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频频出现,令真相扑朔迷离.反转新闻对公众的信任、媒体公信力、正常的舆论生态会产生持续性的影响,极大阻滞了新闻业的正常发展.文章围绕近年的反转新闻,运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探究造成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以减少反转新闻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过去关于反转新闻成因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宏观与微观层面,围绕新闻生产者、文本内容与新闻受众三个方面展开对反转新闻reason——外部缘由的阐释性推论或单一案例的分析,而缺乏从中观维度结合多案例对反转新闻cause——内部必要条件与发生因子组合路径的经验性探索。基于上述不足,本文利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cs QCA)对20条反转新闻的复杂因素构型加以研究。结果表明消极情感类型(ET)、二元对立人物模型(CM)与原型沉淀(AS)是增强受众误信、产生新闻反转的关键触发因素,这意味着具有这三项条件因子的新闻易形成高反转性。同时,研究从新闻内部因子的互动情况疏理反转新闻的发生机制,对提升媒体新闻生产的专业性与公众媒介素养,维护社会信任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反转新闻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其有别于其他新闻事件的特性,研究反转新闻就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从反转新闻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媒体和公众两个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关于MU5735空难报道及用户评论作为典型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其对MU5735的报道倾向于主要采用预期新闻,方案和恢复性新闻次之,报道整体基调以积极情感为主,但不同报道框架下用户情感反应存在差异。据此,可以优化重大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建设性新闻的报道实践,实现其安抚社会情绪、化解社会风险、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等功能。  相似文献   

5.
林凌 《东南传播》2012,(5):128-130
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及评论栏目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随之而来的发展瓶颈却不容忽视。面对诸多发展瓶颈,电视民生新闻及评论栏目的改革与发展应引入"公共新闻"理念,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相结合,发展关注公共领域的"大民生";以"社会责任"为指导原则,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以引导公众价值观为任务,合乎社会和谐与道德准则;注重向新媒体拓展,特别是手机媒体和微博,构建公共互动平台。只有贯彻好这些策略,电视民生新闻评论才能走出更宽更广的路子。  相似文献   

6.
张子铎 《青年记者》2020,(11):26-27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对于维护社会公正和促进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泛众传播的后真相时代,媒体的公信力削弱,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陷入了“塔西佗陷阱”.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真实被视为新闻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然而在受众习惯以情绪诉求来判断信息真假的今天,媒体公信力的建设需要引入情感机制.本文以情感为视角,探讨情感与新闻真实和新闻公信力的关系,旨在说明用情感建构公众认知和行动的重要性,以媒体唤醒公众的情感意识为立足点,共建社会传播的情感机制,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新闻评论一般是用来表明媒体、公众、政府的态度和立场的,通过对重大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不仅可以表明态度,还能指明方向.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也反映了媒体的倾向性和选择性.如果把媒体比喻为车的话,那么新闻与评论则是“车”的两个轮子,不可或缺.评论是旗帜、是灵魂、是风向标,如果说新闻是真实客观反映社会现实,那么评论就是表明媒体对于新闻的态度,因此评论历来都受到政府和媒体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随着传媒的发展与变革,舆论环境更加复杂,网络时代的新闻标准也正在发生着嬗变,反转新闻频频出现.我们不难发现"反转新闻"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引起公众关注的并非新闻事件本身,而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反转和公众态度的转变.本文借助"反转新闻"对选择标准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新闻媒体在两难困境中的博弈与平衡,从而理性地看待反转背后的媒体责任和全民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微博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的崛起与普及给媒体新闻评论的功能、内容与形式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对媒体新闻评论"微博化"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如微博时代新闻评论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包括以微博内容为由头的新闻评论越来越多,选题来源更加多样化,还有新闻评论形式上的许多变化,如微博体评论的盛行。与此同时,微博对新闻评论也存在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斌  陈勃 《编辑之友》2016,(8):58-61
自新华网对2013年十大年度“反转新闻”进行盘点以来, “反转新闻”引起了业内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同那些重大的、正能量的新闻相比,频频热演的“新闻反转剧”似乎有时更让公众“津津乐道”.所以,基于其不同于其他新闻事件的特性,研究“反转新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从“反转新闻”的传播路径入手,在分析“反转新闻”成因的基础上,从立法、媒体和记者三个角度分析规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信息传播格局,也正改变着我国的网络舆论生态.近年来新闻反转现象频出,新华网、人民网近两年相继评出十大反转新闻,这些新闻不断地挑战着受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底线,侵蚀着主流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回眸2011年,在社会发展和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微博这一新的传播形式对电视新闻的影响进一步显现,众多新闻事件通过微博迅速引起传统主流媒体关注。与此同时,电视新闻也借力微博,跟进、关注、还原、解析新闻事件,进而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在过去的一年里,电视新闻在传播形式、业务流程、技术应用、新闻评论等方面都有不少创  相似文献   

13.
王松林 《传媒》2018,(5):87-89
后真相是指在互联网新媒介发展背景下,公众对事件真相的认知和判断会忽视事件的真实状况,受到情感、情绪的影响,并倾向于表达对事件的情绪化立场和观点,这对舆论引导形成了新的挑战.为此,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引导,需要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责任,及时传播权威新闻事实;把握公众信息认知规律,注重公众情绪的理性引导;合理规划社会正向舆情信息,及时化解负面舆情.  相似文献   

14.
现从“反转新闻”的概念、特征及产生缘由入手,从媒体传播学和叙事学的视角,探讨了“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同时以此为基础,从正反角度论述了“反转新闻”的传播影响。最后,从媒体、公众以及法治等角度针对性地制定了如何对“反转新闻”加以规避的应对举措。同时也希望通过研究,对利用“反转新闻”进行舆情引导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网络数据抓取以及人工识别的方法分析"乐清女孩乘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中媒体的微博及其评论,探讨媒介框架对社会事件中的网络情绪表达的作用。研究发现,社会事件中的情绪表达跟舆情热度一致,情绪随着舆情走向逐渐消退;媒介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网络情绪的类型与唤醒度;媒介框架与受众认知的一致度决定受众的情绪指向,与公众信息需求和利益冲突的媒介框架可能导致网络情绪指向媒体。  相似文献   

16.
唐晶晶 《今传媒》2016,(7):43-44
2013~2015年,舆论反转这个新兴话题受到学界和网民的极大关注.网络受众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和媒体从业者片面报道新闻事件等因素,导致在新闻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舆论出现倒戈,这种舆论反转的背后反映的是社会集体情绪的爆发,无论是“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还是“手术台自拍事件”等舆论反转的新闻都将如何避免谣言传播的问题摆在大众面前.本文以相关的文献研究和事例分析,对舆论反转现象的内容、原因、过程、引导方式等方面分析,归纳出同类事件的一些共有规律,总结出针对主流媒体、意见领袖、网络受众等不同主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新闻反转可以说是网络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等新兴媒体传播技术发展之后才进入公众视野的一种传播现象,且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几年反转新闻有愈演愈烈之势.新闻反转是新媒体时代出现的一种"新闻失范"现象,值得警惕.以此为出发点,笔者结合近期反转新闻案例,分析新媒体语境下新闻反转成因及归纳其类型,以期给后续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蓁 《东南传播》2015,(8):166-168
随着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人和人之间信息的交换变得频繁,微博由于其操作的低门槛、便捷性,以及裂变式传播特点,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的意见表达和分享平台,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实现,使得新闻评论的发布平台、评论主体、文本样式和话语表达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微评论娱乐化、段子化;评论中情绪化现象严重,缺乏理性;网络谣言传播使得新闻评论的真实性受到考验;篇幅的局限削弱了新闻评论的说理性等新问题,本文将以围绕微博展开对新闻评论新问题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浅析新闻评论的作用和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评论被誉为影响、引导舆论的“旗帜”和“灵魂”,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和公众的关注。新闻评论具有反映和引导舆论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新闻评论的要求有哪些?本文从新闻评论的作用和要求来认识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20.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反转新闻此起彼伏地出现,影响着社会传播环境,同时挑战着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由此,本文将以近几年反转新闻为研究对象,从反转新闻形态、主流媒体在反转新闻中的表现出发,分析主流媒体在反转新闻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提出主流媒体在反转新闻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