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清照追溯歌词发展历史,以为自唐至北宋“涵养百馀年”,均呈“乐府声诗并著”局面。她批评“宋子京兄弟”,“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考宋祁创作,有声诗,亦有“乐府”。宋祁是仁宗朝雅乐建设的骨干,他“乐府声诗并著”的创作,正是宋初礼乐文化建设中“士大夫之词”创作的典型表现,也反映出“旧声”、“新声”竞相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三十多年前,余冠英先生写过一篇《乐府歌辞的拼凑和分割》,对这个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的问题进行了清理,归纳出八种拼凑方式,廓清了历来的穿凿附会.但遗憾的是,对乐府诗中拼凑、分割的原因,余先生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笔者以为,乐府歌辞的拼凑与分割,大部分可以用“解”的使用去说明.不过,目前乐府诗研究中对“解”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因此,我们必须从乐府音乐中的“解”说起.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七年,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秦代编钟一枚,上镌秦篆“乐府”二字。这一秦乐府编钟的发现,为秦代乐府官署的存在提供了物证,从而解决了人们长期争论不休的乐府是否始立于汉武帝的问题。关于乐府的较为详细的记载,要数班固的《汉书》。《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唐代颜师古在“乃立乐府”句下注道:“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一千年来,颜师古的汉武始立乐府的断语便成了中国文学史、音乐史上的传统说法。但是,史书在武帝以前,已有乐府这一名目的记载。《史记·乐书》说:“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午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司常肄旧而已。”《汉书·礼乐志》也说:“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武帝以前已有乐府和乐府令的记载,那末武帝始立乐府之说,不是很难成立吗?尤其是《汉书·礼乐志》,前面说,惠帝时已有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继汉乐府之后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府诗(包括民歌)既因乐府而得名,就必然与音乐机构、乐官制度密切相关。梳理魏晋南北朝主要朝代乐府官署的设置情况和分析乐府文学发展趋势后可以发现:完备齐全的乐府机构是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条件;乐府歌诗的发展趋势也会影响魏晋南北朝乐府官署的设置,甚至改变乐府机构的格局;乐府机构是实现乐府歌诗雅俗交融的催化剂;乐府机构是促进南北朝乐府文学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汉魏六朝的乐府诗多以四句为"一解",与一支乐曲相配。唐代的一部分乐府诗仍用旧题,但篇幅往往加长,显然不能与一支乐曲相配。据《乐府诗集》所载,仔细考察此类长篇乐府诗,大多四句换一韵,故可推测换韵与乐曲相关。也就是说,以一支乐曲的反复演奏而将歌词唱完,这一情形与"联章"体制相似。  相似文献   

6.
谈论词体,许多论者,或抓住长短句的特殊句式,认为词体生成于前代乐府诗或唐代近体诗;或抓住其赖以生存的音乐条件和“倚乐而歌”的音乐特性,认为其生成于隋唐燕乐.这种偏向于诗乐浅层的流弊,造成词始终是一个模糊概念.将其称为“长短句”、“诗余”、“乐府”、“曲子词”等便是没有全面系统地深入到词的文化和文学本源深层的表现.作为  相似文献   

7.
少年行题材在汉代乐府中存在,在唐诗中则出现更多"少年行"的诗歌",行"则是汉唐乐府诗题目创作中的一种,而"少年"在唐诗中也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女性少年"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更具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少年行题材在汉代乐府中存在,在唐诗中别出现更多"少年行"的诗歌,"行"则是汉唐乐府诗题目创作中的一种,而"少年"在唐诗中也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女性少年"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更具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元诗的特点之一,是受到理学的深刻影响,这与元代诗人大都是理学家不无关系。吴澄是元代南方大儒,又是著名诗人。他的诗歌理论主张受其“会合朱陆”的理学思想影响,很有特色。他力主改革宋末元初诗风之流弊,以倡“情性之真”为因,“其机在我为变”;虽亦讲传统之诗学观,但尚风不尚雅,重视古代民间歌谣,开元代古乐府理论之滥;主张以学为本,博采众家之长而独出处自得并兼及创作心理诸因素的研究,对传统诗歌理论有重大突破,其说颇近性灵,大有思想解放之意,对有元一代及明清均产生过比较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中"乐府"一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乐府"这一诗体的论文.作者从儒家的乐教观出发,从声、辞两方面全面论述了南朝宋以前的乐府音乐.对秦、汉、魏、晋的乐章包括庙堂仪式音乐及采自民间的乐曲和歌诗都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些批评虽然过于严苛,但其研究乐府的开山之功还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是在两汉时期,其代表作是两汉的乐府诗,而“叙事情结”正是两汉乐府诗的一个重要特征。造成中国古代叙事诗“失语”的关键就在“叙事情结”的丢失。  相似文献   

12.
音乐魅力之大至于"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而诗歌如诗骚、如乐府、如唐诗、宋词、元曲作为音乐文学,在雅、清、燕、俗四代音乐的羽翼下,经三千年风雨盛传不衰,然至明清却"莫能继焉也"。终其要因,盖失文人、知识分子参与将明清俗乐与明清山歌(民歌)结合以明世。于是,诗歌至明清竟成遗韵绝响。故曰:"作诗苟不为声,虽意止而不能远。"  相似文献   

13.
通过把明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中的点评与《李贽文集》尤其是《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进行思想内容和行文风格等方面的比较,认为容与堂刻本《水浒传》中的点评不是叶昼托名李赞所为,而是李贽自己的评点。他的《焚书》、《藏书》等著述与对《水浒传》的评点都有共同点,即都着眼于朝廷国家的理治,“与圣教有益无害”。“忠义”思想是李贽评点《水浒传》的思想维度。“童心”说是李贽对《水浒传》进行艺术性评点的指导思想。其中,“真”、“趣”是李贽评点《水浒传》两个重要的艺术维度。  相似文献   

14.
音乐魅力之大至于"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而诗歌如诗骚、如乐府、如唐诗、宋词、元曲作为音乐文学,在雅、清、燕、俗四代音乐的羽翼下,经三千年风雨盛传不衰,然至明清却"莫能继焉也"。终其要因,盖失文人、知识分子参与将明清俗乐与明清山歌(民歌)结合以明世。于是,诗歌至明清竟成遗韵绝响。故曰:"作诗苟不为声,虽意止而不能远。"而予即从诗与乐之关系论诗歌之没落,并建议其至而今之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杨胜  朱龙贵 《阅读》2006,(3):25-26
读了本,眼前会立刻浮现出活泼有趣的雪景图——童趣横生.热烈亢奋。虽没有一句语言描写,读却透过准确的动作描写!“听”出欢乐之声。  相似文献   

16.
金圣叹作为明末清初的小说评点家,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评点的《水浒传》,在艺术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有许多真知灼见。如“性格”说,“动心”说,“因缘”说,“格物”说等等。特别是他关于人物性格的评点,极具理论价值,“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在人物性格评点中,金圣叹自觉地将人物性格加以对照,把它们鲜明地区别开来,而他的许多艺术见解也渗透在对照之中,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一  相似文献   

17.
从诗歌、文学主张、对七子评价及艺术风格等四个方面,否定历史上“扬植抑丕”之论。认为曹丕诗歌同样关心民病、催人向上,在某些领域有开创性贡献;曹植轻视文学,以为“辞赋小道”,而曹丕重视文学,以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植评论“七子”,先扬后抑,有“文人相轻”气息,而曹丕则客观、公允、中肯;曹植文风绮丽,讲究藻饰骈偶,曹丕继承乐府民歌的风格,诗歌语言质朴口语化,散文语言清丽隽永。  相似文献   

18.
原 始时期的音乐没有任何一个音响留下来 ,但是 ,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发现 ,出土文物和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了解其基本情况。舞蹈是有一定节奏的 ,经过提炼和组织的人体动作和造型 ,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我国古代的《东记》(约公元前五世纪 )里有这样的说法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 ,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又说 :“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 ;比音而乐者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这就是说 ,由于外界事物促使人的思想感情 ,于是用“声”表现出来 ,“声”在相互应和之中 ,显示的有变化、有规律的“声”叫做…  相似文献   

19.
"文学数理批评"的理论虽至近年才被提出,但其实践在古代评点家那里其实早已有之。张竹坡就是我国最早进行文学数理批评的评点家之一,尤其是在人物评点的数理批评方面。张评中有大量的以易数阴阳观念分析人物形象的批评文字,他从人物的命名、年龄、死亡日期、关系等数字中找到了其中的易学原理,进行了大量分析,是十分有价值的数理批评。  相似文献   

20.
《陌上桑》在乐府诗中属于艳歌,前有艳,后有趋,充分体现了乐府诗的音乐特征。女主人公罗敷把与四十专城居的夫婿年龄相仿的老太守作为戏弄教育对象,与当时社会宣扬贞烈之风的需要密切相关,也是汉乐府表现现实的基本要求,显示出汉乐府的讽谏与娱乐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