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析海源阁藏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山东聊城的杨氏海源阁是我国清末北方的私家藏书中心。时与江苏常熟程氏铁琴铜剑楼、浙江钱塘丁氏八千卷楼、浙江归安陆氏阻宋楼合称清末四大藏书搂。海源阁因所藏宋元刻本与钞本同程氏铁琴铜剑楼齐名;又因至民国初眼宋楼书藏流落日本,八千卷楼书藏归入金陵江南图书馆,独有霍、杨两家藏书尚未易主,故有“南翟北杨”之盛誉。一、海源阁藏书的来源关于海源阁藏书之来源,现今观点较为一致,即王献唐、刘阶平等所云,其主要来源于汪士钟艺会书舍和清宗室明善堂旧藏j,然海源阁之藏书收集起自杨氏哪代,则应有所辨识。海源阁之收藏多数…  相似文献   

2.
历朝宗室诸王藏书概述范凤书(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中学)封建时代的宗室诸王,是在豪华强权的宫廷和受人尊崇骄纵的氛围里生长出来的一群宁馨儿。大多数都成为无所作为,游手好闲,镶金裹玉,纸醉金迷的纨挎子弟.但他们又都有受到良好的机遇,有的因受到浓郁文化的范陶,培...  相似文献   

3.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资料丰富,学界也不断为之补充,其中不少涉及蔡王房,但仍有未尽者.笔者发现<新唐书>卷七十上<宗室世系表上>蔡王房有高宗时期李冲寂者,资料颇为混杂,且<旧唐书>卷六十<宗室>、<新唐书>卷七十八<宗室>均无涉及.  相似文献   

4.
正朱睦■(1517—1586),字灌甫,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人,为朱明周藩定王六世孙,镇平王之后,嗣爵受封镇国中尉而居开封。早岁曾讲业于水竹居之西,学者称:中年因文行卓异而被征举为周藩宗正,提领宗学;晚年筑室东陂上,延招学者研治经史,故又自号"东陂居士"。朱睦■虽然贵为宗室子弟却并无王孙奢靡之风,相对优越的物质条件都被他用于了藏书活动。时人记载:"是  相似文献   

5.
论虞山派藏书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培根 《图书馆》2005,(2):45-49,53
常熟私家藏书源远流长,孔子弟子言偃是中国南方最早的文献传播者和收藏家。崛起于明嘉靖后以钱谦益为代表的虞山藏书流派成为具有辐射和影响力的独特流派,虞山派藏书家的特色是读书者之藏书、好古者之藏书、开放者之藏书,并且有自己的藏书理论。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素有"文物之邦"的美誉,藏书之风更由来已久.综观浙江古代藏书史,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都可说各领风骚,唯官府藏书最为薄弱.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素有“文物之邦”的美誉,藏书之风更由来已久。综观浙江古代藏书史,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都可说各领风骚,唯官府藏书最为薄弱。但浙江的官府藏书并非空白一片,也不乏值得搜寻一记之处。本文按时代的脉络对浙江的官府藏书略作考证。  相似文献   

8.
书院藏书是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书院藏书始于唐代,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发展。白鹿洞书院作为宋初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在中国古代书院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学界已有较深入的研究,而对于白鹿洞书院的藏书,目前学界尚无专文论及。班书阁先生《书院藏书考》、李才栋先生《白鹿洞书院考略》等文,虽略有涉及,但缺乏系统研究。本文试对白鹿洞书院藏书之经过、藏书之来源、藏书之管理以及藏书之特色作一系统考证,以期对白鹿洞书  相似文献   

9.
罗焕好 《图书馆论坛》2006,26(3):266-269
藏书家莫伯骥以其五十万卷楼藏书之富驰名海内,为广东近代藏书之冠。文章简要分析了其藏书的经过,对其藏书散佚的情况作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南朝时期的梁朝,官府藏书事业兴旺发达,藏书数量巨大,藏书处所众多,所编新型图籍颇具影响,为传承中华文明作出了贡献.通过考论这些藏书机构,不仅可以感知萧梁政府对藏书之重视,而且还能明了其重视之原因.  相似文献   

11.
宋代宗室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时期是古代宗室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宗室在其存在的330多年时间里,以其恢宏的皇家气度,在文艺学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在一定程度上规定和制约着宋代文化发展的走向和特质,也为明清时代宗室文化提供了一种建构范型。一、宋代宗室文化的辉煌成就(-)文学成就宋代是汉唐文学繁荣后的又一个弘文盛世。宋初帝王多好学,喜为篇什,由此开有来一代崇文之势,宋初宗室在其影响下也多“善书翰”、“好吟咏”。至北宋中后期欧阳修等倡导“诗文革新”运动,使北宋文坛出现一片繁荣景象,这时期宗室中涌现出以赵令峙为杰出代表的一…  相似文献   

12.
清代私人藏书除瞿杨丁陆四大家外,还有被叶昌炽称为“小藏家”的常熟赵宗建旧山楼。赵字次侯,亦作次公,生于道光七年(1827年),卒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终年七十三岁。赵宗建“先世宗室玉牒,由江阴迁常熟北郭,是为宝慈里赵氏”,“曾祖同汇,祖元恺,  相似文献   

13.
藏书不仅是图书事业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关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宋朝藏书家晁公武曾论及汉王粲、宋宋绶之能称一代博学者,就因为他们“自少时已得先达所藏故也。”这可见藏书之能涵育人才。当然,藏书之功不仅于此,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保存、传播一国的文化,使之世代相传,为立国之基。藏书一词可能最早见于《韩非子·喻老》,文中说有一名徐冯者,曾告人说:“智者不藏书”。这大概是指私藏而言,而藏书的事实当早于此。中国最早的藏书是官藏,始于周秦以前。自此以后,藏书历史相延不绝,而历来以藏书知名的学者亦为数不少,各以其学识撰写有关藏书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愚斋藏书是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的私家藏书,其藏书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图书馆以“公诸同好”,这在晚清是难能可贵的。愚斋藏书以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愚斋藏书又以其数量众多的日本刻本,以及部分善本的流传日本,亦在海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崛起于明末清初之际的虞山藏书派以其数量之众,影响之大,特色之鲜明,奠定了其在中国藏书史上独特的历史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文章就虞山藏书派的形成及其藏书思想、学术成就等作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苏州藏书家在中国私家藏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素称历史文化名城,私家藏书之风享誉海内外。明清时代苏州私家藏书更是大放异彩,并且以苏州为中心向外扩展,承袭吴地藏书家特殊藏书嗜好与藏书理论,进而形成了目录学等藏书相关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藏书文化史研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藏书文化存在并影响中国数千年。藏书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留下来的典籍,数量之多、门类之繁、涵盖时空之广,中国藏书文化的发生、发展,是其最具体、最形象、最生动的象征。从建立和研究中国藏书文化史出发,对中国藏书文化史研究的时代背景、基本命题、基本内容及其结构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南宋私家藏书人数之多、分布地域之广、藏书种类之杂堪称史无前例。这一盛况的出现根源于宋代普遍的读书之风,官方对典籍的重视以及士人著书立说以求不朽的人生志趣。私家藏书活动在保存文献典籍、扩大典籍实用价值及推动古代治书之学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原文]天下之事,胜于惧而败于忽。惧者福之原,忽者祸之门也。陈侯以宋、卫之强而惧之,以郑之弱而忽之。遂以为郑何能为而不许其成。及兵连祸结,不发于所惧之宋、卫,而发于所忽之郑。则忽者岂非祸之门耶?然则推郑何能为之一语,实国败家亡之本。古人所谓一言而丧邦者也。秦弱百姓而备匈奴,岂非惧匈奴之势强而谓百姓何能为乎?然亡秦者非匈奴也。汉抑宗室而任外戚,岂非惧宗室之势迫而谓外戚何能为乎?然亡汉者非宗室也。晋武帝以戎狄何能为而不徙,故卒亡于戎狄。隋炀帝以“盗贼”何能为而不戒,故卒  相似文献   

20.
元代藏书事业历来不为人们注意,在有关论著中往往付之阙如。诚然,元朝历史较短,有关藏书家的记载积累不多,但这不等于空白,否则,便无法解释不少宋元刻本流传明清以至于今的事实。应该说,元代国家藏书确实很不发达,但元代私家藏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对保存典籍、传播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爬梳整理史传、文集、方志中有关元代藏书家的零星史料,我们可以对元代私家藏书的概况、特点和贡献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一、元代私家藏书概况 元代私家藏书的基础是宋代遗存的大批典籍,元的雕版印刷在宋刻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所以元代藏书家仍有条件在战乱之后,一方面保存旧籍,一方面不断丰富自己的收藏,从而涌现出一批成就显著的藏书家。较为著名的藏书家,元初如文臣耶律楚材、张文谦、李冶,武将如张柔、贾辅、汪惟正,隐逸如庄肃、张雨等人;元中期如宋宗室赵孟頫、孔子五十四代孙孔文升,还有申屠致远、同恕、张思明、袁桷、陆友等;元末则有苏天爵、杨维祯、顾德辉、孙思明、虞子贤,以及画家黄公望、倪瓒等。见于记载的元代藏书家虽不过百人,但其中藏书万卷以上的即有十五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