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本文认为从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视域整合中国美学研究,是实现古代文论范式转换和深度追求的必经之途。与西方的分析思维不同,中国的心化思维对中国艺术独特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心源”、“直悟”和“体味”来探讨心化思维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不仅如此,本文还从儒道文化“体仁”、“得道”的方式去考察心化思维产生的根源,揭示了儒道文化对推动中国艺术尚内轻外、尚心灵体悟轻理性分析风格的形成所起到的殊途同归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董红 《教育与职业》2004,(14):34-36
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思维,但教师的思维方式必须具有独特性,因为教师是在给学生示范一种思维的方式或“范式”。教师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教师职业最具有创造力的体现:它是教师在把握某一领域和专业水平知识的基础上,融思维的逻辑性、原理的通识性、问题的惊异性与想象的诗意性为  相似文献   

3.
传统课堂教学由于受现成性思维方式支配,过于追求预设性而变成一种线性的僵化的流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遭遇漠视,教师的创造性受到限制。问题的解决在于现成性思维方式到生成性思维方式转向。生成性思维方式观照教学的必然产物是生成性教学。注重过程的复杂性。关注师生互动、重视利用互动中生成的新的资源,为师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新的空间。其实践策略为:充分预设,有效互动,教育机智。  相似文献   

4.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取象譬类和情意倾向是它的诗化特征,它以形象的譬类,将其蕴涵的深刻情感展现出来,这种饱含情感的意象思维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诗意精神。本文集中揭示了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机制中枢的思维特征,为揭示意象思维乃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意指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教学思维方式是影响教学变革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思维方式是一种离身式的认知方式,身体的经验被当作教学认识的对立面而受到抛弃,这种认识严重制约了教学的变革。受具身认知科学的发展和哲学研究身体转向的启发,当代教学思维方式开始向具身化转变,具体表现为把教学视为情境性、生成性和动态性的过程,并更加重视教学研究方式的身体特征。  相似文献   

6.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一位个性鲜明、特色独具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个性和特色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思维特色是其重要特色。本文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佐以文本和实证研究,对庄子哲学思维进行解构,揭示其追索事物终极性的思维指向、开放的思维空间、相对化的思维方式、关注现实的思维品格,以探索贴近古代哲人智慧的新途径,重新认识古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7.
笔者首先探讨了思雏方式与文化的关系,对比了在东西方不同文化氛围中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指出正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和制约着思维方式。接着回顾了洪堡特和沃尔夫关于语言与思维方式的理论,说明语言与思维方式也密切相关。思维影响决定语言,特别是语言结构的面貌,语言反过来又凝化思维,对思维有巨大反作用。最后,具体分析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差异对其语言结构的影响,了解这些具体语言结构差异将会对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建构性数学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建构论要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建构性数学思维方式,数学的史学形态是建构性思维方式的渊源。建构性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求真性思维方式、模式化思维方式、审美性思维方式、对极性思维方式、拓广式思维方式、同构性思维方式、整体性思维方式和变异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围绕热门的创新话题,纷纷强调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但对发散性与收敛性思维有机结合的训练重视不足。本文从构建DP与CP有机结合的训练模式着手,并在有机结合的模式化训练中有效地促进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收敛思维又称求同思维.特点是使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如同“一个钱币的两面”,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既重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又重视收敛思维的培养。才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1.
与西方的“一分为二”不同,儒家思想体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对“道”与“器”之间的“象”的申明并重视,赋予儒家思想以诗性气质,这一气质的鲜明反映为儒家对诗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与儒家对诗教的重视,试图建立“象”与儒家思想的诗性气质及重诗之间的合理联系,并阐明这一点对于儒家文艺思想中审美标准与解读原则的确立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金英 《鸡西大学学报》2008,8(1):133-135
《毛诗序》系统地阐述了先秦儒家的文艺观,是先秦到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我国诗歌理论的总结。它继承了儒家诗教思想,并把这一重要思想作为解诗的依据,采用“关”“刺”的方式解诗说诗。《毛诗序》较之儒家诗教又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即对诗的解释更加具体、更重视史实、更强调政治性。它将诗篇与特定的时代盛衰联系起来,有“《风》《雅》正变说”。《毛诗序》解诗说诗也有不完全合理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半个多世纪以来 ,简帛佚籍不断出土问世 ,其中包含有不少重要的教育史料 ,这些史料给中国教育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领域 :第一 ,有望促成《老子》一书现其历史真面目 ,并使先秦黄老道家学派的著作与思想体系渐趋明朗 ,从而极大地推动关于先秦道家教育思想体系的确立与完善 ;第二 ,极大地丰富了研究孔子及其后学八派教育思想的史料 ,使加深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识 ,弥补从孔子到孟子之间儒家教育思想长期存在的研究空白成为可能 ;第三 ,对于明确先秦两汉经学教育的细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 ,重要字书《仓颉篇》的出土 ,为研究秦汉语文教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  相似文献   

14.
《礼记》对于全面准确把握战国至秦汉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儒家诗学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近年来,《礼记》诗学研究日渐受到学界的重视。人们对于《礼记》的研究要么采取一种纯粹的伦理视域,要么进行的是片断性的诗学分析,而很少有人从文化诗学的角度对之加以全面把握。要想全面准确把握《札记》所体现的战国至秦汉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儒家思想,就应该援引一种文化诗学的视域,把《礼记》作为一个系统文本予以整体探究,以一种宏观的诗性视角敞开《礼记》所包蕴的儒家早期伦理世界,而非断章取义,纠缠于单一的伦理或者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对于先秦墨家事迹的记述为探究墨家提供了一定资料,也暗示出墨家在秦汉之际必然的衰落命运。对墨家思想,《淮南子》总体上是持贬抑态度,尽管其对墨家的某些观念思想也有采纳,但却进行了儒道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的贯注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治国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思想为孔子所创立 ,中经孟子的发展 ,荀况集大成。孔子坚持“礼治” ,主张“宽猛并济” ;孟子倡导“仁政” ,主张“推恩于民” ;荀子“隆礼重法” ,礼法结合。他们治国思想之间的承继关系基本反映了先秦儒家治国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对秦汉以后封建正统治国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儒士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儒士们以六经为务。汉初儒士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兢兢业业钻研儒学,弘扬文化。汉初儒士基本由三类人构成:第一类是儒学实践型,以叔孙通及其弟子为代表,他们着重继承和改革先秦儒家礼仪,为汉立法;第二类是理论型,以陆贾、贾谊为代表,他们居官为政,直接从事儒家政治和理论文化建树;第三类是教师型,从事学术义理的研究,并开门授徒,薪火相传,以专门的学术集团为代表。儒士们的努力,为武帝时代经学昌明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作为清代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桐城派的经学研究受到尊宋思想的影响,秉持"义理"之说与汉学"考据"对立。吴汝纶却独辟蹊径,提出"因文求意"的说经方法。此法源自桐城派的相关古文理论,将古文天然具有的"辞章之学"视作治经一途。通过分析经书文章的结构规律和修辞特点等文法要素,诠释经文和经义,为晚清的经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并且改变了"辞章之学"在古文创作方面的单一运用方式,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经学研究方式,在古典学术领域与汉、宋二学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19.
自先秦以来,儒、道两家均非常重视对“成人之道”这一实践方法、途径与过程的探讨。并分别都将“圣人”人格境界化、审美化了。但最终没有明确说明“凡人”成“圣”的现实可能性和必然性.更没有自觉地对审美人格“修为”过程进行“渐修”和“顿悟”的深入理论分析与区别。而自支遁首倡“小顿悟”之说。再发展到道生的“大顿悟”之后,便最终以宗教哲学的话语形式统一了中国哲学和美学自先秦以来儒道两家审美人格培养之实践中原有的“渐修”和“顿悟”两种倾向.并将其系统化和理论化,且“顿悟成圣(佛)”的理论对晋人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陆贾作为秦汉之际的著名政治思想家,通过对此前秦王朝暴政的反思,在继承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并融合道家无为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仁义之治"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具有"民本"思想的鲜明特征,体现了他对黎民百姓的深度关注,其思想上承先秦,下启两汉,是汉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