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魏红 《现代语文》2007,(11):19-20
一、引言 转喻研究与大量的隐喻研究相比是很少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把转喻归纳到隐喻的概念之中.传统修辞学把转喻和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现象,是人们在交际中惯用的装饰.  相似文献   

2.
许迎军  周雪 《考试周刊》2012,(57):70-71
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人们认知世界感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生活和学习中隐喻和转喻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隐喻和转喻运用能力将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在大学英语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隐喻和转喻现象,引导学生利用隐喻和转喻思维理解和欣赏整个语篇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论文通过合成空间理论,分析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映射和整合,比较隐喻和转喻在突显性上的不同,从而阐释隐喻和转喻的不同认知方式,帮助提高对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运用。  相似文献   

4.
一词多义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来实现。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两种重要的词义延伸的方式。隐喻以事物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由源域向目的域映射,转喻以相邻性和突显性为基础在同一个域内实现事物间的映射。隐喻和转喻并不是截然对立的。  相似文献   

5.
情感具有基于生理变化的复杂的概念结构,这些生理变化构成了语言对其进行概念化的基础,语言表达式又通过隐喻和转喻形成表达此感情的概念结构体系.隐喻和转喻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模式,转喻经常用于"感情"范围的表达,同一感情范畴可以同时具有转喻和隐喻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两种修辞格,而且是人类重要的两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但两者又存在着区别.本文试对认知隐喻和转喻的异同作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转喻及其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涉及其定义、认知解读、与隐喻的区另q以及分类等方面.转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概念现象;不仅仅是一种辞格,更是一种认知过程.转喻遵循的认知原则有邻近原则和凸显原则,隐喻则是根据事物的相似性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传统意义上,隐喻和转喻只是被看作是在散文、小说、诗歌等文体中使用的修辞手段,没有被看作是促进外语学习的方法。然而,随着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来意生存的隐喻》一书的问世。隐喻和转喻不再仅限于文体的修辞手段,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和转喻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它们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对外语词汇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词汇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隐喻与转喻同为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和转喻不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推理过程,渗透到了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本丈从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概念化的基本方式,隐喻和转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广泛存在于廉政宣传领域的新宠——廉政漫画中。以反腐倡廉主题漫画大赛的一幅参赛作品为例,同时将隐喻和转喻置于同等地位,以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互动基础上的概念整合角度,分析廉政漫画语篇中的意义构建过程。廉政漫画的语篇意义构建是以多模态隐喻转喻互动为出发点;漫画涉及三种隐喻转喻互动模式:转喻对隐喻意义的延伸作用、隐喻的转喻理据以及转喻对隐喻映射特征的制约作用;与概念隐喻的双域映射相比,概念整合理论对多模态隐喻的阐述力更佳。  相似文献   

11.
隐喻是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从始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主要具有解释作用。转喻是基于"邻近"或"凸显"关系之上的,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分析汉语"眉"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一步证实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隐喻和转喻及其对词义发展所起的作用。文首先介绍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隐喻和转喻及其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提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方式,指出词语意义的发展以度义项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是由隐喻、转喻使然,最后。探讨了隐喻、转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英语绰号是一种认知性称谓,在其产生和理解的过程中,贯彻着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具体体现为隐喻、转喻各自的单层使用和多层并用以及隐喻、转喻的合用。  相似文献   

14.
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和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隐喻涉及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关系,而转喻一般涉及同一个概念域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介绍其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结合隐喻和转喻产生的认知理据,对突显性在隐喻和转喻思维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隐喻和转喻在经历了从传统修辞学研究内容向现代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转变后,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家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一种认知机制,是人类社会对世界事物进行整合概念化的过程。以隐喻和转喻不同的认知依据为基础,分析各自的特点,同时揭示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模式的本质特征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16.
隐喻转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理论。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转喻和隐喻是种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的表达上。名词动用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创新。用认知语言学关于言语行为转喻的观点研究名词动用现象,可以得出名词动用实质是言语行为转喻。  相似文献   

17.
多模态隐喻是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符号模式呈现的隐喻。政治漫画是图像和语言文字这两种符号相结合的一种视觉模态语篇,属于多模态话语;其通过图像和语言文字共同作用构建意义,创造出完整的交际事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本文探究政治漫画的概念组织结构:概念隐喻和转喻,聚焦政治漫画如何通过视觉图像和文字的互动来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构建和传达创作者的思想,进而影响公众思维。对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研究可进一步揭示隐喻和转喻的动态构建及操作机制,对语言隐喻和转喻研究是一个强有力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转喻和隐喻一样,不仅是日常交际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同时是基于人类经验的概念性的认知方式.本文主要阐述了转喻与预设之间的关系,认为转喻的实现是以预设为理据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语料库方法的积极认知分析"以语料库技术为主要方法、以认知语言学为核心,整合积极话语分析,认为媒体话语中隐喻和转喻的选择受制于隐喻和转喻的话语性、认知性、社会文化性,隐喻和转喻的使用目的在于解释、说服、移情.该分析框架包括以下步骤:语料库检索、隐喻和转喻识别、隐喻和转喻分析、隐喻和转喻解释.  相似文献   

20.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两种基本的认知机制,两者常常相互作用,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Niemeier的关于"心"的研究和Deignan的从转喻到隐喻的五个渐变类别都表明转喻是隐喻的基础,在从转喻到隐喻的过程中存在着连续性。在阐述从转喻到隐喻的连续性的基础上,运用Geeraerts的棱柱形模式分析了汉语成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