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根本目标是关注现实问题,然而如何关注现实与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地在我们的时代“出场”,这是当代学界研究中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和焦点.“对话”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研究范式,使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对话、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话、与中国现实对话.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话范式作为国内学界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无疑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考察马克思的成长环境、教育经历和思想发展历程,我们会看到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始终贯穿着浪漫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马克思古希腊艺术批评文本中就是存在着唯物史观和浪漫主义两种批评视野的交织,这两种视野构成我们理解马克思希腊艺术批评文本的双重维度。正视马克思希腊艺术批评文本视野的双重维度,特别是浪漫主义维度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范式的内在本质特征,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多维文化内涵,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体系的时代创新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文本对话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心对话、生心对话等几种形式.针对不同的教材以及不同的教学目标,文本对话的方式与主要任务也是各不相同的.怎样进行文本对话教学呢?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20,(94):11-12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对话,一种精神与另一种精神的融合,一种素养对另一种素养的提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及思想碰撞的互动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生与文本对话时,要指导学生尊重文本,慢慢读,慢慢欣赏,慢慢浸润心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进文本的最深处,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传达的思想,真正尊重文本和理解文本,挖掘出文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文本对话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心对话、生心对话等几种形式。针对不同的教材以及不同的教学目的,文本对话的方式与主要任务也是各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认为语文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的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的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细细推敲新课标提出的多重对话,突出的是两个中心.一是学生,一是文本。无论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编者对话,都必须是基于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自我建构才能真正发挥效应。而无论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还是编者与文本的对话,其引发思考、  相似文献   

7.
邓渊 《文教资料》2014,(21):167-168
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它们在阅读教学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文本对话,优化师生的认知结构;师生对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生生对话,获得一种互补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本关系研究,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研究的前提与基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本关系,包括合著文本关系、合作文本关系、编辑出版文本关系、评介文本关系等四种类型。马克思与恩格斯早期合著文本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解决文本作者问题的相对性。审查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是否更准确地表达马克思的思想与精神、是否更好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否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促进作用,是解决《资本论》编辑中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的正确思路。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科学地阐述了历史辩证法这一思想。本文安排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和解释学进行一次伙伴对话,从中得到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相比较的优势。然后以历史辩证法为指导,以对话为桥梁,尝试了通往马克思的哲学文本解读方法之旅。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4,(A4):46-47
任何教学活动的本质都是以学生发展为主的价值取向,语文阅读教学也应本着"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运用恰当的方法引领学生发现自我、成就自我。让学生深入文本,潜心思考,实现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和心灵上的深层对话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本文以"关注生本对话"为中心,从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开放独立对话的空间、营造共享心得的学习氛围、组织有内涵的话题讨论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胡晓风的《由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述引发的思考》一文“从五个问题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思考”的观点和结论——评述,认为胡文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论述,忽视了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思想逻辑发展一脉相承性,其实质是为了推行“民主与社会主义相融合”理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学说的不同部分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路径传播到中国。在与各种思想流派之间的对话与交锋中逐渐脱颖而出,并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大批拥护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开始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探索的历程,最终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博弈论进行比较性研究。第一,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博弈论比较中,本文主要强调它们都是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并以此为例说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所蕴涵的博弈论思想;第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运用社会发展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对抗性的典范,本文也以博弈论在理解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中的运用为例说明博弈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巨大潜力;第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合作思想的集中体现,合作博弈的研究是博弈论发展的前沿,博弈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虽然都是从分析博弈和阶级斗争开始,但最终都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本文以此为例说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博弈论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关注结核病     
近年来,全球患结核病的人数逐年上升,虽然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都采取了紧急措施来控制该病的蔓延,但仍难以控制。目前,个人的防范意识已经成了该病难以控制的关键所在,尤其是患者,普遍存在不规范用药,成为耐药性菌株出现的主要原因,耐药性菌株的出现导致该病难以治愈,因此,人人了解结核病,增强防范意识对有效控制结核病的蔓延来说,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尽管乌托邦一词通常是在与科学社会主义截然对立的意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思想之间存在着的密切关联则是确定的,这种关联性也建构了它们两者之间的二重性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都有批判现实的一面,但马克思主义不止于批判,它更是变革与实践的哲学。近代乌托邦的历史进步观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产生了深刻影响,但马克思又以具体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进步观克服了它的抽象性。  相似文献   

16.
弗洛姆坚持只有一个马克思,认为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中所表述的人本主义思想是统摄整个马克思思想的灵魂。在他的代表作《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中,弗洛姆比较详尽地论述了这一观点。弗洛姆的思想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和错误的方面,但他对马克思思想的解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对于我们当前研究马克思思想的本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理论价值,而张一兵先生在解读弗洛姆时贬低马克思《手稿》的科学性也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的主要内容——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哲学研究的主题,也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体系的主线。马克思认为,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由此出发,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实现了对以往生态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哲学界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式各样的理解。《关于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系的两个事实》一文所揭示的长期被我们忽视的两个事实具有颠覆性意义,我们据此可以明确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传统的人道主义,不是超越论,也不是传统理解的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不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简单结合,而是对费尔巴哈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继承和超越,是以实践为核心的新唯物主义。我们要正确理解马克思,必须遵循理解马克思的前提和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理论贡献之一,而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萨特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空场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质问,也是对唯物史观发起的一次重大的理论挑战。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批判和超越了旧哲学关于"抽象的人"的观念,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枢纽。"现实的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中宏观与微观、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人学辩证法。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人学思想有力地批判了萨特"人学空场"的指责,对恢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原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塔克-伍德”命题的提出引发了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长久争论。这一争论主要涉及四个主题:马克思对正义的看法,资本主义剥削的性质,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依据,共产主义社会的图景。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观点不乏深刻见解,但也有许多误解。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为依据,探求“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真实原貌,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与正义”这一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