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企业家人力资本是企业中最稀缺的资本,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问题,即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没有得到承认和实现,从而导致了如“五九现象”“短寿”等现象。文章在分析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价值的计量模型和相应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潘自力 《内江科技》2007,28(8):47-47,91
人力资本只有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本文在分析人力资本产权涵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本产权界定的原则,并对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学悖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本从人力资本价值的构成分析入手,分析了人力资本内生价值和外生价值的成因,确认了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在讨论了人力资本产权界定中可分离论和不可分离论的局限后,根据投资背畏提出了人力资本产权包括人力资本私有产权和非人力资本私有产权的二元化界定论,最后,通过收益细分确认了各部分产权的收益及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人力资本日显重要,使企业的生产函数、产权制度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力资本对企业产权的要求,客观上需要一个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共同可比基础.在金融学现值概念的引导下,通过分析教育、训练、迁移流动和健康等内部因素和纯粹利率、风险因素、通货膨胀等外部因素对人力资本货币价值存量的影响,为评估人力资本的货币价值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源自于对近年来东方航空公司和飞行员之间的内部矛盾不断激化的思考,认为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在飞行员人力资本价值计量上没有一个既符合现实情况又具有科学依据的处理方式,因此导致部分飞行员在各航空公司流动时产生公司和个人的纠纷.力图通过对飞行员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型的研究,科学计量评估飞行员的人力资本产权价值,科学地评价飞行员对航空业的贡献价值,使人力资本价值与价格相符,从根本上改变飞行员与航空公司"对峙"的局面,使飞行员能够在航空公司间有序地流动,减少劳资纠纷,提高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人力资本产权的角度对经理股票期权的本质进行了详细的、深入的分析。指出:在本质上,经理股票期权是企业产权的一种较好的分配方式,在协调相关利益者利益的同时也满足了经理人员对其人力资本产权的要求,在较完善的资本市场下,经理人员异质型的人力资本产权得到了比较准确的计量,从而使经理股票期权制度得到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本产权分为三个层次,只有获得了人力资本产权最高层次的权利——收益权,才能获得企业所有权;获得的人力资本收益权越大,其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配置份额相应的也越大。  相似文献   

8.
以层次分析法(AHP)的思想为指导,分析了人力资本价值计量问题的层次结构:对象层、指标体系层和目标层;研究了各层中相关指标的权重及其计算方法,建立了人力资本的价值矩阵;给出了评价人力资本价值优劣的标准,指出了人力资本价值的能力计量模型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王为一 《科研管理》2004,25(4):56-59
现代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在现代人力资本产权结构中,个人、企业、国家之间共同综合地分享人力资本产权,其占有人力资本产权的大小取决于各自在该项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的投资额以及契约与法规,产权份额的多少分别决定了他们在人力资本运营过程的地位和作用。明晰人力资本产权的重点不是产权权能的划分,而是个人、企业、国家分别占有人力资本产权的侧重点以及其行使人力资本产权的方式。现代人力资本产权不是互相独立、互不交叉的结构,而是一种既有相互独立,又有相互交叉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基于AHP的人力资本价值的能力计量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层次分析法(AHP)的思想为指导,分析了人力资本价值计量问题的层次结构对象层、指标体系层和目标层;研究了各层中相关指标的权重及其计算方法,建立了人力资本的价值矩阵;给出了评价人力资本价值优劣的标准,指出了人力资本价值的能力计量模型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BIM技术产权具有价值不易评估但易被侵犯的特点,因此对BIM技术产权价值的准确评估并对BIM技术产权进行合理保护至关重要。通过定义BIM技术产权和分析BIM技术特性,提出了适用于BIM技术产权价值评估的方法:加权成本—效益法,并对具体参数选取进行了探讨。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BIM技术产权价值评估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从系统构建、技术改进、法律制定、共享平台构建和加强BIM技术产权研究五个方面对BIM技术产权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的林地产权制度能否激励农户经营林地并获取可持续的经营性收入是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本文利用2015年江西省遂川县与丰城市的598户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新一轮林改后林地产权对农户的林业经营性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产权完整性和安全性对农户林地投资行为或林地流转行为可能存在方向相反的影响,导致林地产权对林业经营效率及经营收入的综合影响方向并不确定。经验结果表明,在新一轮林改背景下,农户感知的征地风险越弱,其林业的经营性收入越高;权属完整性方面,提高抵押权完整性认知有助于提高农户的林业经营性收入,由于相关配套体系的不完善,农户的抛荒权和使用权完整性认知的提高不利于林业经营性收入的增加。为此,应严格禁止不合法的林地征收行为和不合理的林地权利限制,同时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户的产权认知水平;完善农村信贷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等相关配套体系,提高农户林地产权的行使能力,促使林地产权改革经济绩效的显现。  相似文献   

13.
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持续利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产权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产权制度对经济效率至关重要的影响决定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在分析产权制度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以可持续土地利用为目标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技术创新产权主体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盛亚  陶锐 《科学学研究》2006,24(5):804-807
提出“企业技术创新产权主体是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并从利益相关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的现实角度,和企业技术创新是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缔结的一系列契约的理论角度分别论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北京、温州、上海、成都、南京等地已经发展较快,深圳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全国发展较慢,这与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不相适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能够很好地解决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初创期的融资难问题,对带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都非常重要。文章分析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关内涵,梳理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国内实施的经验,分析了深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现状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国内外石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情况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国内石油企业目前知识产权工作绩效不高方面的原因,提出了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方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创新型国家政策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快速高效发展的保证,创新型国家政策的提出为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此外,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有效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从而为建立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逐渐成为国家和企业争取科技和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构成了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一个核心要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土地财产权重心的下移是从注重土地所有权到土地使用权,再到注重土地处分权。土地财产权重心下移的基础在于土地归属、土地利用和土地流转价值目标体系的完善。土地的相对性处分权利是土地流转和市场化的权利基础,包括转让权、出租权、抵押权、出资权和继承权等权利内容。土地财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同地同价同权",亦即处分权的平等赋予,这同时需要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分工和结合。  相似文献   

19.
信息权利的性质及其对信息立法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信息立法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就是信息权利。本文对信息权利的内涵和外延从法学理论上进行了澄清,认为信息权利泛指所有以信息为客体的权利,该权利是一项综合性的权利,其中包括了一些具有财产性的权利,也包括一些非财产性的权利,所以不能笼统的认定信息权利的性质。信息权利的性质的复杂性,导致一个统一的信息法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20.
集体林产权改革与森林资源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文剑  王于洋  江民星 《资源科学》2019,41(11):2083-2093
集体林产权改革对实现中国森林资源永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集体林产权及其结构为视角,归纳分析近20年国内外关于集体林产权改革以及林地产权安全影响森林资源变化的研究,以期廓清集体林产权改革对森林资源影响研究观点及其争议,并分析缺陷和未来研究方向。现有研究多认为集体林产权改革能激励农户造林管护,并减少毁林与森林退化,有效实现森林资源的增长。已有文献为进一步研究二者的关系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但现有理论研究未能考察中国非农转移客观情景,更忽略了林权之间的交互机制;实证研究缺乏对集体林产权影响森林资源动态效应的分析,也未能妥善处理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未来研究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①将劳动力非农转移情境纳入理论模型,并考察各林权之间的交互机制;②科学识别产权及其结构影响森林资源的动态效应;③在计量分析中应重点关注测度偏误、遗漏变量、自选择偏误及双向因果等导致的内生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