将,曾被誉为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50年代起,篮球运动在广西灵山县农村逐步开展.对灵山县农村篮球运动现状和发展变化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村节庆民俗活动与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有很大的关联性,民俗节庆是农村篮球运动普及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两者的相互作用对于民俗文化传承和农村篮球运动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七十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篮球运动基本上与世隔绝了很长一段时间.当重新回到国际篮坛看到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全貌和特点时,我们震惊地发现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其中防守方面的差距更为明显.其原因是“重攻轻守”的思想曾在我国造成相当大相当深的影响.经过这些年我国各方人士的努力,急起直追,逐渐地显现出一定的成效来.国家体委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女篮的防守水平,在去年全国重点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聪明巨人"的南斯拉夫著名篮球运动员乔西奇,不仅是国际篮球"超级明星",还是个颇具慧眼的观察家,堪称当代篮坛有识之士.他洞察到当代篮球运动有向错误方向发展的趋势.指出,相对六十年代,现在美国篮球运动是朝着高大、强壮、快速、善跳,但同时又向低文化、低智商的方向发展.(六十年代美国职业队和大学队员大多是真正大学生,如今大多是挂名的商业性大学生).领导世界篮球潮流的篮球王国情势如此,其他国家也大抵如此,或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国篮球运动这种不良的发展趋势,就更加突出了.相对于五十年代,篮球运动员的身高和身体素质是由低向高发展;而文化水平和智能智商却由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对篮球运动的选择、认同与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篮球运动于20世纪30、50、70、90年代在中国出现千次发展高潮.中国对篮球运动的认同有人类学、文化符号、体育文化学、时尚流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中国也承担着篮球运动创新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正> 说起我国篮球运动发展史,年纪大一点的体育工作者和“老球迷”都会记得大公篮球队。1946年秋,菲律宾华侨“群声”篮球队访问上海,以紧逼盯人、短传快攻、讲究配合和假动作的新颖打法,打败了上海篮坛霸主“华联”队,冲溃了旧中国篮球运动的“联防”阵势,给人耳目一新。47年夏,上海大公报社王芸生、曹谷冰、费彝民、李子宽、许君远等新闻界老前辈,邀集“群声三蔡”(蔡连科、蔡文华、蔡文章)、“征轮两杰”(屠文龙、蔡忠强)及王南群、黄柏龄、张根生、詹琛等为班底,于十月间成立大公篮球队,并以蔡连科为队长兼教练。随后又吸收了叶云山、王存忠、陈正森等年青  相似文献   

15.
加强对篮球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培养学生篮球意识的基本措施。要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篮球规则和裁判法,以及当今世界篮坛的技战术特点,使学生在理论上认识到篮球运动的发展规律,从而有助于篮球意识的提高。可通过图片、录像让学生多了解篮球训练、比赛情况,了解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首届男篮世界杯比赛进行分析,旨在促进世界篮球运动的推广.研究表明:在男篮世锦赛发展历史中,欧美始终是世界篮坛的竞技主体,亚非则长期作为世界篮球的配角存在,首届世界杯竞技格局也亦如此.本届世界杯比赛表现出了美国男篮一枝独秀、两级分化更加明显、亚非球队集体萎靡、部分传统强队没落等问题.可以预见,世界男子篮坛的格局将继续由欧美统治,亚非篮球发展不容乐观,未来男篮世界杯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  相似文献   

17.
《篮球》2007,(4)
上篮技术是篮球运动进攻技能当中最重要的得分方式之一。提起上篮,我想首先谈一谈当今世界篮坛的现状。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至今,可以说是让人十分惊叹。原先的那种自下而上的上篮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那种自上而下的扣篮,并且两者大有平分秋色之势,这不免让人产生  相似文献   

18.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篮球运动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涌现出一大批身材高大的运动员,如姚明、王治郅、巴特尔、易建联、唐正东等都达到2 米10以上,而2米以上的队员在 CBA各队比比皆是,改变了以往中国运动员的身高在世界篮坛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篮球运动技术的迅速发展,中距离投篮在篮球比赛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据统计,一场篮球比赛,中投占投篮总次数在50%左右。1978年在菲律宾举行的第八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中,中投平均占投篮次数的50—60%。中投不仅在半场阵地进攻中运用比较普遍,并且在快攻,半快攻结束阶段也常常运用。如巴西对美国,巴西队运用中投结束快攻有13次;南斯拉夫对意大利队有15次;苏联队对加拿大队也是15次。从国内来看,在第三届、第四届全运会篮球比赛中,平均中投占投篮次数的40—50%。运用中投结束快攻,第三届全运会平均为4.6次,第四届全运会为6.5次。总之,中投在篮球运动中已经成为重要的一项进攻技术。中投命中率已经成为每个教练员最关心的问  相似文献   

20.
现代篮球运动起源于美国学校。在美国人的心目中,篮球主要是在学校广泛开展的项目。九十多年来,美国篮坛始终人才济济,杰出球星不断涌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校篮球搞得有声有色,形成了活水源头。因此深入探讨美国学校篮球运动的情况,以资借鉴参考,对于推动我国篮球事业的发展会有启迪和教益。一、大面积高水平的普及与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