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召开会议,提出在全国新闻行业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大批记者深入一线抓“活鱼”,写出了大量鲜活、真实、感人的报道,被称之为有“地气”的文章。“地气”一词成了基层新闻单位学习讨论的热门话题。下面笔者就对“地气”的感受谈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王静 《兰台世界》2008,(7):49-50
清代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中关于“南澳气”的记载,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考证。本文试图从地图地理、地名学等角度,并结合现代学者对东沙群岛的研究成果,考释“南澳气”中“气”、“尽北处有两山”、“长沙门”等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3.
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哇”字牌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十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气,有做作之态;“要”字牌言论则不用装模作样,是直截了当的横气、霸气,一股强迫命令之气。报纸和读者的关系是一种自愿结合的我登你看的组合。并表现为一种自愿的市场供求,读者在自由地购买或订阅报纸,这中间没有任何的上下隶属、行政约束。一个报纸好看不好看,有…  相似文献   

4.
当前,全国新闻战线正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郴州市新闻媒体也在积极组织开展这一活动。这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新闻工作者接“地气”、提素质、强能力的一次极好机遇。  相似文献   

5.
理与气,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经常讨论的哲学领域的一对基本范畴。 气,是宇宙万物存在的质的实体和运动的力的载体。《易经·系辞上》:“精气为物。”王充《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理与气,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有理则有气”(程颐)“言物则气与理皆在其中。”(朱熹) 人生修养讲求“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文章写作讲求“气”。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刘勰《文心雕龙》有《养气》篇。 我们这里着重讨论说理文中理与气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党群沟通引领民主治理,成为新时代党群沟通的新模式。山东泰安日报社作为新型主流媒体,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充分发挥“阵地”“引导”“桥梁”作用,在密切党群沟通、推进民主治理的实践上做出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十多年前,梁衡写过一篇《“哇”字牌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他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 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十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气,有做作之态:“要”字牌则不用装模作样,是直截了当的横气、霸气,一股强迫命令之气。  相似文献   

8.
基层,长期以来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这里有鲜活的素材、动人的故事,更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沃土.近期,中宣部等五部门号召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是要求记者沉下身去接这个“地气”,关注报道火热的生活,让新闻报道汇聚民心、集聚入气,并在报道过程中夯实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底气.  相似文献   

9.
从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赋予了一个体育综合运动会如此高的精神和政治含义。那些奥运会遗留下来的物件,也由此不得不背负了特的“内涵”,而能成功往前走的,都是做到了将“崇高”与“地气”相连接。  相似文献   

10.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在“走转改”活动中,如何“走出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写出接基层“地气”、带记者情感的新闻报道,成为惯于用数字说话的财经记者面临的新课题。而近年不断上演的“菜贱伤农”事件,则给记者提供了一个将财经新闻写出“温度”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各类论著中,常常可以看到“气”这个概念。无论是养生保健、诊病治疗、修身养性、处世为人,以及从事各种文化创造,都会看到有关“气”的阴阳与顺逆、厚薄与正邪、修炼与运用等等的论述。这些论述很强调“气”的作用,但说到它的内涵则又有模糊性、变异性乃至神秘性。因此,有必要从现代角度来审视其复杂的内涵,并说明围绕“气”的概念形成了什么样的文化积累。  相似文献   

12.
刘冰石 《新闻世界》2013,(7):107-108
【摘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已成为新闻战线“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有效途径。然而,作为新闻工作者,如何才能常流水不断线,深入基层接“地气”,脚板底下写“生气”,作品出手冒“热气”。笔者认为,必须把着眼点、着力点、着重点放在练好学功、苦功、磨功“三功”上,否则走了基层,并不代表抓住了“活鱼”,抓住了“活鱼”,并不代表写出了“生气”,写出了“生气”,并不代表“正能量”快速传播。  相似文献   

13.
看着这本《四柱预测学》(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不能不产生这本书是宣传科学,还是宣扬迷信的疑问。 之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书中处处打着科学的旗号吓唬人。书中的”科学”有两门,一叫阴阳五行,二叫天干地支。说人体内有阴阳之气.阴阳之气按五行生克制化运行着,“阴阳五行之气的分布,结构排列对人的成长发生影响了。怎么知道阴阳五行之气的分布、结构、及其对人的影响?这个问题”现代科学还无法知道”,但别急,书中说,“古人发明的天干地支解决了现代科学未解决的问题”。这样,“天干地支”又是比“阴阳五行”还厉害的“科学”。且不说这种逻辑上的荒唐 还是继续看看书中如何吹嘘这两门科学。对于五行,书中说,”世界是由木、土、火、金、水五种最基本物质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包括人在内)的发生、变化,都是五种不同的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发生,找出了宇宙间万物生生灭灭的规律和原因”。对于“天干地  相似文献   

14.
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为观众奉献接着基层“地气”、带着记者情感体温的新闻报道。这是电视记者“走基层”蹲点采访的使命和情怀。“走基层”蹲点采访作为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不仅代表着一个媒体的社会责任,更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坚持人民路线的生动诠释。本文对电视记者“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人們現在爱談“独立思考”。这“独立思考”大抵也像我們的革命綱領一样,是否也可以有“低级”与“高級”之分;这“独立思考”大抵也像我們的总路线所规定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主义經济一样,是否也有“半”与“全”之分。所謂“高級”的“全”独立思考,我以为是指一种創造性的,循着真理的客观规律而又是先知先觉地提出了問题的;所謂“低級”的“半”独立思考,我以为是指一种敏感的,所謂得風气之先而又行風气之先的。“半”独立思考者的可貴之处,正在于他得了  相似文献   

16.
大西北艰苦地区磨练的痕迹清楚地写在脸上,挂着中校警衔的他看不出丝毫的“官”气,交谈中却充满了和蔼与幽默。这就是谷伟学,人称“不知疲倦的马达”。  相似文献   

17.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说的“气”,既是一种精神状态,又是一种思维的特征。在面对纷繁世界观察和思考的时候,以一种物我两忘、荣辱皆抛的思维姿态,凭临于万物之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积极的思维,我认为就是记者很需要的那种“浩然之思”。 我们并不赞成“记者是无冕之王”这个说法。记者出自于民,服务于民,何来“王气”?但是,借这个说法,有一点可以开启我们心智,在思维的领域里,记者倒应该有一点“王者之气”,就是摆脱各种思维羁绊,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为什么有的记者总是写不出有灵气…  相似文献   

18.
任何成功都少不了一股气,一股劲,咱们中国人是讲究“气”的.“气”是一种人在不知不觉中透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一种气质,一种精神状态.透过这种精神状态,你可以感受到他所处的社会层次、化素养、学识水平、为人态度、处世方法等。作为一名记,应具有怎样的“气”呢?我认为,要想做一名好记、名记、出类拔萃的记,应该身兼“八气”:正气,勇气,骨气,底气,才气,另外,还要有一点灵气、傻气和人气。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做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蹲在田间地头找感觉”。这其实是给编辑、记者提出的一个高标准的要求,即记者的眼界一定要高,脚走得一定要实。编辑记者也只有走向基层、扎根基层、深入一线,多接“地气”,培养“底气”,增长灵气,才能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捕捉到新闻热点,才能在服务群众中更好地实现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追求,才能放大新闻宣传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顾如荣 《新闻战线》2023,(11):69-71
做好全媒体时代的重大主题报道,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站位高远、视野开阔,又沉下心、俯下身,做到嘴勤、脑勤、手勤、脚勤;要突破常规、创新思维,跳出共性抓个性,以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使重大主题报道既引领舆论又新鲜好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