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出去办广播,办看得见的广播”,这是近几年来广播领域倡导的一种发展趋势。从2005年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开力、了《直播中国》节目,成为“走出去办广播”的一个范例。这档节目就像一扇开启的窗,为中央台走进地方、地方台走向全国送来了清新的风。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在《直播中国》节目开办三年来,六次与中央台中国之声合作,推出大型直播节目“走进青岛”,节目影响力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2.
涂娟 《新闻世界》2008,(10):54-55
4月9日,北京奥运圣火在美国旧金山传递后,CNN“时事论坛”节目主持人杰克·卡弗蒂在节目中发表评论,称中国人是“一群五十年不变的呆子和暴民”、中国产品都是“垃圾”,这一言论激怒了所有中国人,中国媒体冠之“跳梁小丑”、“善放厥词的‘臭嘴'”、“聒噪之音”等称号。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美国电视新闻就开始实行主持人明星制。  相似文献   

3.
胡焱 《记者摇篮》2009,(3):44-44
在中国国内的几乎所有电视台里,有关这种“脱口秀”节目都是由新闻评论部门或者社教部门来制作。与国外不同的是,许多电视谈话节目是由娱乐公司来制作的?但是,“脱口秀”到底是新闻评论节目,还是娱乐节目?笔者认为,“脱口秀”节目分为两大类别:一种是新闻评论节目,另一种是娱乐类节目。两者在性质和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陈芳 《现代传播》2003,(6):113-114
对外来节目进行“本土化”的再加工 ,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指对外来节目进行“本土化”的加工 ;第二是指将外来节目的节目样式进行“本土化”的消化吸收。本文将就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引进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工作进行一番剖析 ,相信会对中国电视界外来节目的引进工作产生积极的意义。一直接对外来节目进行“本土化”的加工是我们最常见的形式。这个加工是要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进行 ,否则何来“本土化”之说 ?当然这个“本土化”不仅仅是指翻译、剪辑一类的编辑工作 ,更重要的是进行本土化内涵的改造、加工和再创作的工…  相似文献   

5.
陈明 《今传媒》2005,(4):23-23
2005年1月1日,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开播一周年的日子。这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行了“中国之声”的周年庆典节目“倾听中国”。在庆典中介绍了“中国之声”一年来的奋斗历程,并列举出了节目取得的成绩,同时还邀请了许多名的艺人如满军,李双江等来现场献艺,节目可以说是非常的精彩。但是在这个庆典邀请的嘉宾名单中,我却发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缺憾。  相似文献   

6.
我国电视益智能节目与受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飞 《新闻知识》2002,(7):31-32
在2000年“中国电视榜”的评选活动中,央视的益智类游戏节目《幸运52》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年度电视节目”、“最佳游戏节目”和“最佳游戏节目主持人”三项大奖。这充分体现了电视益智节目在2000年的火爆之势。这股“益智”热潮在去年进一步升温,在央视的收视率调查中,《幸运52》和《开心词典》两档益智节目一直位列前茅,以至有人戏称2001年的中国电视是“答题年”。益智节目适应了受众的普遍心理需求,从而紧紧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7.
南海 《新闻前哨》2001,(3):38-39
视听天地 外宣节目,顾名思义,就是以对外宣传为主要宗旨的节目。电视外宣节目,则是通过电视这一媒体,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因而,从传播方式讲,电视外宣节目主要是指那些直接在海外电视台播出或由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的节目,而就节目本身讲,外宣节目既具有一般对内节目的共性,又具有“适合对外宣传”这一特性,而更加注重纪实性,则是电视外宣节目的重要特性之一。 所谓“纪实性”,就是要求我们彻底克服传统模式中那种画面与解说“两张皮”的弊端,更真实、更具体、更客观、更自然地反映生活、反映社会,尽量淡化…  相似文献   

8.
齐睿 《新闻传播》2009,(7):126-126
电视谈话节目最先诞生在美国.在我国出现仅仅是十年多一点的时间.但是谈话栏目一诞生就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谈话栏目,在英文中叫做“Talk Show”,即“脱口秀”。是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谈话现场一起谈论各种社会、政治、情感、人生等话题,一般不事先备稿,因而被港台的翻译家们形象地译作“脱口秀”。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电视谈话节目应当追溯到1993年1月开播的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如此算来,迄今为止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已经走过了11年的道路。近些年来.娱乐类谈话节目越来越多的活跃于银屏之上,丰富着观众的文化生活,其中不乏精品。  相似文献   

9.
龚莉萍 《今传媒》2005,(8):17-18
1996年3月16日,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开播。当时,谈话节目在中国电视界还算是一个空白,“实话实说”的开播和随之而来的广受好评,带来了谈话节目的遍地开花。一开始,“实话实说”的确是借鉴了国外脱口秀的经验。然而,与美国脱口秀节目为了争取收视率而强调节目的娱乐性不  相似文献   

10.
王亚珍 《今传媒》2013,(11):70-72
近年来自海外的模式化节目在中国电视上大行其道,一批模式化节目获得受众关注和追捧,推出模式化节目作为电视机构的内容竞争策略受到全行业重视。模式化节目在中国最成功的案例当属《中国好声音》。2012年《中国好声音》播出后获得可观的收视,同时获得受众的追捧和主管部门的好评,成为年度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本文围绕“模式化节目”,对模式化电视内容生产在中国的历程进行回顾梳理,探讨“节目模式”对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经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今年11月8日,是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用什么方式纪念和庆贺自己的节日呢?制作大型专题访谈节目“中国记者”是表达方式之一。这个时长96分钟的节目,是许多领导和新闻界同仁共同的心血结晶。节目播出后,许多人称赞“中国记者”立意高、线索清、细节生动、内容丰富、气势不凡,是一部政治性和艺术性结合得较为完美的节目。  相似文献   

12.
(一)从1983年开始每到春节,中国中央电视台便会推出它的大型晚会节目“春节联欢晚会”。很多的中国电视观众仿佛从来就未曾将这档节目看作一档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节目”。在大多数的老百姓眼里,“春节联欢晚会”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春节当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二十多年来,“春节联欢晚会”走过的历程十分不平凡,不仅仅因为它是世界上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更因为每一次的节目都融会了中国电视界和演艺界的精英们的智慧和汗水。这档节目甚至造就了一些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电视观众的人物,如倪萍、费翔、赵本山……然而到了上世纪的90…  相似文献   

13.
吕萌  丁一 《视听界》2006,(1):17-18
“真人秀”是一种新的节目形态。从电视节目理念看,以前的电视节目纪实类节目与虚构类节目的区分非常明晰,而在“真人秀”节目中,这种界限已经被打破,它是纪实类节目和虚构类节目的综合体;从节目形态看,“真人秀”节目广泛吸收了电视剧、纪录片、益智类节目等多种节目样式。真,体现节目纪实特色;人,是节目的核心;秀,是手段,意味着节目需要靠虚构的规则来完成。火爆2005年整个暑期、余波未平的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使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进入了一个以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特征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在’96中国广播改革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有这样一种看法:“未来广播发展将以新闻改革为龙头,以夜话和音乐节目为两翼。”这一看法将“夜话”节目视作电台非办不可的节目,恰巧与“电台不应该再办夜话节目”的看法形成鲜明的对照,而后者的出现原因在于有的电台夜话节目粗制滥造,缺乏吸引听众的魅力,甚至成了闲聊、漫谈、废话连篇的节目。人们不愿让这样的节目充斥空间、占领时间,渴望听到高质量高品味的“精品”。那么,未来的广播发展中有没有“夜话”的一席之地?听众究竟需不需要夜话节目?我以为:以夜话为主的“情感交流节目是…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曾经把没有笑声的生活比喻成一种酷刑,确实,生活中人们除了物质水平的满足,更为重要的就是精神生活的追求,而幽默是一件给人的精神世界带来愉悦的法宝。在当代中国的电视脱口秀节目当中,能够很好的掌握“幽默”之道的节目一向受到观众的亲睐。不论是海派清口《壹周立波秀》,还是凤凰卫视的《倾倾百老汇》,都是在“幽默”这一风格上成就斐然的脱口秀节目。而如今爆红的《今晚,80后脱口秀》,则以“洋DJ打碟开场”、“一个人的幽默说笑”、“80后的集体吐槽”等特点一度曾将收视率飙升至全国第二。下面,我们将解析该节目成功之处、制胜之道,探寻脱口秀节目中“幽默”的妙法。  相似文献   

16.
关玲 《记者摇篮》2004,(9):22-23
目前少儿电视节目存在不少弊端,一是少儿节目“成人化”中国少儿电视的实践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少儿节目成人化”成为我国少儿节目的通病之一。许多少儿节目的编导,对儿童所需、所想并不真正了解,只是片面地从成人的角度出发来设计、编导节目;主持人则故意装成小孩儿样儿,说小孩儿话,以为这样便能吸引孩子。致使少儿节目言语夸张、动作做作,严重脱离少年儿童的实际。二是节目内  相似文献   

17.
2010年3月15日,韩国有线电视台tvN播出了“LoveSwitch”。该节目与2010年1月15日中国江苏卫视推出的情感类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类似。“LoveSwitch”与“非诚勿扰”的母版节目都是英国的“TakeMeOut”,舞台场景相似、人物设置相似、节目环节相似。但因为韩中两国的媒体环境不同引起两个节目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出现很多差别。本文将通过引进模式、节目形式、节目内容等方面分析两个节目本土化过程当中出现的异同以及各自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8.
韩霞 《记者摇篮》2009,(3):37-37
“谈话类”节目是一种从国外借鉴来的节目样式,是90年代才出现于中国电视荧屏上的一个全新的节目形式。她的出现,可以说填补了我国电视节目类型中一项近30年的空白。这一类型节目的诞生,对于中国近十亿电视观众来说,不仅多了一种可以目睹真人、真事,而且还可以听到甚至参与其中畅所欲言的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1996年3月创办的《实话实说》,可以说是这类节目的“首席代表”。自实话实说获得成功之后,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台湾“台视”制作播出了大陆节目《中国》。这套连续节目直到播出最后一集时,才发现片头“中国”两字竟然是毛泽东手迹! 原来,片头“中国”两字一直被岛内观众称好,认为“苍劲有力”,最后一些岛内深谙书法和曾在大陆看过毛泽东书法真迹的人发现并指出此事。消息传到“台视”主管耳里,大家都不禁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20.
2000年起,谈话节目抢滩中国电视黄金档,有人说中国的电视媒介由此进入“众声喧哗”的时代.谈话节目作为一种新兴节目形式,满足了老百姓倾诉的欲望,甚至嘉宾和观众成为节目的主角,观众的话语权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尊重,同时也对主持人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挑战.谈话节目不是主持人的“一言堂”,主持人要改变惯常的主角定位,转而成为各种言论的黏合者,“他们拒绝追随一种声音而是询问每一次思考、每一种思维走过怎样的思路,与什么样的现实及言说欲望有关,并且证明自己是发现这方面的内行”.①尽管节目形式多变,但不可否认的是,主持人依然是电视谈话节目的核心,其能力素养直接影响节目进程和节目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