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也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旨在解决当前面临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创新课程与专业课程脱钩的棘手难题。油气储运工程是石油化工领域的特色交叉专业,基于TRIZ理论探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的融合创新,对深化专创融合、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推进专创融合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中存在着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不健全、专创融合课程资源匮乏、专创融合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健全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整合专创融合课程资源建设、完善专创融合课程评价机制等措施,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育人效果,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冰  张轶 《教师》2024,(4):114-116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食品化学”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研究是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探索。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基于学科竞赛的纽带作用,文章综合阐述了“食品化学”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目标融合、内容融合、教法融合”三个维度的融合策略,并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专创融合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新工科建设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建设存在一定的耦合性。设计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思想及方法论,在创新理念层面和创新方法层面均与新工科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相契合。基于此,试验并打造新工科专创融合课程:工科中的设计思维,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形成一定的专创融合路径探索经验,为新工科及其他专业的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5.
“专创融合”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创融合教学存在的缺少综合性平台、课程设置不合理、集成教学场景缺乏、专业教师匮乏等困境,以STEM教育理念和OBE理念为引导,对接产业、布局专业、服务职业,基于“众创空间”和“工作室”的综合平台,探索构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跨学科专创融合”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创新点为:再造了“众创空间+工作室”理实一体教学空间;构建了“教、学、练、战”四维度教学教学体系;打造了四年递进式跨学科课程新体系;创新了“专业教师+工作室导师+众创合作人”互补式师资建设;建立了专创融合管理机制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加强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的重要任务,也是顺应经济转型发展、落实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落实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时代选择。对破解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理念不清晰、满足需求不充分、师资队伍不适应等突出问题进行反思,在课程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探索有效改革路径,完善支持保障措施,将有利于“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高质量、特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破解智能制造“三高三难”问题,满足多样化生源个性化培养需求,实现产业人才知识增量能力升阶的新要求。立足高质量高效率人才培养目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重构教学要素,建立“沉浸式环境支撑、个性化资源服务、虚实体师生互动”三层教学模型;并从教学新平台搭建、活页教材开发、虚实教学实施三个方面系统论述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和基本方法,创新一种可供借鉴的智能制造类课程“虚实结合”的教学改革新范式。  相似文献   

8.
李敏 《成才之路》2023,(9):17-2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高职院校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进行探究,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文章分析高职院校专创融合存在的问题,探讨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路径,指出要树立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设计体现创新性、实践性的课程,建立专创融合教师队伍,构建校企合作创新模式,以赛促教提升学生的多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专创融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发展的方向,更是高校培育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和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专创融合"课程除了教授专业知识,还注重学生个性品质、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类课程的特性,文章将SPOC+TBL的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于"创业教育学"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个性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既提升了教学效果,也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专创融合教育)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创业的重要措施.分析了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专创融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通信原理课程为例,提出从教学理念、教学实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力求将双创教育全方位根植到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以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作为试点,依据“五创融合”理念,对《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进行改革,构建“一课双师,赛训一体”的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结合备赛流程和专业实践重构教学内容;通过“1+X”一课双师制,遵循“查—讲—思—做—评—拓”的教学流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指导学生开发、设计出结合专业的创新创业项目,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专创融合。  相似文献   

12.
以“工业药剂学”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与实践为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造与提升,将思政教育模块、创新创业教学模块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切实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育人与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从课程视角看工程设计能力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是工程的核心,设计能力被视为工程师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作为工程教育基本单元的课程对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具有直接作用。本文重点分析工程设计四个要素及工程设计能力要求和课程之间的关系,然后以MIT机械工程系的课程为例,进一步说明本科课程对于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应发挥的作用。_-  相似文献   

14.
专创融合是教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具有时代价值、教育价值和人本价值.针对专创融合教育中的培养目标无法动态匹配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培养体系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脱节、实践平台无法有效支撑专创融合教育的现实困境,将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从目标匹配、模块耦合和平台支撑三个维度研究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专创融合模式,构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金字塔"模型,打造专创融合"四项目驱动、三导师引领、四课程协同"的"434"模块化耦合体系,建立"科创—赛创—社创—孵创"实践训练平台支撑系统,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形成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典型范式.  相似文献   

15.
利用TRIZ九屏幕分析法,对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进行分析。基于TRIZ理论,探讨了"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方案。从创新的角度推动了"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空间想像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MBA"管理沟通"课程教学现状,并阐述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管理沟通"课程建设的时代诉求,最后从"433模块"的课程思路、教学方式的优化、校企资源的整合、课程运行的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专创融合的MBA"管理沟通"课程建设构想,以期为促进我国MBA"管理沟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专创融合是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动力.金相实验课程作为材料创新培养的主渠道,以新理念、新思维、新方式、新方法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科学素养、专业知识、技术能力,为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体系构建助力.  相似文献   

18.
双创教育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借助Nvivo11.0软件,根据相关文献,对影响大学生创新创造思维和能力培养的教学因素进行质性分析,得到适用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造类课程教学方法的启示:基于实用,强调实践,设计专创融合课程,并开发自有的创新创造类知识、方法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借助多种方式方法训练非逻辑、发散和聚合等思维,引入思想实验激发想象力,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课内到课外,鼓励稳定持久的团队合作形式.  相似文献   

19.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一直以来是各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关注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深入分析我校CAD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和矛盾的基础上,基于TRIZ创新理论,以创新设计过程为指导,采用TRIZ工具的40条解决理论中的分割、组合、局部优化等原则,指导CAD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将创新能力培养集成在CAD的各教学阶段和各教学环节中,并贯穿于学生的基础训练、创新设计及工程应用的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探索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中心,围绕和突出专业能力培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此,需要进一步分析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总结专创课程融合的方式,包括公共课程融合、专业课程融合及专业教学内容融合;按照课程分类、学生分层、递进培养模式,设计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科学组织灵活的创新创业课程实施方案,从而培养学生基于专业能力发展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