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
[目的/意义]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极其重要的一类题材,通过研究送别诗中涉及的典故及文化意象,可以为唐代的历史文化变迁提供考证。[方法/过程]以《全唐诗》中的送别诗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重组的视角,运用数字人文工具,通过对送别诗中出现的典故及文化意象进行统计分类,结合语义对送别诗想要表达的情感展开研究。[结果/结论 ]梳理送别诗文本中包含的典故及文化意象,直观地展现《全唐诗》送别诗中典故、文化意象等要素,有利于后续对《全唐诗》中的其他知识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及可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结合《全唐诗》送别诗的文本特点,抽取送别动因、时间、目的地三类知识单元并进行知识重组,同时对《全唐诗》送别诗时空结构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分析,研究结论与历史、文学领域研究相互印证,有助于相关学者发现新的研究线索同时为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使用计量统计方法与GIS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分析,且对《全唐诗》送别诗时空结构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送别目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从北方向南方移动,与唐代历史、文化变迁相印证,为历史、文学领域研究《全唐诗》送别诗提供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基于数字人文的视角,对《全唐诗》贬谪诗人时空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分析,与历史、文学领域研究相互印证,有助于相关学者发现新的研究线索,并为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使用计量统计方法与QGIS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分析,对《全唐诗》贬谪诗人时空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结论]对《全唐诗》贬...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基于知识图谱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是知识发现在数字人文领域的新尝试,为资源细粒度关联、语义化查询、个性化探索提供新路径。[方法/过程]以南京师范大学抗战老兵口述资料中心数据为数据源构建抗战老兵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基于图谱实例,从项目整体概况、事件主题关系、社会网络关系、时空网络关系等层面开展多维知识发现研究。[结果/结论]以知识图谱为代表的数字人文技术方法为知识发现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支撑,为人文资源深度开发注入了全新动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 分析澳大利亚数字人文项目特征,总结澳大利亚数字人文项目概况,获取对我国数字人文的建设性意见。[方法/过程] 运用网络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澳大利亚数字人文项目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项目概况并梳理其发展阶段和各阶段代表性项目,按照研究方法和方向的不同进行分类,同时根据项目成果和影响力建立分析评价体系来获取有价值的特征,并据此讨论为丰富我国数字人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的诸多意见。[结果/结论] 澳大利亚数字人文项目整体阶段特征明显、意义显著,本文总结出其项目的社会服务、图书馆深度参与、创新合作共享等特征,针对我国数字人文提出加大投入、释放图书馆潜力和形成特色的主要意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分析澳大利亚数字人文项目特征,总结澳大利亚数字人文项目概况,获取对我国数字人文的建设性意见。[方法/过程] 运用网络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澳大利亚数字人文项目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项目概况并梳理其发展阶段和各阶段代表性项目,按照研究方法和方向的不同进行分类,同时根据项目成果和影响力建立分析评价体系来获取有价值的特征,并据此讨论为丰富我国数字人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的诸多意见。[结果/结论] 澳大利亚数字人文项目整体阶段特征明显、意义显著,本文总结出其项目的社会服务、图书馆深度参与、创新合作共享等特征,针对我国数字人文提出加大投入、释放图书馆潜力和形成特色的主要意见。  相似文献   

7.
司莉  郭财强 《图书情报工作》2022,66(13):127-137
[目的/意义]对知识组织方法与技术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系统梳理,以更好地把握其实际应用特点,明确数字人文领域知识组织的价值,并为后续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方法/过程]采用文献调研法获取国内外数字人文领域相关研究文献,并基于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元数据、本体、语义标注、关联数据等知识组织方法与技术贯穿数字人文的始终,是数字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组织可为数字人文资源的组织提供解决方案与方法工具,为人们观察文化现象历史演化提供新视角,赋予人们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能力;知识组织在数字人文领域发挥了方法价值和中介价值,为数字人文领域资源的组织与利用提供方法工具,充当用户与数字人文领域资源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以文化基因视角解构中国传统诗词文化,对诗词资源进行文化内涵的细粒度挖掘,实现诗词资源的知识重组与形式再造,有助于促进诗词资源在数智化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法/过程]设计文化基因视域下诗词资源知识重组研究框架,首先基于茶文化维度,在分析文化基因谱系的基础上构建本体模型完成诗词资源的多维语义知识描述。其次,以苏轼茶诗为具体案例,基于知识图谱分别从微观角度和宏观层面提供诗词资源知识的关联展示。[结果/结论 ]通过将诗词文化解构提取其文化基因,将其与诗词资源相融合完成知识重组,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可视化分析传统诗词资源微观至基因、宏观到时空的知识特征,为人文学者研究诗词提供新的研究方式与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引文是施引文献与被引成果的纽带,反映了后继者的借鉴和肯定。本研究在传统题录关键词网络的基础上,创新地将引文上下文关键词作为研究材料,所构建知识图谱不仅能揭示文献主题的深层次信息,也能够反映受众主观筛选和利用文献的知识过程。[方法/过程]选取数字人文为研究领域,获取3个文献集和两个引文文本集,构建两个无向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和两个有向的基于文献引证的关键词网络。通过共现网络,观察数字人文领域知识的吸收与扩散;通过引证关键词网络,观察数字人文的形成与转化。[结果/结论]研究揭示数字人文的研究重点、核心领域与核心技术,从受众的角度为数字人文领域未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美国高校数字人文研究项目研究内容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意义]分析美国高校数字人文项目的实践热点,为我国机构开展数字人文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网络调查法调查美国高校数字人文项目的开展情况,使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分析方法对相关高校数字人文实践的热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结果/结论]美国高校数字人文项目存在4个核心主题,在研究方法上利用多种数字技术,其项目实践对我国机构开展同类项目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意义]古籍引书的计算人文研究视角将带来数字化资源、量化分析内容以及可视化呈现结果。[方法 /过程]以《春秋左传正义》中引书为对象,对其中引书进行标注、组织、计量、可视化及主题挖掘研究。[结果/结论 ]通过古籍引书知识标注和补全,完成引书知识库的构建,以引书、篇章和作者为例进行计量分析,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形式呈现,并尝试构建其知识图谱。此外,结合LDA主题模型,挖掘引书句子主题内容,得到生产生活、风俗礼仪、宗教祭祀、战争和政治5个主题类型,为古籍引书内容的深入探索提供技术借鉴和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数据是数字人文研究的基础和核心之一,图书馆人文数据组织与重构不但能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拓展图书馆人文数据服务,可极大地促进数字人文科学的发展,也是图书馆知识型专业服务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供更高层次领域的服务。[方法/过程]分析数字人文研究中的人文数据特点及人文学者研究对人文数据的需求,认为图书馆需从人文数据的完整性、可计算性、可用性及重用性、可发现以及获得性等角度出发进行人文数据组织与重构。[结果/结论]要克服人文数据碎片化带来的零散、不系统的弊病,必须采用数据复原与重构的方式恢复或重建人文数据所蕴含的知识之间的联系,采用数据化、数据融合、数据关联及发布等手段,最终实现知识单元的精细粒度化、知识组织的语义化、知识呈现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13.
孙益武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9):130-138
[目的/意义] 考察欧洲研究图书馆协会发布的《数字时代知识发现海牙宣言》,解析国际社会及图书馆界对于协调知识发现与版权保护例外规则的现状及困难。[方法/过程] 图书馆及其用户开展知识发现(内容挖掘)面临着出版商和数据库商知识产权保护的限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图联和欧洲研究图书馆协会分别尝试以国际条约草案、指南和宣言等规范文件表达其立场。《数字时代知识发现海牙宣言》力图确立知识发现作为一种法定权利,以此推动修改版权法。[结果/结论] 《数字时代知识发现海牙宣言》回应开放数据时代的现实要求,对于推动数据挖掘成为法定权利以便图书馆及读者进行知识获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作为不具约束力的软法,《数字时代知识发现海牙宣言》很难直接影响国际版权规则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基于网络嵌入的知识创新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创新离不开知识网络,跨越组织边界进行知识创新已成为知识管理领域的前沿问题。通过探究知识创新在知识网络中的形成过程,构建基于网络嵌入的知识创新模型,为丰富知识管理理论,提高组织知识创新能力提供支持。[方法/过程] 通过对网络嵌入、外部知识搜寻和知识创新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知识创新一般过程,了解企业网络关系嵌入、网络结构嵌入、外部知识搜寻及获取行为,构建基于网络嵌入的知识创新模型。[结果/结论] 组织知识创新一般需要通过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创造及知识利用过程来实现。处于网络中心的企业应通过网络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进行外部知识搜寻,实现组织外部知识获取。基于网络嵌入的知识创新模型是组织内和组织间知识创新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对上海图书馆举办的2020年数字人文年会会议征集的51个汉语语境下数字人文项目进行分析,总结汉语世界关于中华文化主题的数字人文项目概况,为国内数字人文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采用网络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对51个数字人文项目进行分类研究,根据项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础设施类型和项目成果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与讨论以获取有价值的特征。就"数字人文与人文学科""技术手段与方法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模式与问题解决"四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结果/结论] 51个项目的总结显示出五大特点:在历史学、文学领域蓬勃发展,机器学习与数字人文深度结合,数字资源建设至关重要,综合性数字人文平台的时代已经到来,跨学科、跨机构、跨国家的合作性项目开始显现。本文也针对当前数字人文项目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促进机构间合作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大数据交叉思维和人文素养培养,加强区域协同发展,继续提升学科服务能力和基础资源建设的主要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吐蕃时期的金石铭刻是了解吐蕃社会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对外交往、社会关系、语言状况等的重要依据。本研究致力于构建吐蕃藏文金石铭刻知识图谱,探索民族古文献数字化新途径。[方法/过程]借助数字人文和知识图谱构建技术,通过本体建模分别构建吐蕃金石铭刻概况、研究现状、刻文内容和语法范畴4种本体,抽取概念、属性、关系,并以三元组方式表示;把刻文中的每一个词作为实例,构建实例之间异体、简缩、变形等链接关系以及命名实体之间的各种关联关系,以高度结构化的形式存储知识,形成吐蕃金石铭刻知识图谱。[结果/结论]吐蕃藏文金石铭刻知识图谱是藏文古文献数字人文研究的有益探索。以藏汉双语词级对齐形式呈现实例,使更多的研究者利用该材料开展研究,更好地挖掘吐蕃藏文金石铭刻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以故事线梳理史实脉络,不仅对于描绘与把握历史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也为人文领域的知识发现提供新的技术实现方式和创新性研究视角.[方法/过程]提供一种基于文本数据的故事线构建及可视化、情感化、场景化的研究范式,通过爬梳《张学良口述历史》文本作为数据源进行实证探索.采用jieba分词对《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基于古籍数字化和古文智能处理的古籍人文计算研究,是近年来古文信息处理的新焦点,而以数据为基础的量化分析方法能为古籍相关的传统研究问题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路。[方法/过程] 以《春秋》三传中女性人物为研究对象,以多角度的女性人物知识标注为数据来源,进行了包括女性人物"姓、国、氏"、排行、谥号、尊称和年份分布的女性人物知识量化分析,以及以女性人物知识为线索的以联姻参与度为主的诸侯国联姻关系量化分析。[结果/结论] 对《春秋》三传女性人物进行了新角度的解读,提供了一种可度量、可视化的研究思路,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可信的数据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意义]昆曲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瑰宝,而曲牌是昆曲唱词的载体,集文、乐、史于一身,是重要的文化资源要素,研究借助多样的数字化工具和情报学方法来研究昆曲古籍的情报规律,以揭示中华文化基因的规律。[方法/过程]基于数字人文理论和实践,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昆曲剧本《临川四梦》数据化,挖掘曲牌的分布规律,探寻昆曲曲牌的客观特征。首先进行数据收集工作,寻找适合分析的资源来源,然后验证布拉德福定律进行具体曲牌样本选择,最后将结构化资源进行可视化分析,实现对昆曲知识单元的探索性研究。[结果 /结论 ]昆曲曲牌遵循布拉德福定律,选取核心区的41个曲牌,按照可视化词式结果分成基本一致、求同存异、主次结合和百花齐放4类,发现同一作者在曲牌词式使用的差异性,为昆曲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数字人文实践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分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数字人文实践,为我国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通过网络调查、邮件咨询、文本分析等方法,对其数字人文服务目标、岗位设置、服务实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特点。[结果/结论] 数字人文服务是图书馆服务新的增长点,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实践探索需要找准定位、明确建设目标,扩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学习、设立相关职位,深化联系、开展多元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