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下一代互联网的产生背景及与其相关的三个计划:特高速骨干网业务(vBNS)、第二代互联网(Internet2)、下一代互联网(NGI)的目标和研究方向,以及中国下一代互联网概况。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期刊编辑与信息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期刊编辑与信息传播郭秀娥1993年9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一项旨在推进美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全国基础信息设施计划”,[1]这一计划也叫“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4年初,克林顿政府为这项计划投入启动资金10亿美元。消息传开,全球震惊。紧接着,...  相似文献   

3.
kevin 《中国传媒科技》2005,(8):24-25,23
<正>从2002年开始,我国主要运营商相继启动IPv6实验网络项目,2003年中,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项目(简称CNGI)全面启动,国家牵头并投入专项支持资金,明确提出必须采用IPv6技术建立下一代互联网网络,并实现与国际下一代互联网的高速连接。CNGI项目对于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标志着国家对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的产业发展的支持达到了一个实质性和跨越性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一、发展历程自美国1996年启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计划N GI 之后,1998年我国开始全力跟踪。CER 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研究下一代互联网的历程,几乎就是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建设的历程。———1998年4月,建立中国第一个IPv6试验网。CERN ET 采 用隧道技术组建了我国第一个连 接国内八大城市的IPv6试验床, 获得中国第一批IPv6地址。8月, 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IPv6示范系统”。1999年5月,CER NET 正式接入国际提供IPv6学术性 服务的网络。11月,国家自然基 金委员…  相似文献   

5.
2004年年底,我国开通全球最大IPv6互联网,连接全国20个主要城市,为几百所高校和科研单位提供高速IPv6网络接入服务.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将把人类带进真正的数字化时代:家庭中的每一个物件都将可能分配一个IP地址,一切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调控.如你正在家看电视.突然有电话打入,互联网将主动把电视调成静音.接完电话后.声音又将自动调回……下一代互联网对我们的意义与影响.就如火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媒体搜索     
《新闻传播》2007,(1):55-55
我国下一代互联网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据报道“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CNGI-CERNET2/6IX”已经通过由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有多项重大创新,总体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以更大、更快、更安全、更好管理等为特点的下一代互联网,一直是主要发达国家竞相研究的战略性课题。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中,我国开创性地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纯IPV6网,加速了世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步伐。开创性地提出了IPV6原地址认证,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安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网络是未来社会的一个基本要素,它将对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乃至国防、政治都起到重大影响。随着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网络研究和开通服务,网络将进一步改变人类的工作、生活、休闲方式,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也将产生质的飞跃。本文通过对两代互联网(Ipv4、Ipv6)的分析,围绕下一代互联网对现代数字图书馆的技术支持和应用前景,提出厦门数字图书馆新馆应以IPv6为基础进行设计建设以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陈怡 《声屏世界》2007,(5):62-63
网络视频凭借其在终端普及率、使用率、地域性和互动性等方面的优势,得以迅速成长。从目前互联网上追逐的热点可以看出,视频内容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信息服务与交流应用的主体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领跑IPv6     
刘东 《网络传播》2004,(5):24-25
2005年,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项目(CNGI)项目正--Lg动,我国IPv6发展进程进入实质性部署阶段。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最大的IPv6试验网络Moon6完成第一阶段测试,并启动第二阶段测试工作。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改变旧规则,重新划定起跑线的机会。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中国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
邓亚丽 《今传媒》2014,(12):112-113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将会引发社会新需求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大转变。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核心,相对于IPv4,IPv6具有网络地址容量巨大、网络更加安全可靠、网络服务质量高等优势。而且,IPv6与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将最终改变人类信息的生产、传播、接收、应用等各个环节。同时,IP v6对于国际信息传播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IPv6对于下一代互联网以及信息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信息革命的代表,互联网从阿帕网(ARPANET)诞生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历经几十年发展演变,今天已经构建形成了全球性的信息连接与交互网络。互联网最大的价值在于,让每个人都可以跨越时空局限进行实时交流与合作,大幅提升了群体沟通协作效率,进而改变人们工作、商业以及社会活动的组织运营模式,最终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阶。以全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技术底座的下一代互联网基础技术初见成效,下一代互联网的成熟与应用,将给信息传播带来深刻的影响和改变。  相似文献   

12.
庹继光  王海蓉 《新闻界》2005,(5):122-123
2004年3月19日,我国第一个全国性下一代互联网试验网在北京建成开通.专家指出,下一代互联网已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一个趋势。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停止了,克林顿政府转而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在今后的四年内,美国将拿出50亿美元,用于实施和发展这个计划。什么叫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美国为什么于去年9月15日突然郑重宣布,要实施这个计划?当今世界,科...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下一代Internet计划郑登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996年秋,美国的一些科研机构和34所大学联合提出了研建新一代Internet(即InternetⅡ)的设想。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认真研究之后,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并于同年10月6日宣布在今后五年...  相似文献   

15.
从隐蔽网络到国际互联网信息资源控制计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有关隐蔽网络之研究说起,认为隐蔽网络寓示了互联网信息的失控,从根本上是属于互联网信息组织与管理范畴的一个问题。网络信息资源亟待控制。除技术措施外,开展国际合作。实行国际互联网信息资源控制计划不但能够消除非技术性因素的影响,而且是解决许多类似隐蔽网络等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控制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的信息传播及非传统国家文化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界》2013,(8):55-59
2012年是IPv6发展的关键一年,国务院明确在年底开展IPv6网络小规模商用试点,国内外的ICP巨头们也纷纷公开测试IPv6协议,下一代互联网正在向我们走近。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的信息传播,具有终端接入广泛、安全性高、互动性强和参与度高等特点,这也给非传统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只有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非传统国家的文化安全因素,并将之贯穿于下一代互联网建设过程中,才能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7.
《信息系统工程》2009,(1):78-78
日前,于“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阶段总结和成果汇报大会上获悉,“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纯IPv6网络,并有望率先在IPv6商用上实现突破。自2003年起,经过五年建设,CNGI现已建成包括6个核心网络,22个城市59个节点,2个交换中心,273个驻地网的IPv6示范网络。  相似文献   

18.
2003年底,IPv6的国家级项目——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项目正式公布。日前.中国第一个IPv6主干网开通,标志着中国下一代互联网正式走到了人们面前。下一代互联网是指可以同时提供话音、数据、多媒体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的、全开放的宽频网络平台体系。它是将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合并在一起,让电信与电视和数据业务结为一体,构成可  相似文献   

19.
无线互联时代的新商业模式——移动电子商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终端WWW服务器内联网互联网WTA服务器无线网络WWW服务器防火墙WAP网关移动内联网结构图移动电子商务是指在移动互联网上进行的商务活动,包括电子贸易、电子票据、电子银行等业务。全球一些知名的通信制造商、通信运营商、市场调查咨询公司预测:到2004年,全球将有10亿移动电话用户,10亿互联网用户,其中6亿为移动互联网用户;到2005年,将有25%的数据业务通过移动通信设备来传输。2000年11月,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推出“移动梦网”计划,将中国移动互联网商业运营模式清晰列出,与服务提供商积极合作,促…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项目计划今年年底完成主干网(覆盖20个城市39个核心节点)建设,并实现与国际下一代互联网的高速连接,这标志着以IPv4为基础的传统互联网正在向下一代互联网全面演进。以IPv6为核心技术的下一代互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