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Q正传》自1922年发表至今,已被译成多国文字,究其原因,主要人物阿Q形象的鲜活性应是重要因素。作者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被概括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几乎被世人奉为圭臬,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阿Q正传》的赏析和审美。但鲁迅先生真的对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吗?  相似文献   

2.
陈丹 《考试周刊》2009,(13):21-22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重要作品《阿Q正传》写于1921年。由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翻译的《阿Q正传》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本文通过对《阿Q正传》的原译文分析,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逐一从词法、修辞法和句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3.
教《阿Q正传》时,教师往往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概括鲁迅对阿Q的态度。不少人的章,如《阿Q的“Q”与精神胜利法》(《中学语教学参考》1999年第7期)、《谈谈祝福》(《中学语教学》1999年第3期),也都认为鲁迅先生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心塑造阿Q形象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乎成为鲁迅先生对阿Q及不觉悟的劳苦群众的态度。在《阿Q正传》中,作对阿Q“哀其不幸”之心.浸透在字罩行间.而“怒其不争”之说,笔却难以苟同。  相似文献   

4.
你知道吗     
第一个为《阿Q正传》作注的是谁《阿Q正传》问世以来,论者纷纭,但出专集注释的,徐懋庸可算是第一家。众所周知,由于“两个口号”的论争,徐懋庸曾是鲁迅先生的论敌。一九三八年,徐懋庸投身延安,以革命实践回答了他并非革命阵营中的闲人。他常常想着鲁迅先生,并计划有系统地注释鲁迅的著作,首先完成的便是《阿Q正传》。此事发端于他与许多青年同志时时讨论鲁迅的作品,有人提议他把对这些作品的意见写出来发表,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对《阿Q正传》作了注释。此注释本于一九四三年七月由华北书店出  相似文献   

5.
高宁 《现代语文》2010,(6):156-156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阿Q是一个贫苦农民,只能靠打短工来维持生活,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连一个姓名也没有,受尽了剥削和欺凌。但是,他却不正视现实,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7.
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对他的解读和研究始终不衰,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在不断地思考和破解着鲁迅创造阿Q的秘密。包括粤教版在内的好几个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也收入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各种教参对阿Q形象也进行着不同的解读。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阿Q的脚语来观照阿Q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小说以暴露丑恶为基点 ,描摹出一系列丑陋的人物 ,留给我们的是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阿Q正传》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的第一篇著名的小说。该小说自发表后已被陆续翻译在了英、法、日、俄等二十几种语言文字,成为全世界进步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本文试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阿Q正传》为例,从选词、句型句式结构及修辞等方面来探讨杨氏夫妇《阿Q正传》英译本在语言方面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0.
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先生笔下的阿Q形象。《阿Q正传》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自1921年发表以后,便轰动了中外文坛,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近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阿Q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阿Q正传》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格的弱点,体现了鲁迅先生“要画出这样的国民的魂灵来”的创作目的,显示了  相似文献   

11.
俞庆 《海外英语》2013,(15):163-164
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问世以来,每年学术界对它及其英译的研究层出不穷,热情不减。该文结合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试图研究《阿Q正传》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并分析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从而促进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教了许多年高中语文,《阿Q正传》是印象最深的篇目,也听过不少同行的《阿Q正传》公开课,很有些上得精彩的。总觉得阿Q不仅是个应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鲁迅先生所揭示的也不仅是招牌式的阿Q精神,还有一种“阿Q心理”呢。虽然只是沉醉在想当然的革命成功的幻境中,但反映出来其人的另一面是应该“恨其不肖”。  相似文献   

13.
《阿Q正传》续篇阿Q凭借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一文一举成名。他不仅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而且在国外知名度极高,备受人们的关注,据刚从国外归来的梅名兄说:一个蓝眼睛的外国学者认为,阿Q的名字中用了一个中文"阿",用了一个英文"Q",说明阿Q不仅属于  相似文献   

14.
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问世以来,每年学术界对它及其英译的研究层出不穷,热情不减。该文结合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试图研究《阿Q正传》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并分析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从而促进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5.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揭露和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代表作,被选进了高中语文教材。在短短三万字的小说里,鲁迅先生为我们塑造了阿Q这个文学史上独特、鲜明又光辉的典型形象,也创造了假洋鬼子和赵秀才这样的读书人形象。本文试图对两位读书人的特点作一些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阿Q悲剧命运的根源,以及现代国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阿Q正传》是鲁迅和中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在众多外文译本中,威廉·莱尔的英译本得到的评价较高。翻译目的论自诞生以来,对翻译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此,从翻译目的论角度赏析《阿Q正传》第二章的英译本,分析译者是如何遵守翻译目的论而创作出成功的译本,以期为其他译者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7.
鲁迅眼中的阿Q应该是晚清时代的中国人的代表,鸦片战争与宋明理学对产生阿Q精神有很大影响。《阿Q正传》的前后断裂隐含了鲁迅的精神矛盾,鲁迅大体是在理智方面选择西方价值,而在情感方面丢不开中国旧传统。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目标】1.把握阿Q的形象特征以及未庄的文化环境。2.理解阿Q形象塑造的价值和意义。3.体味鲁迅对国民性的观察与对民族未来的深切思考。【教学过程】[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先来看看小说的结尾(PPT显示,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阿Q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尽管这最后的结局似乎仍带有喜剧意味,但无论如何,生命的消逝总是令人叹惋的。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PPT):1918年,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大声疾呼“救救孩子”。1921年,《阿Q正传》横空出世,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再次听到“救命”的呼声,只不过这次需要被救的对象是阿Q。  相似文献   

19.
我看这“Q”     
鲁迅先生的名作《阿Q正传》被选人高中课本第五册(节选)。在谈到鲁迅先生为什么给故事的主人公阿Q取名“Q”的时候,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备课资料》(第五册)一书,从众多的说法中归纳出以下几种关于“Q”的不同解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和金东仁先生的《红山》从社会背景、创作主题、人物描写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索两位作家的文学共性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