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索隐》:《淮南子》云:“夫乱人者,若芎(?)之与槁本。”(中华书局本1982年11月第2版,3006页。下同)按:芎(?),辞书不载。此引《淮南子》文以释《子虚赋》“穹穷”一词,与“芎(?)”无涉,疑有误。检《淮南子·汜论训》,作“夫乱人者,芎(?)之与槁本也,蛇床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者”。“芎(?)”似为“芎(?)”之误。芎(?),与“穹穷”为同义异形词,多年生草本植物,以产于四川者为佳,又名川芎。中华本所据底本清同治五年金陵书局本《史记》正作“芎(?)”,则中华本当属排印之误。  相似文献   

2.
《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户。”又《东山》:“洒扫穹窒,我征聿至。”两句中的“穹窒”是什么意思,历来费解。郑玄注《东山》:“穹,穷。窒,塞。……穹窒,鼠穴也。”孔颖达疏《七月》:“言穷尽塞其窟穴也。”朱熹《诗集传·七月》则说:“穹,空隙也。窒,塞也。”言穹窒即窒穹,堵上空隙。今天的学人把三家之说糅合起来讲。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七月》:“穹窒,尽塞室中空隙。”郭锡良先生主编的自考教材《古代汉语》注《七月》:“穹,穷尽,指把鼠穴都找到。窒,堵塞,指把鼠穴堵起来。”向烹…  相似文献   

3.
电视节目讲求“以人为本”的动因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东 《视听纵横》2006,(3):33-3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本质,放眼古今中外,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非常多,最早的如中国春秋时期,管仲就说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固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183;霸业》。现代西方学者,如美国的安&;#183;邦纳的论述为:“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鲍&;#183;季&;#183;格里戈里扬:《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  相似文献   

4.
择人而树     
阳虎得罪于卫,北见简子曰;“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之上,臣所树者过半矣;朝廷之吏,臣所立者亦过半矣;边境之士,臣所立者亦过半矣。今夫堂上之人,亲却臣与君;朝廷之吏,亲危臣与众;边境之士,亲劫臣于兵。”简子曰:“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矣;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之所树者蒺藜也。自今以来,择人而树,毋以树而择之。” 刘向《说苑·复恩》  相似文献   

5.
述而不作:从官方职能到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述而不作”溯源  “述而不作”,源于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又:“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篇》)表现出孔子对创新持极其谨慎的态度,观其一生,孔子确实也只在“述”的范围内承袭、整理、阐扬古典文化精华。“作”与“述”,有明显的区别。《礼记·乐记篇》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作,亦称著,意为独创,自立新意,《史 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述,为沿循,《说文》:“述,循也。从,术声。”《礼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史记·太史…  相似文献   

6.
沧浪亭记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日:“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日: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昊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戚孙承佑,亦治因于其偏。迨淮南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相似文献   

7.
论赋起源于民间说话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到赋,自古及今为之探源辨流者代不乏其人。东汉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他认为赋是《诗经》的一个支派;梁代刘勰同意班固的说法,但又对其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补充:“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字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是说,除了《诗经》之外,楚辞也是它的一个源头。以后明代徐师曾、清代刘熙载、章学诚等都大抵承袭班固、刘勰的说法,并且使之更具体化。他们声称:“言情之赋本于《风》,陈情之赋本于《雅》,述德之赋本于《颂》”,“骚为赋之祖”。(刘熙载《艺概·赋概》)“古之赋家者流,原…  相似文献   

8.
善卷传说及其与蚩尤的关系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善卷,传说中尧舜时代的一位高人隐士,其事迹在《庄子》、《苟子》、《吕氏春秋》、《列于》、《淮南子》等战国秦汉文献中都有所记载。其中以较早的《庄子:让王篇渐记最详,其云:“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回:‘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农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人深山,莫知其处。”在庄子的笔下,善卷是一个自食其力,与同自然,逍遥于天地之间的高人,至于他有何德能,以至舜要让天下于他,则…  相似文献   

9.
何子皿 《大观周刊》2011,(29):116-116,120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借鉴、吸收了儒家的部分观点。在文质关系问题上,它的确强调了“质”的首要地位,但它并没有摈弃“文”,相反,对“文”也相当重视。首先从先秦各家文质观出发,详细探讨它对“文”与“质”的理解和使用,《淮南子》是“以质为本”、“先质后文”、“文不可缺”、“文质统一”。  相似文献   

10.
余读《四库提要》,探究《存目》诸书版本,先后寓目《存目》之书不下五千种,以校《提要》,偶见9牾,尝撰《举正》数条,刊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2期,此则赓续之也。1·《玉山遗响》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国朝张贞生撰。《提要》云:“玉山,在泰和仁善乡,初名义山,又改匡山,土人称子瑶山。”按:殿本《四库总目》作“王山”。余见中科院图书馆藏清康熙中讲学山房刻《张篑山三种》本亦作《王山遗响》。此则浙本《总目》。乍视之,“义山”、“玉山”似有语音关系,而“子瑶”与“玉”亦复语义相联。考《读史方舆纪要》卷八七《江西》五吉安府泰和…  相似文献   

11.
《仪礼·乡饮酒礼》:“坐税手,遂祭酒。”是谓酿酒祭神。街L记·乡饮酒义》:“祭德,祭酒,敬礼也。”义与《仪礼》同。《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伍被语:“夫吴王赐号为刘氏祭酒”,裴驷集解引应动语:“礼‘饮酒必祭,示有先也’,故称祭酒,尊也。”又《孟子苟卿列传》:“荷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骏衍之术迂大而园辩;爽也文具难施;淳于尧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日:‘谈天衍,雕龙爽,炙我过宪。’田骄之属首已死齐襄王时,而苟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苟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苟卿,苟卿乃适楚,而春申君…  相似文献   

12.
《明史·乌缉传》附《乌斯道传》后,传文云:“子缉,亦善诗文。洪武四年举乡试第一,授临淮教谕。入见,赐之宴,赋诗称旨,除广信教授,自号荣阳外史。”  相似文献   

13.
“家本”与“建本”,本来是版本学上使用频率较高,为一般人所熟悉的两个版本名称,但从近年出版的版本论著来看,有些论者对其含义以及在特定历史时代之所指,是不完全明确的,甚至出现理解上的错误,因此,有补充解释之必要。自宋代以降,世言“家本”均指未代刻本或抄本,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宋人所言“宋本”则另有所指,今人有不明此者,也错误地把它解释成“宋朝本”或“宋代本”。来新夏先生等著《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第四章中,谈南来尤袤《遂初堂书目》时,认为此书目在著录版本上有科学的标准,其中第五条云:“以国别分,有来本…  相似文献   

14.
陆游作为一名爱国诗人和文学家而为人们所熟知,同时他也是一位大藏书家,其《书巢记》就生动地描述了他藏书之丰富: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睹,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輙自笑曰,此  相似文献   

15.
《春秋》定公十四年:“城莒父及霄。”杜注云:“公叛晋助范氏,故惧而城二邑也。”据此,则莒父者,鲁邑也。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都邑表》曰:“莒系以‘父’,鲁人语音,如梁父、亢父、单父是也。子夏为莒父宰,即此。”按其地即今之山东莒县也。 顾氏以为“莒”系之以“父”字,是鲁人发音,犹齐人语“得来”为“登来”之比。《公羊传》隐公五年:“公观鱼于棠。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休《解诂》曰:“登,读言得(原文作“读言得来”,阮元校曰“来当误衍”,今据改)。得来之者,齐人语也。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  相似文献   

16.
易鸣 《新闻世界》2008,(3):26-26
神偷请战 《淮南子》记载,楚国将领子发爱结交有一技之长的人,并把他们招揽到麾下。有个其貌不扬、号称“神偷”的人,也被子发待为上宾。有一次,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交战三次,楚军三次败北。子发旗下不乏智谋之士、勇悍之将.但在强大的齐军面前,简直无计可施了。  相似文献   

17.
文澜阁《四库全书》搬迁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七阁《四库全书》,历时二百余载,中经种种劫乱,今存世者四:日文渊、日文溯、日文津、日文澜。所存者又以江南文澜阁《四库全书》之经历最为艰辛,护书之事迹最为动人。然岁月流逝,物换星移,世之知之者日见稀少。为追怀先德,不使其事湮没无闻,今笔者掇拾旧闻,援稽史料,将文澜阁《四库全书》所历十二次搬迁之经过,接时间先后述次如下:一日收存于西溪文澜阁《四库全书》本栖于杭州西湖孤山圣因寺之文澜阁,然七十年后,即发生所谓太平军陷抗之“庚辛之乱”(860),文澜阁毁而书散。丁申于1861年在杭之留下镇见有市人裂《四库…  相似文献   

18.
酒故     
苗子曰:吾友杨宪益博士。沉湎曲蘖,嗜威士忌如命,而赐之以佳名曰“苏格兰茶”,益讳言酒也。吾夫敢以直谏尽友道:因集古酒人荒诞之事以进之,题曰《酒故》,纪故实也。宪益阅此,殆会心笑,而嗤之曰:老头不可教也!  相似文献   

19.
5、似是而非与似非而是“似是而非”,从来者久矣。最早似乎是出自孔老先生之口,《孟子·尽心下》记载:“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这里,列举了孔夫子所厌恶的一大堆似是而非的东西——厌恶狗尾草,怕它把禾苗搞乱了;厌  相似文献   

20.
“雍巫”考     
春秋时有名“雍巫”之人,《春秋左传正义》认为他是主管国君饮食之饔官,前人注《左传》者也多主此说;又或以为雍巫是巫人。本文认为雍巫既非饔官,也不是巫人;雍巫之“雍”应当是雍巫之氏;并认为雍巫可能本即齐国人,乃雍廪同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