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微博新闻评论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改变了人们获取大量新闻的方式。微博新闻评论打破传统新闻评论的局限性,将各种信息资源重新整合,构建出新的网络舆论场并能完善舆论监督。本文先后对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重要意义作了简单介绍,并分析了微博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王昱力 《新闻世界》2014,(4):145-146
微博的迅速发展,带来一种新兴的新闻评论方式——微博新闻评论。本文主要围绕着微博新闻评论简短有力,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草根化的特点,以及其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力、逐渐成为了一种良好的舆论监督方式,也成为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一种优质的新闻资源等重要意义展开,继而对微博新闻评论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做出反思。  相似文献   

3.
朱芳 《新闻世界》2014,(9):30-32
在微博成为当今中国重要的新闻平台和言论平台之际,安徽日报社评论内容生产系统对做好党报微博新闻评论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将这一传统优势领域继续在微博账号上实现延伸。本文以其重点打造的评论栏目"Hi,你早"为例,探讨党报微博新闻评论的话语体系选择。  相似文献   

4.
陈丽珠 《新闻世界》2014,(4):111-112
微博评论占据网络评论的重要部分,借助于微博平台和移动设备随时对新闻事件发表评论,在时效性方面有极大优势,但微博新闻评论也有其缺陷,如评论言辞情绪化、易起谣言等。本文对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弊端以及如何兼顾微博新闻评论的速度和深度等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反转新闻频出成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领域的"新常态",微博评论是公众在社交媒体平台接收反转新闻后态度观点的最直观的展示窗口,微博评论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态信息,但是学界对于这一反转新闻舆论爆发的重要来源并未给予过多关注.本研究基于微博评论的文本挖掘,从社会信任视角出发,分析反转新闻受众的情感结构和影响因子.研究发现,反转新闻微博评论表现出对涉事主体的情绪归因和弱势群体的高度关注,负面的情感势能直接映射至公众对社会和媒体的信任感知.反转新闻的发生年序和议题设置是引发情绪变化、影响公众信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启了全民记者的时代,微博新闻评论借助多媒体传播,展示出不同于以往任何新闻评论的特性.评论者的全民化,新闻评论的自主性、交互性、微博评论的海量资讯和实时更新也对微博评论的权威提出了挑战.微博新闻评论的撰写和发布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痛斥、呵责式的义愤填膺、短短几行字的“泄愤”和极端个案的上纲上线,每一句评论都需要一定的理性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新闻评论“微博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的崛起与普及给媒体新闻评论的功能、内容与形式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对媒体新闻评论"微博化"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如微博时代新闻评论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包括以微博内容为由头的新闻评论越来越多,选题来源更加多样化,还有新闻评论形式上的许多变化,如微博体评论的盛行。与此同时,微博对新闻评论也存在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信息化越来越融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微博这个最初只是社交工具的平台,从2010年中国"微博元年"至今,微博已经完全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不仅成为信息发布平台,而且还成为网民交流互动平台,更成为社会观点和言论的领取平台,目前还发展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随着微博功能的不断拓展,新闻评论"微博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新闻评论"微博化"既有利也有弊,只有更深入地了解新闻评论"微博化"的  相似文献   

9.
微博是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是媒介融合的产物。微博具有实效性强、适用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特别是手机微博软件的出现,立即引发了人们的争相使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发布新闻和进行新闻评论,激发了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传播热情。本篇文章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对目前我国微博的主要传播特点及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微博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微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媒介传播格局,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由于微博的准入门槛较低、把关人缺失和网民自律性不强等原因,造成了微博平台中新闻伦理的失衡。本文就微博上新闻伦理失衡的现状进行分析,对重新构建微博新闻伦理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浪潮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逐步嵌入人们的生活,微博的异军突起让我们进入了"公民记者"时代。微博在畅通人们交流渠道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传媒格局,多元化的话语体系正在被建构,碎片化的写作与阅读逐渐成为习惯。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传统媒体如何发挥新闻评论的优势,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在诸多声音中做到观点正确、理性深刻、引人入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现状分析自2008年起,笔者每年都对全年的中国新闻评论状况进行现状描述和分析,相继发表《民主进程中的公民意见表达——2008年中国新闻评论回眸》  相似文献   

12.
王坚 《网络传播》2004,(8):41-42
人们需要新闻,但更需要对新闻的观点。新闻评论正是体现观点的重要形式。新闻告诉人们“是什么”,而评论则告诉人们“为什么”。只有重视并搞好新闻评论,新闻网站方能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受众的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新闻网站在发展网上新闻评论时应该遵循何种规律、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3.
沈阳  罗婷 《新闻战线》2013,(8):28-30
人民日报将法人微博作为"增量",除了在微博上推广人民日报等母媒的新闻外,还发布突发新闻和评论。@人民日报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传统媒体在微博舆论场中的运营标杆。2013年7月,新浪微博风云榜媒体影响力榜上,位列前五位的传统媒体微博分别是@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闻晨报、@南方都市报和@广州日报。通过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评论是解读新闻的重要手段.解读新闻就是把新闻事实的内涵解读出来,关键在于揭示新闻事实的底蕴,洞悉事物本质.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使得现实生活中的媒介逐渐由专业媒介、大众媒介、地域媒介发展为业余媒介、个人媒介和全球媒介.加之技术手段的变化与前进,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网络“草根”业余评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在微博平台上开设了微博账号,发布消息与评论。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及独立的官方评论微博的研究,分析认为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新闻评论以其"短、平、快"的特点让评论更具时效性,符合当前碎片化阅读的趋势,微博评论与传统的评论形成互补,能够保持和扩大传统媒体原有的影响力。并针对官方微博表现出来的优势及不足进行讨论,提出发展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已成为重要的公共舆论平台。所谓传统媒体的手机新媒体评论,是指包括报刊、广播电视、新闻通讯社在内的传统媒体机构利用微博、微信等手机新媒体就方针政策、新闻事实、社会问题等发表的评价性意见或意见性信息的统称,其中不包括新闻客户端,因为传统媒体入驻客户端尚属少数且无专门的评论客户端。目前不少传统媒体在微博、微信上开通或设置了专门的评论栏目和账号,比如"@人民日报"开设的《你好,明天》《人民微评》栏目、"@新华视点"的《新华微评》栏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你好,明天"和"微评论"的349个样本为基础,对人民日报微博新闻评论的选题内容、呈现方式、发布时机、评论视角、评论意图、高频词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日报微博新闻评论在选题上突出"执政意识"和"民生意识",在呈现方式上注重文图结合,在时机选择上具备敏锐的新闻意识,"病毒式"传播使评论产生裂变效应是其显性特征;而始终关注中国现代性转型,坚持公民视角发表观点和意见,注重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功能,与粉丝结成弱交互关系等则是其隐含逻辑。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论的现状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评论是整个媒体报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新闻传播的大势紧密相联,新闻评论也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走势,了解这一现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是十分有益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组织师生对2002年中国内地主要新闻媒体的新闻评论做了一番较为全面的调查(包括发表的评论数量、评论内容、评论趋势、评论对象、评论时效、评论风格和评论字数等指标),发现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微博成为热点事件传播的重要载体,新闻评论的形态在微博平台得以扩展。网站评论、专家评论和网民评论共同推动舆论的形成与走势。本文依据微博热点事件中的网民评论,分析评论客体的泛化现象,发现客体呈现出由新闻事件本身或事件当事人逐渐延伸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赵永晨 《视听界》2012,(3):60-62
一、发现信息碎片的新闻价值2008年,微博尚未兴起,社区网站风头正劲,网评以及时、草根、精悍、娱乐等特点,成为综合新闻网站吸引人气的因素。我们在对国内主要新闻类网站进行调研后发现,这些网站均开设了评论跟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