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对环境保护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普通法律的内容了解较多,但对宪法的内容及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学生认为,宪法高高在上,与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本框题通过宪法与普通法律的比较,从规定内容、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三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理解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宪法与公民的关系,使未成年学生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弘扬宪法精神,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宪法是我国的基本法律,宪法教学是法律教学的最基本内容。高校宪法教学绝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牢记下那些固定的法律条文,而是要让学生对这些法律条文有个深入透彻的理解,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但是当前,有很多学生和教师错误地认为,只需将法律条文"死记硬背"下来,就足以在社会中立足。因此,必须改变这种错误的宪法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渗透宪法知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论述了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论述了宪法修正案关于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完善保护私有财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特别是对"法律基础"课如何贯彻好宪法修正案,以推动该学科教学工作进一步向前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依法执政思想是对小平法制思想的重要内容."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是这一思想的核心,其具体内容包括:党员必须严格守法,党组织必须依法办事;要实现党政职能分开,使党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活动;要使党的民主决策制度化、法律化;把法制确立为党的基本方针.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邓小平依法执政思想的体系,为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依法执政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依法执政思想是对小平法制思想的重要内容."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是这一思想的核心,其具体内容包括:党员必须严格守法,党组织必须依法办事;要实现党政职能分开,使党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活动;要使党的民主决策制度化、法律化;把法制确立为党的基本方针.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邓小平依法执政思想的体系,为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依法执政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依法执政思想是对小平法制思想的重要内容."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是这一思想的核心,其具体内容包括:党员必须严格守法,党组织必须依法办事;要实现党政职能分开,使党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活动;要使党的民主决策制度化、法律化;把法制确立为党的基本方针.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邓小平依法执政思想的体系,为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依法执政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政治生活》的内容是以宪法和法律为基础的,正常的政治活动都是以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为前提的,教学把宪法和法律这条主线亮起来,不仅能为教学中一些难题的突破找到合适办法,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利于学生提升法治意识,涵养学科素养。这条主线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讲好法律知识,强化政治知识的法律基础;涵养法治意识,收获敬畏法律之心;培养依法言行的习惯,扎实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8.
《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雪梅 《江苏高教》2006,(3):154-155
“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应更多地针对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法律应用,而不是从解释法律条文角度出发来理解法律的作用。综观我国高校目前的“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以完成“法律基础”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新的编排,现在的“法律基础”教材编排的体例一般是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法理”。包括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观点、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当代中国法治思想三部分。第二部分为“宪法”。包括宪法与宪政的基本理论、我国现行宪法的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没有一定的直接与社会结合的形…  相似文献   

9.
<正>宪法是国之大典、国之重器,是据以制定其他各类法的法律基础。正因如此,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4日设为"国家宪法日",这是时代发展的应然要求,也是夯实宪法根本大法地位的国家举措。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大量内容来源于宪法,是宪法精神在政治生活中的体现和延伸。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对增强学生的法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法制思想丰富精深,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加快立法工作,逐步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的思想;严格执法,保证宪法和各项法律的贯彻落实的思想;建设一支“执法公正、品德合格”的高素质的政法队伍的思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并存的法律思想;通过法制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的法制思想与中国近代的法制变革息息相关。李大钊的现代法制观念突出表现为争取法律主权、民族独立和平等。其法制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专制时代尚人治,立宪时代重法治。第二,宪政制度是国家最重要的法律制度,保障人民自由权利是宪政的基本内容。第三,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最早形成完整维新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盛世危言》是他维新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包含丰富的宪法思想、国际法思想和刑事法思想,这些对清末法律改制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中国宪法的急剧变迁与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近30年来中国宪法学理论体系构建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阶段(上世纪90年代)基于基本范畴构建宪法学理论体系,出现了宪法过程论、人民主权起点论、法权起点论等代表性观点;第二阶段(本世纪初)基于科学功能构建中国宪法学理论体系,出现了宪法解释学、规范宪法学、历史宪法学等有影响力的流派。笔者以为,随着认识的深入与各种视角的整合,未来宪法学将基于系统功能重构宪法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陈刚 《唐山学院学报》2013,(1):64-66,70
学界对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启动,一向将之归功于沈家本及其主持下的修订法律馆。然而,在此之前中国早已开始了对西方国际公法的翻译与引介,其初衷就在于希望借用国际法规则在与外国办理外交事宜时占据主动。而随着国际法书籍的大规模引入,西方的法律概念、法律思想也一并传入中国,引发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历程。而引发这一历程的特殊历史契机,也使得中国法律近代化自始就带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阻碍了法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法律思想的现代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法律思想发展的一个时期。它主要体现在由原来以礼为核心,维护至上君权的封建法律思想转变为追求君臣平等,实现“天下公利”为目标的法律,超越了前代“尊君”的法律思想。明末清初法律思想的发展是借助于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批判精神和人文素养而产生的内在超越,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由于清朝专制统治的加强,该时期进步法律思想没有对国家法律制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有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华法系的风格与特征。通过对《唐律疏议》儒家伦理化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其中一些有益的法制及法律思想,为当今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的法制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我国高校思想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和法律是支撑人类社会秩序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分别构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虽然这门课程从内容上确立了道德和法律的主题,但是这两大主题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以及这两大主题之间的深刻关联性,现行教材缺乏深层次的剖析。道德构成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印证着人在精神领域的超越性,虽然社会契约论的法律思想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重要补充;没有伦理支撑的法律是没有生命力的,法律的伦理诉求体现了道德和法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18.
法学翻译是联系各国法律理论和实践成果的重要媒介.民国时期堪称近代中国法学翻译的鼎盛时期,其中宪政方面的译著尤为丰富醒目且意义重大.这些译著中,有来自不同国别、不同背景译者的作品,代表了不同的流派,反映了不同的宪政思潮.译者中既有本身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法学家、翻译家,更有大量作为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媒介的留学生们.译者自身学术背景和价值观念各异,促使他们创作了不同风格的译著.宪政译著无疑对当时的政治思潮和实践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这些未能成功的宪政和其译著一起,给今日的宪法实践留下了经验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宪法惯例是宪法学研究当中一个无法避开的问题。对于如何看待英国的宪法惯例的性质,英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是否存在宪法惯例,如何在我国的政治与法律的语境下正确地认识宪法惯例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着广泛的讨论空间。宪法惯例本身不同于公意或政治道德,具有同成文宪法规范相同的法律权威,但其效力并非通过司法,而是通过“授权报复”的机制得以实现。而判断一条宪法惯例成立与否,则须依据心理标准和行为标准共同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与法律价值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价值就是法的存在,作用及其发展满足人的主体需要的一系列属性。它包括实质价值和形式价值两个层面。认识和研究法律价值,有助于调动人们对立法,执法,用法,守法的积极性并投身于法律运行的各个环节,有助于从观念到行动使法治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中国传统与现代法律价值精神存在相互冲突的因素,必须在建设现代法治国家中,摒弃传统法律价值中的沉渣和糟粕,大胆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使中国法律价值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