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武警江苏镇江边防检查站三级士官费伯俊,属马,脾气也倔,战友便送他外号“倔马”。“倔马”很瘦,1.74米的个头,体重还不足55公斤。就是这一匹瘦“倔马”,入伍9年  相似文献   

2.
古人写文章比较含蓄。宋代文人姜白石说:“语贵含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也说“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何谓含蓄呢?含蓄就是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也就是常说的意在言外。  相似文献   

3.
文人办报,就是一些忧国爱民的文化人,要利用报纸来发表意见,以此推动社会进步。所以,“文人办报”总是与“文人论政”相联系的。“文人办报”是中国报业史上的一种光荣传统,也是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新闻工作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中国文学追求的最高境界。王船山说的欲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是一口把中国文人的文学理想境界说到了位。 由于中国文人对“意境”的孜孜探求过深,弄得有些玄,所以意境好像成了文人专有的、寄情写怀的书房精致品。而以社会为大工厂的新闻界,好像其产品都是蒸腾着汗水与热度的文字快餐,与意境是难以搭界的。 关于新闻要不要写出意境的问题,其实不必争  相似文献   

5.
从张季鸾先生看中国近代的“文人办报”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记《大公报》在续刊之日,就提出“不党”、“不盲”、“不卖”、“不私”的办报方针。在“四不主义”理念下运行的《大公报》纵论中国乃至世界的时事,将民办报纸引导舆论、监督舆论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成为“社会公器”作为自己不懈努力的目标,把中国报纸“文人议政”的传统推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荣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最佳外国报纸奖,被国际社会视为东方最优秀的报纸之一。后来张季鸾先生在《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中国报原则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这一点可以说中国落后,  相似文献   

6.
林衍 《新闻天地》2010,(11):33-34
“倔得像头驴!”老吕的妻子曾躁着脚抱怒他。这仿佛给了他某种启发,把自己的QQ状态改成了“我就是一头不知疲倦的驴,为了一个目标,一直在行走”。  相似文献   

7.
它是一张“文人论政”的报纸 在旧中国,《大公报》一贯标榜自己“不党、不私、不盲、不卖”,是一张“文人论政”、“以文章报国”的民间报纸。因为它敢于痛骂执政的国民党政府,《中央日报》曾多次刊登文章责骂《大公报》和王芸生“其主义为民族失败主义,其方略为国家分裂主义”,“助长动乱,危害国家。”他们公然连续发表“一查王芸生”、“二查王芸生”、“三查王芸生”的社论,指责《大公报》为共产党“张目”,是新华社的“应声虫”。 有人说《大公报》曾给国民党帮过忙,那是指《大公报》也登过一些反共言论。早在1941年5月,王  相似文献   

8.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会议上强调全党“要讲真话”的时候,特别提出,要讲真话,就要做到“不偷、不装、不吹”。毛泽东同志说,不偷,就是不能把“人家写的整本小册子,给调换上几个名词,就说是自己写的”;不装,“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得就是不懂得。”不吹,“就是报实数”,“不要扯谎”。  相似文献   

9.
京派舆海派     
沈從文先生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三十二期,播谈海派文人的醜態。说:“名士才情”與“商业競賣”相结合,便成立了吾人今日对于海派这个名词的概念。……试为引申之,“投机取巧”,“见风使舵”,……这就是所谓海派,“邀集若幹新期文人,相聚一堂,可遠炎希臘羅马,或近谈文士女人,……從官方拿到了點钱,则吃吃喝喝,辦什么文艺会,招纳子弟哄骗读者……也就是所谓海派。感情主义的左倾,勇如獅子, 一看情形不对时,即刻自首投降,且  相似文献   

10.
每读《水浒》,不免写些札记,既是札记,又不免细大不捐,这篇札记就属烦碎之列。但却是从“文人与酒”相对的“武人与酒”想起的话题。关于文人与酒的话题,或者说是文人与酒的佳话,古人与今人已谈得很多。观照之下,关于武人与酒的话题和文章,却比较稀少。大凡人们说到文人饮酒,有助写作,也就是“美碌才思助”,总会想起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千百年传诵。武人饮酒,有助于施展武艺.文学作品中写到的也不少,最易使人想起的是《水讲传》,武松过景阳冈,分明酒肆的招旗上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冈”。他却逞性…  相似文献   

11.
病句逆伦     
外国人看汉语,都觉得其妙无穷。比如关于中国女排战胜古巴女排的消息,有的报纸的标题是《中国队大胜古巴队》,有的报则标以《中国队大败古巴队》云云。初学汉语的外国人会奇怪:中国队究竟是胜了还是败了?其实,那前一个标题的意思是“中国队大大地战胜了古巴队”,后一标题意为“中国队大大地打败了古巴队”,都说得通。就语法来讲,前一个为主动句,后一个是使动句,犹如分别说“我胜你”和“我使你败”一样。如此弯弯绕,别说外国人,就是没学过汉语语法的国人,有时也弄不明白,所以文人们给大众写文章,还是老实一点)L为好。类似…  相似文献   

12.
“学富五车” 是对文人的赞誉。这里的“车” 中装的便是书。书之于文人犹如水之于生命,世世代代文人的血脉里流淌的便是对书籍对知识的渴望。所以,文化人都喜欢逛书店,边走边看,其乐陶陶。碰到好书,便会一时爱不释手,但看看封底的书价,却又会让人倒抽凉气,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人们常说,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不会有。但步入网络时代后的文化人确实在享受着这种馅饼,那就是书籍的E化,发展到现在,几乎可以说,你在书店看到的任一本流行书都可以在网上找到,你不必去购买就可以痛痛快快地阅读,而所费只是很少的上网费(一些支付版…  相似文献   

13.
我在一本名叫《中外名人治学的故事》的小册子中,看到了有关郭老的一段轶事。书中写了郭老曾经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将自己的剧本《屈原》里的一句台词作了修改,并称帮他改动了一个字的那个人为“一字之师”。后来,我又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不少文章,也提及此事。令人奇怪的是,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文章竟有不同的说法。首先,关于谁是郭老的“一字师”,说法就不一:有的文章说是饰演婵娟的张瑞芳,有的文章说是饰演钓者的张逸生。其次,原旬是什么,修改后的台词又是怎样,各篇文章的交代也大多各异:有的说,原句是“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后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有的说,原句是“你是个无耻的文人”,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2002,(2)
中国期刊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伯海先生在《女友》视察时曾经说过:《女友》的“友”字,含义很丰富、很深厚。“友”有良友,就是引导你、教化你,“益友”就是实实在在地帮助你。“挚友”就是不虚情假意,“密友”就是什么都可以说的,“诤友”就是敢于真言明辩是非,出发点是好心。  相似文献   

15.
“文人办报”是中国报业史上的光荣传统.也是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新闻工作的成功经验。张季鸾之于《大公报》.徐铸成之于《文汇报》,他们创造的报业奇迹,至今难以超越。然而,对于“文人办报”,历来非议众多。毛泽东就说书生(文人)“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提倡“政治家办报”。我国著名报人杨奇结合自身经历对“文人办报”的探讨,对思考30年来新闻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经杨老同意,我们转发这篇原载于《粤港飞鸿踏雪泥——杨奇办报文选》(羊城晚报出版社2008年版)中的文章.供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谈古论今说“剽窃”●路景云【夏县】“剽窃”是文坛上一种不光彩的丑恶现象。作为文人,一和“剽窃”沾边,立时便名落千丈,为人所不齿。但是,古往今来,剽窃现象始终绵延不绝,代不乏人,其因何在?无非是“名利”二字作怪。所谓“沽名钓誉”、“利令智昏”者是也。古...  相似文献   

17.
应该说,《现代传播》1996年第5期刊登了不少力作,但其中最能引起我共鸣的则是《主编礼记:走近神圣》、访谈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反思》及闵惠泉先生的“宗教学国际研讨会旁听随记”《面对宗教:多维视野中的观照》三文。《主编礼记:走近神圣》是十分难得的。其所以难得不在于别的,而在于作者不是像一般主编那样,从学术研究的现有成果上对文人的功过进行评说。而是从文人构建学术成果的内在动国上,从文人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创造性活动本身,从文人的“人格素质”来评说文人,来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学术。依照作者的见解,一个“肃穆…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气势     
一古人写文章,很讲究文章的气势。例如宋朝朱熹认为“行文要稳健,有气势,锋刃快利,忌软弱宽缓”。清代方东树认为“诗文以豪宕奇伟有气势为上”。后来的林纾则更认为:“文之雄健,全在气势。”文章的气势,指的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古代文人往往说得很玄妙,似乎不可捉摸。有的人又故神其说,更使读者如堕五里雾中。其实,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考察,是不难得到回答的。当我们用口头语言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时候,往往要借助动作、手势和面部表情来提高表达效果。在语言本身,就是抑扬  相似文献   

19.
女人     
白水是个老实人,又是个有趣的人。他能在谈天的时候,滔滔不绝地发出长篇大论。这回听勉子说,日本某杂志上有《女?》一文,是几个文人以“女”为题的桌话的记录。他说,“这倒有趣,我们何不也来一下?”我们说,“你先来!”他搔了搔头发道:“好!就是我先来;你们可别临阵脱逃才好。”我们知道他照例是开口不能自休的。果然,一番话费了这多时候,以致别人只有补充的工夫,  相似文献   

20.
文人的苦梦     
文人的苦梦秋林诚如孙郁在《百年苦梦》里说的,描写20世纪中国文人的心态史,是一件“很痛苦的劳作”,因为面对的是一些“痛苦的灵魂”。确实,在这些20世纪中国文人的身上,深深地绞织着对民族的灾难、国家的衰败、国民的麻木的焦灼和忧愤,以及对图强富民、民主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