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调查获得的中原传统自然村落设施主要有:村寨、庙宇、祠堂、牌坊、水井、水塘、石碾、石磨、石臼、粮场、学校、道路等。这些设施的出现和长期存在,凝结了中原人民的聪明才智,集中体现了中原人的深邃思考和大智慧,也诉说了他们对天地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2.
张说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代文坛宗主。其《苏摩遮》五首虽为应制诗,却生动再现了西域乞寒舞在中原的演出盛况。诗中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和民族心理,不可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3.
[《示儿》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用将尽的生命写下的绝笔,诗人怀着至死不见中原统一的遗恨,借对儿子的遗嘱书写出自己一生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爱国愿望。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具有一定的古诗自学能力,要弄懂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并不是难事。但这首诗的内容涉及到北宋末年金兵入任中原,没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南宋统治者据半壁江山而不图恢复失地的历史背景,由于诗歌所反映的生活距今年代久远,小学生的历史知识又很有限,学生对这首诗中所表达的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较难理…  相似文献   

4.
高句丽政权存在的705年间,中原王朝对其不断进行册封。通过梳理这些册封史实,总结两汉、南北朝、隋唐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册封”所呈现出的各自特点,从中展示中原王朝与高句丽政权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这首诗以类似遗嘱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收复中原失地的坚定信念和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6.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风驰电逝,吸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赠兄秀才从军十八首(选一)@嵇康!魏~~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是南宋的一位主要的爱国词人。其爱国词篇慷慨沉郁,表达了词人为国家兴亡而痛惜的感情,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对南宋朝廷缺少英雄、不用英雄、不图恢复中原的憎恶与感慨,表现出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现仅就其中三首略加分析,以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自河南省委发出"中原崛起"的口号以来,中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在必行,而以"三化"为标志的中原崛起则对中原地区的金融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立足于中原经济区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通过个人观察、实证分析以及参考大量的文献对中原经济区金融业的现状作出评析与建议。中原经济区金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资金供给不足、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够、金融市场发展缓慢、金融存在结构性问题以及缺乏金融创新和好的适合金融发展的社会环境等。本文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对这些问题做出一些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和方法,对上述问题一一作出了回应,如加大对中原经济区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化中原经济区的资金分配、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鼓励金融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措施。在文章的最后,并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出总结,表明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两者共同促进,不可分割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欲论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必先界定“中原”、“地方”的地域概念及“文化”的范围,否则无从谈起。“中原”这一地域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原,是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或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也有人认为禹定九州,九州即中原。本文讨论的中原文化,是指广义的中原地域内的文化。“地方”这一地域概念,本文是指中原以外的周边地区,凡是在这些地方产生的文化,即为地方文化。如说得具体一些,有时以当地的地名来命名文化,如关陇文化、闽文化、吴越文化、赣南文化、潮汕文化、划分得范围更小一些的有武夷…  相似文献   

10.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短短二十八字,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也展示了一幅绝妙的秋恩图,被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中誉为秋思之祖。这首曲子虽然短小,但作者以“秋思”为题,使之具有十分丰富的意蕴,相当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牡丹映秀。俊彦聚首,逐鹿中原,竞展风流。2009年全国中语会中南年会暨新课改课堂教学竞赛研讨活动于4月中旬在中原重镇郑州隆重举行。笔者有幸作为湖北省代表执教《苏轼词两首——心怀丘壑小天下》一课.整堂课构思精巧——创意朗读。气氛融洽:品读体悟,精彩纷呈。它赢得了与会同行的一致好评.被评课专家誉为“才子型课堂”,并受到了与会的苏立康、史绍典、孟素琴、  相似文献   

12.
王潮、王审知兄弟治闽与中原文化的南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潮、王审知兄弟对闽地的治理是中原文化南传的重要途径,在此之前,福建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小。王氏兄弟对福建的治理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人才等方面,这些措施为中原文化的南传提供了政治环境、物质基础、人才条件等,使得中原文化在唐末五代的福建得到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巴赫的四十八首平均律以后,钢琴献中的最大曲集。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直到他的晚年,在作品中反映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对理想的追求,对苦难的抗争,对生活、对人和自然的热爱,构成了这些奏鸣曲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无机分子中原子连接次序的一些经验规则,并探讨了这些经验规则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原文化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数千年来它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以极强的辐射力影响其他地域文化。中原文化对其他地域文化产生影响的途径众多,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借助中原人口的不断外迁而产生的。这些外迁的中原人把他们的思想文化、政治文化、礼仪文化、岁时节日文化等带到当地,使中原文化与那里的土著文化融合。在中原人外迁的广大地区中,古越地是中原人流向的一个重要区域。越地以开放包容的精神接纳来自中原地区的各类人才。中原就是通过人才的不断输出,使中原文化对越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北朝时期河淮地区是文化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亦是诗歌创作最兴盛的区域之一。现可知60余位文士在此创作百余首诗。该地区包括中原和齐鲁两个文化区,中原地区本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又是该时期大部分时段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文士云集,故该地区是河淮地区最主要的诗歌创作地,占河淮地区诗歌的约九成。北朝中原诗以应诏、咏怀、联句等为多,还出现了北朝时对七言隔句押韵诗的初步尝试。齐鲁地区诗歌创作拓展至胶东半岛,首次出现对黄海、渤海交界处海域的描写。对于北朝河淮诗的考索分析,亦能为该时期诗歌史、文学地理等研究提供相关基础。  相似文献   

17.
哈拉浩特发现的中原风格的绘画作品(俄)玛丽娅·鲁多娃著张元林译首先对P.K.克兹洛夫从哈拉浩特(黑城——译者注)带回的约200多件绘画藏品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是S.F.鄂登堡。他认为,这些作品仅有一部分属于西藏风格,其余大部分则强烈地受中原文化和艺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列举了12首七言诗,这些诗是作者对《机械原理》教材重点和难点的归纳和总结,本文对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京师竹枝词十二首》为清人文昭创作,从正月一直写到十二月,一月一首,共计十二首。《中华竹枝词全编》在收录作品时,却分成两篇,打破了作者原来的体例,破坏了作品的本来面目,会以讹传讹,实不足取。同时,在与其他版本对照时,发现有很多异文。为了更好地阅读和理解作品,有必要参照不同版本,对这些异文进行校释。  相似文献   

20.
清政府在英国武力威逼下,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条约中那些割地、赔款等耻辱性条文,引起了林则徐对祖国安危的极大忧虑,就在这年的除夕,他满怀忧愤地写下了4首《壬寅除夕书怀》诗,其中的第三首是这样写的:“流光代谢岁应徂,天亦无心判莞橘。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新缘幡胜如争春,晚节冰柯也不孤。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这首低吟当哭、荡气回肠的除夕诗,反映了林则徐在流放中对祖国前途的无限忧虑之情。正如他在这首诗的末尾两句所表达的那样:正是中国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以雪国耻的时候,谁还能高枕无忧地饮酒作乐和欢度佳节呢? (《联合报》1997年7月11日转自《资料卡片杂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