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众行为,也称从众倾向、从众心理,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人们发表意见,采取行为时往往要随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也就是说在群体中,个人有企求与其它大多数人们相一致的现象.这种俗话说的“随大流儿”现象就是社会从众行为.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群体中大多数人们的行为往往就决定了个人的行为,而体育运动的组织和竞赛,都是以群  相似文献   

2.
从众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几个人站在街上仰面张望,结果引来许多人停步也跟着张望。这就是从众现象。用心理学解释: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人们常说的“随大流”就是典型的从众现象。怎样认识和利用从众心理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3.
从众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广泛地存在着.本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影响大学生从众行为因素的指标体系,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再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从众现象作出综合评价.最后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从众观提出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成因与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众心理是人类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客观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和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者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和群体一致的现象,并且从众心理具有两重性。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生力军,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的表现和原因,提出适当进行调节的策略,不论是对自身还是国家发展都是具有重大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试析从众心理的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众心理是人类群体社会实践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从众”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消极的从众心理是盲目的、丧失个性的心理顽疾。本文试图浅析消极的从众心理对社会产生的危害,从而使人们正视这种心理现象,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尽力避免这种现象的再生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青少年学生一些令人费解的划一行为现象。比如一些同龄人忽然都穿上一色的鞋,理一式的发型,追求一式的穿着等,以致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规范,无形中制约着许多学生的行为。有的学生明知一些事情不对,也要跟大家一样去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从众心理和行为。所谓从众心理和行为,是指个体在团体中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其团体的影响,而在感知、判断及行为上,表现出与团体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社会从众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暗示心理现象,也就是说,他人的行为或行为结果,能够很迅速地引起某一个人不加分析与批判地接受与模仿。从众行为在团体中  相似文献   

7.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 ,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 ,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在一个班集体中 ,如果“众”所反映的内容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则这个集体会是一个团结奋进的战斗集体。因而 ,“从众”心理对班集体的建设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众”心理的形成“从众”心理的形成主要是与人的经验有关。即在大多数情况下 ,多数人的意见一般比较正确。另一个原因是 ,个别不愿被人们称为“不合群”的人 ,不愿让人另眼相待 ,或惹人注目而丢面子。“从众”…  相似文献   

8.
学校与慈善     
学校是人类社会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社会组织.它有公办和民办(社会力量办学)之分,包含: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等. 慈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善举.真正意义的慈善行为是一种不附加要求的施舍.施舍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满足.捐款是众多慈善行为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心理效应有很多很多,那么,哪些心理效应对体育课组织有意义呢?我们如何观察学生的情绪和言行,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心理效应,提高课堂的管理水平呢?一、从众效应是利用集体力量进行教育和管理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心理与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由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个人慈善捐赠事业发展迅速,有必要对国内个人捐赠行为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基于大样本调查数据,使用Tobit模型研究中国城市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对慈善捐款行为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其捐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居民中个体的教育水平与捐款行为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有本科学历的比没有本科学历的每年有更多的捐赠额度。但是教育水平对慈善捐赠的影响程度可能随着捐赠领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工作收入的增加也会导致个体的捐款额度相应的增加,但在所捐赠的钱占其工作收入的比例上,收入较低的城市居民要高于收入中等的群体,表明相对捐款额度和工作收入之间呈现典型的U型关系。职业与捐款之间亦有显著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可能大部分来源于中国尚存的"单位人"效应,表明在后单位制时代,体制动员因素在捐款方面仍然保持着显著的效力。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角度对委婉语进行分析,介绍英语委婉语的定义及表达形式、语用特征及其所折射出的西方社会文化内涵,为研究西方社会的心理特征和价值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脏话,一种独特而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的不同心理特征。说脏话的积极作用在于宣泄情绪、促进群体认同、折射心理状态,但不利于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脏话现象有中西、城乡、区域、性别差异,出于心理学本土化的思考,需要从心理学,特别是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脏话现象进行心理学的系统研究,为本土心理学学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语言变异对社会及社会心理的折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变异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言语现象,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语言变异与社会及社会心理关系密切,既为复杂的社会因素所制约,又有各种社会心理的影响。人的社会心理错综复杂,而语言产生变异的原因则有多个层面。只有联系社会及社会心理来研究语言变异,才有可能进一步了解语言变异的方式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语言变异是偏离语言常规的一种语言形式,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语言现象。它主要是由于求新、求变的心理,避俗求雅的心理,男女性别差异心理,崇拜心理,顺应、迎合心理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5.
社会心理是整个社会系统结构的重要因素,在现实性上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传统社会心理学片面强调社会环境对社会心理的决定和制约作用,忽视甚至抹杀社会心理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能动作用。这是一种脱离现实主体及其活动的社会心理取消论倾向,它严重妨碍对社会系统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着眼于现实行为主体的能动活动和自由发展,在实践基础上全面把握社会心理和整个社会系统的辩证关系,如实评价社会心理的作用,对于正确把握转型期中的中国社会,推进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武汉地区药店名称的分析来揭示药店名称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从而反映整个社会发展状况和人的社会心理、精神风貌,并从语法学和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种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7.
课程知识的社会性是指由于社会意识的融入而赋予课程以鲜明的社会特质。社会心理为社会意识形式提供情感资源和心理动力,而为人类文明提供理性精神成就的社会意识形式是课程知识社会成分的主要方面。社会心理成分和社会意识形式铸就了课程知识的社会文化力量,对社会意识形式作用方式的正确把握是实现课程的社会效能和理智价值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8.
流行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它是透视社会的反光镜,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表达了人们丰富的文化心理。人们可以透过流行语来观察社会的发展,了解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大众心态。以2013年十大流行语为例,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谈流行语的生成途径,从文化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解读流行语蕴涵的文化心理,可窥见流行语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语言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助Jef 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从语用学的视角探讨现代汉语中名词转用为形容词的现象.先对名词转用为形容词现象的陈述,后从从说话人的使用动机到听话人的接受效果,从个人心理到社会心理等不同角度进行剖析,力求揭示出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和它对语言自身、人们交际、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构建的心理学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社会构建的丰富内容和深层内涵中,有诸多层面与心理学紧密相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社会心理发展的趋向,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心理和谐健康发展的条件和保证,健康和谐的心理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二者互为因果。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既是对党建工作的要求,是对每个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要求,同时也应是对社会每个公民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的共同要求。当前社会心理存在种种不和谐的表现.从心理学视角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渗透心理学的实际应用,需要以和谐社会观为核心,在全社会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