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时代》2010,(10):12-17
我们是“明星”,无数人为了一睹我们的“英姿”,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我们是“精灵”,敢于勇闯“地狱谷”;我们是“贵族”,拥有全球唯一一处专用的温泉;我们也是“幸运儿”,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大家庭中。  相似文献   

2.
《好同学》2002,(12)
只要是你心底里流露出的、感动你的一切文字——只要情真意切。所有“我”的故事,“我”的理想追求,“我”的智慧情趣, “我”的成长经历,“我”的个性展现,“我”的本真状态……所有“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独特人生,“我们”的时空天地, “我们”的隐私秘密,“我们”的恩爱情怀,“我们”的丑行劣迹……作品要求通过一个故事、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个片断、一个经历、一个偶然,一个……引发出人性的思考和心灵的顿悟。  相似文献   

3.
我们是一叶一叶扁舟,骄傲而又自信地行驶在人生浩瀚的大海里。临行前母亲们为我们准备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和“荣誉”,于是我们快乐地出发了。我们懂得这是我们行驶天涯、独闯社会的资本,我们权衡着,却又在一个挫折的关口,我们把“诚信”丢掉了! 我们的船失重了,因为我们的人生模糊了。  相似文献   

4.
天一亮,垃圾桶妈妈就再三吩咐她的孩子们——垃圾:“孩子们,听话,千万别乱跑!”“不,妈妈,在家里闷得慌。我们要旅行!”“我们要玩耍!”“我们要过快乐的生活!”“我们渴望阳光的抚摸!”“我们要  相似文献   

5.
沈德馨 《新读写》2023,(11):18-19
<正>这里不一样,我们认可“战争”,我们崇尚“和平”,我们因“战争”而“和平”,我们因“和平”而“战争”。欢迎来到九一班。九一班,可不是什么“就一般”。我们是老师在办公室里口口相传的优秀班集体,是入学考就极其突出的“精英”。不过,说起自己,我思来想去也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混进来的,生活在“精英堆”里也太不容易了些。  相似文献   

6.
郭铁成 《学习之友》2011,(11):23-24
“民主”并不是“好”或“坏”、“有用”或“没用”的问题,它是我们生命的一种渴望,一种需求。正如吃喝拉撒睡,正如人的“七情六欲”,你说它们“好”还是“坏”,“有用”还是“没用”?我们需要它们,是我们的生命离不开它们,一旦离开,生命就要受到致命的阻遏。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不是我们的生命需要它,它就是再“好”、再“有用”也与我们不相干。  相似文献   

7.
此“充电班”非彼充电班,这都是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占用我们的周末,请老师为我们补习奥数和英语的“充电班”。补习是苦闷的,但是,我们却能苦中作乐,因为我们补习班有几个有趣的同学。偷懒的“邋遢大王”一次上英语补习课,M s.周给我们听写英语单词,我们补习班的“邋遢大王”卓娃儿不会写,他便“滔滔不绝”地在英语本上写着“单词略”、“音标略”、“词性略”、“意思略”。听写完了,M s.周让我们“欣赏”一下卓娃儿的“杰作”,全体同学大笑不已。而这时,“哮喘病大王”阳光更厉害,不但“呜哈哈哈……呜哈哈哈……”笑得喘不过气来,而且还“…  相似文献   

8.
我们“家”有62个孩子,还有一位幽默的“家长”,那就是我们的“贺老爸”,其实,他是我们班的班主任贺老师。我们的“贺老爸”有一张变化万千的脸。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总是像“摄像头”一样拍下我们上课时的种种行为。为了能更好地“监管”我们,除了眼睛外,“老爸”还找来了得力助手耳朵、鼻子、嘴, 当然还少不了架在鼻子上的那副眼镜。我总怀疑那眼镜被做了手脚,如果不是,那为什么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能被“摄像头”拍进去呢?我们的“老爸”很幽默,有时上上课,“全家人”都会情不自禁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新时代我们都有着十分温馨的“家”,也许在与别人交谈时,除了介绍我们自己。我们也常会谈及我们的“家庭”情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论有关“介绍”、表示“位置”及说明“家庭”情况的一些常用句型吧!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然而我们的“师傅”刘克老师不但把我们“领进”教育的大门,而且对我们实行“扶着走一程,放手阔步行”等一系列带动青年教师的措施。刚刚步入教育者行列的我们对于“教师”一词的真正含义,理解得很肤浅。为此刘克老师给我们讲述她的“师傅”——杨金凤老师是怎样为人师表的。望着她那执著的面容、自信的神情,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教育的伟大,教师的光荣。现在我们终于体会到了,那时刘克老师是“牵”着我们的“手”,使我们跨入了教育的殿堂。立志于教育事业是我们的愿望,但仅有远大志向是不够的。千里…  相似文献   

11.
龚萍 《四川教育》2010,(9):25-26
我们已经熟悉了“用教材教”的行语。当我们以“不需要教”的视角而“教”时,我们该“怎样用教材”,又“教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提升导语】从小学到中学,我们接触的文字够多的了,可是我们储备的语言质量并未达到理想的高度,相反,更多的时候,觉得我们的话语已经深陷一种共性泥淖而难以自拔。当我们握笔沉思时,奔涌在脑海的尽是“我们”或“他我”的言语,属于“我”的语言已经少得可怜。“我”的词语已经被纳入一个同一的轨辙中,“我”的“自个儿”话语正在被一点点消解。“我”长期被“我们”奴役,变得快不会说话了。而且可怕的是,“我”的思想也被同化了,“我”的思考功能正因“我们”这些强势话语的霸占已经不大会思考出“自个儿”的东西了。我们只会复述、复制“…  相似文献   

13.
“不”     
文题设计:山东省莱西市孙受中学吴培光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个“不为”,就是拒绝。我们选择说“不”的机会,实在比选择接受、赞赏的机会要多。顺境中,面对自满,我们应该说“不”;逆境中,面对气馁,我们应该说“不”;学习中我们应对散漫说“不”,生活中我们要对放纵说“不”……  相似文献   

14.
1,上海卷 “他们时代”来临的标志 世界是由“我们”、“他们”组成的,“我们”、“他们”原本是互相依存着的,当人们意识到“他们”时也便意识到了“我们”,反过来,当人们意识到“我们”时也便意识到了“他们”。只是在过去。很多人,特别是优越感特强的都市人(尤其是都市中的80后、90后),往往一切都从“我们”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并竭力表达自己的欲望、激情和见解,而仅仅把“他们”当作衬托自己优越感的外围人或看客,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孝”字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字面上来看“孝”这个字很有意思,上“老”下“子”就是“孝”。由这个“孝”字可以联想到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我们每个人都是“子”,又都将会是“老”。当我们是“子”的时候,“老”人教育我们,抚养我们,直到我们成人、立业、成家;当我们成长起来的那天,“老”人的后半生就要靠我们去搀扶、去关心、照料,所以“孝”字里的“老”是没有下一半的,那一半里是“子”的关心、搀扶;而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老”,我们也要去教育、抚养我们的下一代人。“老”与“子”就是这样的循环,血脉、情理、道理,民族的文化都在这样的轮回中生生不息。我们常说的家庭教育其实都只不过是生活中的点滴行为的影响,为人“子”的时候也是在为人“老”,我们想自己的“子”如何对待我们这个“老”,就要先对我们的“老”做出我们这个“子”该做的事。道家的“道”是轮回不止、生生不息的,“孝”也是这样的,我们常说的“孝道”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在古人看来,最基本的孝是在物质上奉养父母,再往上是为父母争光,最高境界是尊敬父母,二十四孝便是极致。事实上,在儒家的思想体系里,孝者,不仅仅是对父母的赡养、敬重,还包括对死去先人的祭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文化的滥觞。那么,现代人对孝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发现,养亲、敬亲、悦亲,对孝的这三点基本价值和基本精神的理解,现代和古代是一脉相承的。新的24孝正成为现代人对孝的新诠释。  相似文献   

16.
名词     
我们见面时我说“你好”,这叫“致意”。如果你问我感觉如何,这叫“关心”。如果我们停下来聊一会儿,这叫“寒暄”。如果我们相互理解,这叫“沟通”。如果我们吵架、尖叫、打架,这叫“争执”。如果我们事后道了歉,这叫“和解”。如果我们彼此帮助,这叫“合作”。这些加起来,就组成了“文明”。(如果我说这首诗真棒,叫不叫一种“夸张”?)梅子涵说:这样的诗,你能试着写写吗?名词!美国@谢尔·希尔弗斯坦  相似文献   

17.
陈少华 《教育艺术》2003,(5):12-12,53
对课题的研究,无非都是解决一个“教”与“学”的问题。过去我们重“教”,研究教法,让学生在各种不同教法上获取知识。也就是说假若孩子不吃饭,我们要想方设法。即使坐着吃,站着吃,睡着吃,玩着吃,只要孩子张口“吃”进肚里了,我们也就完成了“教”的任务。这种“吃”法还不闹出“胃病”?不仅闹出“症状”,还养成不良的习惯。因而,我们不能不引起警觉。如今,我们重“学”。如何“学”,那就是让学生跳出思维常规  相似文献   

18.
一、理论研究误区 1.“借鉴”多于“创造” 由于以往我们软硬件的极度匮乏,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两个方面,英、美等发达国家确实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对于它们的成熟理论,我们也的确没有简单地“照搬”,而是“借鉴”。“借鉴”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在我们相关的理论研究还是“一穷二白”的时候,这是不可避免的,“借鉴”也的确成为我们相关理论形成、发展的一条“捷径”。但是,过多的“借鉴”却又制约了我们的“创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当我们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内心最渴望被老师赞扬、被老师赏识。当我们逐渐长大并为人师时,却忘记了曾经的渴望。扎根于我们脑中的“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的传统观念,使我们迷失在分数的“名利场”中,忽视了学生内心的渴望,对于举手之劳的赏识,我们却十分“吝啬”。赏识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  相似文献   

20.
我在自己的一部著作的后记中有一句话:“感谢我的祖国。”编辑说:“这句话要改一改。”“为什么?”他答:“怎么是你的祖国,不也是我的祖国吗?”我跟编辑开玩笑:“那就改成‘你和我的祖国’吧。”“那也不行。”“怎么改呢?”“改成‘我们的祖国’”。真是有点让人啼笑皆非。其实,用“我们”代替“我”也不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我们”总不能包括日本人吧,这个“我们”大约是指全体中国人,但是,大约还要去掉那几个汉奸吧,你愿意同那些背叛祖国的人一起说“我们的祖国”吗?所以,“我们的祖国”还得改为“我们全体热爱祖国的人的祖国”才不会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