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助学贷款逾期还贷的学生将对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损益.依据完善信用体系的前提假定,通过构建银行与还款者之间的博弈模型,提出了银行应对学生助学贷款逾期还贷的解决方案,以及助学贷款者与银行的最优选择策略.对助学贷款者与银行之间博弈关系的分析,可以为金融机构的助学贷款信贷业务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违约率高和银行缺乏积极性的问题.从囚徒困境模型和重复囚徒困境模型入手,通过银行与学生之间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表明国家助学贷款中失信行为的存在是因为银行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是一次性博弈.要消解助学贷款的困境,关键在于通过机制他律和道德自律将一次性博弈转化为无限重复博弈.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助学贷款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助学贷款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但这项政策却遭受了空前的信用危机。文章通过对学生和银行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认为纯粹靠道德等内在诚信来约束学生的还贷是无用的,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外在诚信约束机制。文章还设计了助学贷款的“三维”被迫诚信机制,以明确助学贷款中政府、银行、贫困生家庭和借款学生的权责和义务。  相似文献   

4.
目前,助学贷款已基本实现“虚贷尽贷”。助学贷款本息回收难却始终困扰着助学贷款的发展。2003年国家助学贷款开始进入首抽还贷期,全国助学贷款还款违约率接近20%。2013年2月,贵州省教育厅对该省国家助学贷款本息回收情况进行了通报:“截止2012年12月31日,我省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自付本息到期2103.95万元,实际逾期违约金额628万元,逾期违约率迭29.84%。”因此,高校要研究制定贷款本息四收策略,确保国家助学贷款本息能够安全回收。  相似文献   

5.
国家助学贷款一直缺乏有效的贷款跟踪管理手段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手段。解决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瓶颈问题,必须构建政府、银行、高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学生“六位一体”的国家助学贷款还贷保障体系,其中,政府主导是关键,加强银行和高校双重管理是有效途径,疏通还贷渠道是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我国助学贷款从政策起步,因出现法律问题而受阻。在政策与法律的对冲中,助学贷款制度呈现了多形式发展的样态,而实务中关于助学贷款中道德问题之诟病,信用制度之呼吁,还贷负担之报道,可谓不绝于耳。其实,我国的助学贷款背后既有从政策向法律转化的不彻底,又有教育部门和银行企业间的博弈。而唯独作为受教育者和就业者的公民权益在博弈中缺位,在理念上缺失。确立维护公民发展权益的助学贷款理念正是完成助学贷款制度从政策向法律的转化并疏通助学贷款症结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邹玲 《考试周刊》2007,(50):120-121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力度最大的一项举措。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落实已深入到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心中,贷款的申请和发放一直是学生们关心的问题,而归还贷款又一直是银行、学校关注的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还贷系统和制度的逐渐健全,国家助学贷款的还贷困扰终将会成为过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链中银行、学生、学校、政府的行为出发,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供需矛盾的直接原因是学生还贷违约率高,回收风险大,银行操作成本高,收益小,根本原因是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完善。同时,揭示了各种原因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9.
《世界教育信息》2002,(11):14-15
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展直接向高等院校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的业务。不少地区的银行在办理助学贷款时,要求学校为学生担保。助学贷款既支持了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也支持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拓宽了银行的业务领域,利国利民。助学贷款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的如:学生还贷意识差、还贷率低,银行风险大、影响扩展贷款规模,学校卷入担保责任等。匈牙利新近推出的学生贷款计划,对我国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机制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出现高违约率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诚信缺失与实际困难,银行和高校的制度缺陷与人力投入不足.可考虑的解决的对策是,加强对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加强助学贷款的宣传力度,加强助学贷款工作的人力配置,加强制度创新,调动还贷积极性,加强预防违约的硬约束建设.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突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体制上的行业垄断;银行内部管理不科学,监督缺乏,追责不力;社会诚信缺失,贷款人、银行工作人员和中介机构合谋或分别有不诚信行为等。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必须破除银行业垄断,对银行机构进行股份改革;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强化责任追究;更加注重发挥司法处理纠纷的作用,使不良贷款纠纷得到更加高效、有力地解决;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使借款人、银行员工和中介机构等社会主体都依法、合规、如约地履行自身的义务。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也在相应改革.学生学费和生活费个人负担的比重越来越高,这对于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特别是来自农村的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助学贷款应运而生,并逐渐得到了发展.但各种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信用成为助学贷款进一步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对银行存在的风险和大学生信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助学贷款的动态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在助学贷款实施的过程中,银行和学生贷款人在无约束条件下、家庭担保条件下和个人信用制度约束条件下双方的动态博弈过程,并得出在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条件下,家庭担保贷款是最有效的助学贷款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从高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看对学生的资助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先后出台了有关补助减免学费以及一系列奖学金、贷学金制度。但这些法律和政策还不完善,应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和自立教育,增加勤工助学岗位以及实行生源地贷款政策,争取社会力量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等。  相似文献   

15.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金融深化进程中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偏好密切相关。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深化进程中存在金融支持与市场化两种取向,由于受到双重目标的约束,国有商业银行在谋求两者之间的平衡时,偏重于金融支持政策的运用,风险约束下的市场化取向只是处于渐进增强的过程。为此,以风险分担的形式来降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并试图解决“惜贷”问题的政策进路缺乏实效,有必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学生贷款现有贴息、税前扣除、特定免税、风险补偿金、代偿、利率补贴等6种补贴形式,它们又可分为显性直接补贴、隐性直接补贴和显性间接补贴、隐性间接补贴四种补贴方式,以及"政府补贴学生"、"银行补贴学生"、"政府补贴银行"三种主客体关系。实践表明,中国学生贷款补贴扩大了资助面,减轻了学生还贷负担,缓解了国家助学贷款的获贷难和回收难问题。今后补贴规模还应进一步加大,并辅之以补贴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7.
国家助学贷款是政府针对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金融手段对其进行资助的一种制度安排。国家助学贷款前期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一度产生实施困境,其实质在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目标与政策工具之间存在矛盾。消解助学贷款制度实施困境的基本经验包括:优化后续配套政策运行措施,鼓励政策性银行经办贷款业务,健全贷款风险共担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高拖欠率问题及其危害和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在防范和化解学生过重的还款负担,强化助学货款信用保障及完善助学贷款回收机制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国家助学贷款防止和降低高拖欠率的对策;建立宽松灵活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强化国家助学款的信用保障;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机制。  相似文献   

19.
公立高校扩大招生与扩展办学规模导致高校经费紧缺,客观上为银行提供了贷款市场和机遇,从学校性质来看,公立高校收费权质押成了银行放贷的必要条件。分析了公立高校收费权质押贷款的法律依据,从银行的角度提出了公立高校收费权质押贷款路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助学贷款失信惩罚机制构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助学贷款是由金融机构提供的,用来满足消费者在教育方面的货币需求的一种贷款,是利用金融手段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一种助学机制,也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助学贷款在我国从1998年提出,1999年试点,到2000年全面铺开,至今已历时5年,但一直进展缓慢,甚至出现了银行惜货和受信学生高违约率的“两难困境”。究其原因是我国信用缺失条件下助学贷款的高违约率和高风险所造成的,因此建立起助学贷款失信惩罚机制是大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