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民事责任竞合,是发生在民法这一基本法法律部门内部的一种客观法律现象。在发生民事责任竞舍时,受害人作为请求权人,应当衡量对比各种因素,寻找对自已最为有利的那种请求权,使自已的权利能够得到更为周到的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实现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所谓竞合,从词义上说,竞者,争也;合者,符合、相符。竞合就是指争相符合。从权利人的角度来看,因不法行为人的行为的多重性,使其具有因多种性质的违法行为而产生的多重请求权,此种现象称为请求权竞合。通常,一方行使请求权与另一方承担责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学者有时将责任竞合称为请求权竞合。在民法上,责任竞合具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3.
请求权是指当事人依据某种法律规范,向对方当事人得以主张的权利。请求权基础是指可供一方当事人得以向他方当事人有所主张的法律规范。请求权得以主张是基于法律规定,而同一法律事实在同一当事人之间依据不同法律规范可以产生两个以上请求权,但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中之一,这就产生请求权的竟合问题。不当得利作为一种能够引起债发生的法律事实,可以产生不当得利请求权,这种请求权可以与其他请求权产生竞合,如所有权返还请求权、合同履行请求权等。本文试图从一实例出发,探讨不当得利和违约请求权能否产生竞合、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产生竞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民事责任竞合是现代世界各国民法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它主要是指同一行为事实在同一当事人之间,同时符合两种以上民事责任构成要件,并发生以同一给付内容为目的的请求权。本文中笔者主要是从其理论学说以及他国民法关于民事责任竞合的规定来探讨我国关于这方面法律规定和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物上请求权制度系为实体法上的一项权利,它是诉权的前提和保证,试从物上请求权的概念、性质、特征与各种请求权的竞合来阐述一个完整的物上请求权制度。  相似文献   

6.
民事责任竞合主要体现为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法律现象,也是理论上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其理论渊源出发,比较分析各种观点及法律实践,提出责任竞合就是请求权竞合。责任竞合时,权利人可以选择请求权,但只能实现其中之一,并对《合同法》相关规定提出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7.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是合同纠纷中的常见现象。传统观点认为其处理方式是允许受害方择一行使请求权。但这一处理方式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我们认为应不拘于传统观点对责任竞合实质的分析,而应引进请求权规范竞合学说,对《合同法》进行必要修改,以求对责任竞合作出更妥当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优先权是指特定债权人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享有的就债务人的总财产或特定动产、不动产的价值优先受偿的权利。它源起于罗马法 ,法国民法和日本民法继受颇多 ,并在大陆法系国家得到充分发展。优先权具备担保物权的本质特征 ,属于担保物权的一种 ,并简要分析优先权与其他担保物权竞合时的效力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德国法学方法论在我国的深入推广和《民法典》的实施,请求权基础思维得到了广泛研究,但纵观其推广历程,重点仍处于民法教育的案例教学课堂上,未广泛应用于具体的审判程序中,大部分关于请求权基础的应用只体现于其作为法律规范的作用,而未按照“诉讼请求→法律规范→要件事实→判决结果”的规范顺序进行,致使请求权基础的方法论功能未得到很好的体现,这归根于几十年来根深蒂固的以法律关系为中心的裁判思维以及民事实体理论与程序理论的脱节。针对部分裁判人员对请求权基础的理解存在差异,请求权竞合问题导致实体法和程序法衔接受阻等现实困境,应从发挥法律关系思维优势、平衡实体请求权与诉讼标的之间的冲突以防止“重复诉讼”、利用诉讼的客观合并有效处理请求权竞合问题等三个方面推动请求权基础思维的运用,进而加强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之间的融合,保障裁判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10.
占有是主体对物控制支配的事实,在性质上并非权利。占有保护请求权是民法赋予占有的核心法律效果,占有诉讼即行使该请求权而发生的诉讼。占有诉讼着眼于事实秩序维护,简捷迅速,实行"占有诉讼与本权诉讼不竞合"。围绕占有事实是否受到侵害展开诉讼,不同于司法中习惯的"权利追寻"诉讼模式。在补权利之课、鼓励当事人为权利而斗争的同时,不能忽视非权利争议诉讼模式的确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宪法中对工作权和受教育权采用权义复合型的规范模式,这两类权利同时被规定为公民的基本义务。这种宪法规范受到了传统国家主义和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违背了法治的基本理念。复合型宪法规范本身存在诸多矛盾,造成宪法规范逻辑上的混乱、执法与司法的困难、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属性上的模糊,因而不符合法治的要求,不利于人权的保障。复合型宪法规范改革的方向是实行权利义务的分立。  相似文献   

12.
视听表演者权利保护制度在中国现行法中没有明确规定.视听表演者权在影视演出合同蜕变为署名权和劳务报酬请求权.在表演者权侵权判决书中一部分体现为对录像制品的表演者权,一部分体现为对影视作品的署名权和劳务报酬请求权.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取消了录像制品,规定了对视听作品的后续使用获酬权,取消了“约定”规定,但非主要表演者权利的剥夺,似有不公平之嫌.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吸收了无罪推定的合理内核,体现了刑事诉讼制度的科学性与民主性;但是,该法又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如实回答的义务。本文试图说明,如实回答义务与无罪推定在根本上是矛盾的,我们有必要全面确立无罪推定,废除如实回答义务,使刑事诉讼制度能够更好地保护人权,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现今社会中,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商号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个组成部分急需法律的调整和规范。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商号权法律保护制度,只能在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框架下切实保护商号权。因此,不但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商号权的概念、性质、法律特征及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我国商号权法律保护的现状,掌握解决商号权与商标权及其他权利冲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天平,运用其衡量功能协调利益关系;宝剑,代表正义的斗争。本文从"衡量"这一角度分析天平的功能,从"斗争"这一角度论述利用宝剑去主张和维护权利,从而维护法律的必要性,以及天平与宝剑并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虽然明确将被害人定位于当事人并赋予其一系列权利,但仍存在着被害人权利的众多缺失之处需要立法加以完善。我们必须建构一种既符合我们本土特点又具备先进理论框架支撑的制度范式,即要注重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具体应赋予被害人请求国家补偿权,被害自然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被害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选择权.创造一个良好的范式,给予被害人有力法律救济,彰显法律的正义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的性质是将债权物权化,赋予债权请求权以物权的对抗效力,其制度价值在于保护不动产债权请求权,平衡不动产变动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充分认识预告登记制度的适用范围,要件,效力及预告登记义务人的抗辩义务,对于完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中的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第1款,存在亲情义务与法律义务的激烈冲突,基于人性、人权、我国社会现实及古今中外立法经验,应该免除近亲属的作证义务。但是,基于公务员的特殊责任和我国司法实践教训,公务员对近亲属的作证义务不能豁免。笔者提出该款修正案: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近亲属例外,但公务员不能豁免。  相似文献   

19.
物权习惯法作为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秩序稳定的民族习惯的一个部分,也是物权人在行使物权的过程中免除他人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一种保障性规范。物权习惯法通过大量不成文的规定可以引导少数民族人民应当从事或是禁止何种行为,这体现在物权习惯法具有法的一般作用,主要是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人们进行财产的流转即物权变动行为。我国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调查始于建国初期,其涉及我国各民族的物权习惯法,譬如所有权、使用权、租佃等内容,但至今无论在物权立法还是司法领域,少数民族地区物权习惯法的内容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对物权习惯法实际作用的发挥产生阻碍。于此,对我国当下物权习惯法的系列法律问题有必要深一步地进行研究,首先对我国物权习惯法的基本理论和缘由进行阐述,其次对我国物权习惯法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当下物权习惯法的系列问题和相关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刘晓宇 《唐山学院学报》2020,32(4):52-61,103
源流于德国的保护规范理论,为我国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判定提供了新的裁判思路。保护规范理论的法理正当性与异质性互相蕴含,其备受争议的司法适用上的不确定性源于其理论内涵的开放性,此恰好成就了其持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但基于根植于外国法的渊源特性与规范化适用路径的缺失,保护规范理论在我国面临司法适用上的机械、僵化、严苛等困境。因此亟须进行步骤化提炼,具体可运用公法规范"私人利益保护指向"来解释案涉法规范所保护的利益性质及判定主观公权利的存无,从而提炼出特定人的行政法上请求权,构成起诉人行使主观公权利的请求权基础,实现行政诉权与实体请求权之间的对照和联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