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国宏 《留学生》2011,(7):56-56
地处北欧的芬兰素有“千湖之国”的美誉。境内湖泊与森林交相辉映,风光令人陶醉。但对我来说.印象更深的还是芬兰政府官员的清正廉洁和务实高效。在芬兰,我们接触了一些地方官员和新闻界同行.他们均是国家公务人员。在交往中我发现:这些人行为处事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绝对“较真”。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中,在集体备课之外,更要深入探究学生学习中的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从而做细、做实教学环节.通常应该透过结果看过程,较真结果对而过程错的“似会”;透过表达看思维,较真想得到而说(写)不出的“假懂”;透过习惯看素养,较真思维定势下的隐蔽性错误;透过方法看领悟,较真概念形成的变异呈现.  相似文献   

3.
王有鹏老师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斑羚飞渡》一课后,在《中学语文教学参》2009年第5期上发表了《语文要“脸”,还是要“头”?》一文,以一位中学政治老师的眼光,对年轻老师的“失败”课案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应该感谢王老师对语文教学给予的高度热忱和全新期待,也应该感谢王老师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语文教学,激发我们语文教师对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反思。然而,对于王老师的观点,笔者有不能认同之处,现提出与王老师及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4.
王有鹏老师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斑羚飞渡》一课后,在《中学语文教学参》2009年第5期上发表了《语文要“脸”,还是要“头”?》一文,以一位中学政治老师的眼光,对年轻老师的“失败”课案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应该感谢王老师对语文教学给予的高度热忱和全新期待,也应该感谢王老师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语文教学,激发我们语文教师对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反思。然而,对于王老师的观点,笔者有不能认同之处,现提出与王老师及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5.
较真细节     
较真细节,收拾细节,这话似乎有点小家子气.然而,小到篆刻,大到三百六十行,细节不细,是通病,是顽疾. 有人说,刻精工细致的圆朱文印,是要讲细节的,而镌刻犷悍奔突的一路印,就不必了.此话差矣.固然,陈巨来的圆朱是一笔不苟,乃至一丝不苟的,体现了对细节的锱铢必较,这诚然是刻精工印的首务.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12期“教材研讨”栏目中刊登了何登峰老师《“乞之”还是“丐之”——(伤仲永)质疑》的文章,文中的一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现将一孔之见写出,以期和何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7.
笔者首先通过古、现两部词典中“仿佛”词性的不同引出比喻词“仿佛”的考察,然后通过比喻词“仿佛”在历代出现的数目及其衍生出来的形式的对比,阐释了笔者关于比喻词“仿佛”从古代到现代的词性转变的情况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语文月刊》编辑部:收到来信,笔者仔细思考姚勇文老师提出的意见,然后重新审视六月在贵刊发表的《如何确认“反复”手法》一文,有些话还是得说一说。下面笔者将针对姚老师的文章中出现的问题,逐步阐述观点。  相似文献   

9.
新的教学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要求虽然降低了,但有些句子中的词也有明确的必要,在教学中,教者能言之成理,学者能明其究竟。笔者认为,《孟子·得道者多助》中“多助之至”的“之”在教学中就存在偏颇。 诸多参考资料、练习册,对该句中的“之”解释为“到”,有些材料未注明词性,有些材料干脆解释成动词,笔者认为本句中的“之”解释成动词甚为不妥。 就“之”字而言,在文言文中的语法意义。大致可分为三种词性,即:代词、助词、动词,其他两种不必赘述,就动词的用法,举儿例稍作分析。例:  相似文献   

10.
孩子的脾气从小就带“刺”,爱较真。这是家庭环境影响,还是先天造就,我至今不得而知。记得孩子五岁时,我们就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妈妈,我想养小狗,给我买一只好不好?”“我早就说过,不能养小狗。”“那就养只小猫吧!”“猫跟狗有什么两样?”  相似文献   

11.
记得有一次,听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上《惊弓之鸟》一课。贾老师请一位小朋友读课题,那位小朋友把这四个字的成语读得拖腔拿调,令人忍俊不禁。贾老师连忙摆手,说“:你不要这样激动。”听课的老师都笑了,继而响起一阵掌声。那以后,贾老师的那一句“你不要这样激动”成了我心底的警  相似文献   

12.
2002年12月5日,贾老师又回到了浦明师范附小,这是他工作了15年的学校。今天他应邀来给语文老师作一次辅导。附小的领导出了个题目:现场评讲10位新教师对同一篇作文的点评。评讲后,请贾老师再给大家讲讲作文批改的问题。以下是贾老师在一位青年教师读评语时作的点评:教师:这篇作文条理清晰,能……贾老师:评语就写在这篇作文后,所以可以删去“这篇作文”。教师:条理清晰,能对自己在考场上的表现作具体的描述……贾老师“:条理清晰”作为总起,接下去应该再写写怎么样清晰的,这样评,语势不是很流畅。教师:其中心理描写比较合理……贾老师“:心理…  相似文献   

13.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仍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老师太辛苦.经常听到语文老师抱怨:语文课难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作文难批,批得头昏眼花,学生对批语懒得看一眼;一学期语文课数量可观,学生能力却长进不大……笔者认为这是老师太“勤快”而使学生太“懒惰”造成的.因此,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偷懒”,要给学生“勤快”的机会,做个“偷懒”的语文老师.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3期,刊登了贾志敏老师的文章《教语文,其实不简单》。拜读完后,多年来置于心底的一点想法又浮上心头,想和贾老师以及广大的小语同行们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南昌教育》2004,(12):26-27
个个堪称作文能手的小学生,朗读表现却是差强人意。记者在特级教师贾志敏的一次讲座中看到,一个简单的句子,几个孩子在贾老师的提示下,居然连读三遍才勉强符合要求。记者通过进一步的采访发现.随着多媒体课件等工具的使用,传统语文教学中颇受重视的“朗读”逐渐成为了一片新的贫瘠地带。  相似文献   

16.
吴民益 《小学语文》2009,(12):11-13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是一位语文昧很浓的老师,他的课堂更是洋溢浓浓的语文味。下面我们一起去闻闻他课堂上令人陶醉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六年制第七册《山行》诗中“枫林晚”的“晚”字作这何种释义,有的老师对此持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应释“晚秋”,另一种观点认为应释为“傍晚”。笔者以为,这是很难争出个谁是谁非的。全诗一、二句山行所见的枫林景物的概写,三、四句则是对最著  相似文献   

18.
听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课,我的教学技能稍稍成熟了以后,我发现,语文老师不必那么累,不必太死板。要让老师更轻松,学生更爱学,做到深入浅出很重要。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轻松有趣地培养能力,老师们各有各的招数,而我呢,有“课本剧”这个秘密武器。  相似文献   

19.
贾志敏老师是全国知名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他的作文教学以其自然清新的语感培养为核心而独树一帜。一部《贾老师教作文》电视系列片让他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前不久,贾老师应邀来嵊州市剡山小学做课、讲学,笔者有幸领略了他高超的作文教学艺术,真是受益匪浅!这是关于“保护青蛙”的两堂作文课。教学中有这么一个片断: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师论坛活动。在会上,一位老师谈到了“不在乎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的观点,我当即表示赞同她的看法。确实,这个问题我也曾经进行过思索,并且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一点实践。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初期,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质的转变,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对话”,气氛非常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