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西方新闻报道在新闻客观性方面存在着差异。西方新闻更倾向于负面报道,中国新闻则以正面报道为主。这主要是中西方新闻传播思维、传播体制及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导致的。本文从中西方国家的新闻传播体制的差异出发,分析了不同新闻传播体制对新闻报道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化、经济、地理因素的冲击与沉淀,形成了中西方各具特点的思维方式。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正是由于思维对语言的影响而造成的。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方思维方式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分析了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徐光启是明朝著名的科学家,为西方著作翻译和西方科学传播作出很大贡献,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受自身条件、翻译方式、传教目的、时代背景和中西方文化差异因素的影响,徐光启的翻译活动中仍存在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4.
唐蕃文献交流是吐蕃时期藏汉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形式。本文从分析唐蕃文献交流的历史背景入手,系统考察了唐蕃文献交流的方式和内容,发现唐蕃文献交流主要有联姻、遣使、求赐、翻译四种方式。文献交流的内容以佛教典籍、经史文献、医药文献为主,兼及农耕、畜牧、历算、堪舆等其他文献。而唐蕃文献交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即交流方式的政治主导性、交流方向的差异性及交流内容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5.
翻译图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我国从汉代开始就翻译图书,当时以译梵文佛经为主,自明代开始较多地翻译西方的自然科学图书,从而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清代初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严禁外国人在中国出版图书,对外国文化采取排斥、封闭政策。以致有的外国传教士到中国境外的马六甲等地编辑、翻译、出版中文书刊。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以坚船利炮打开了清王朝的大门,曾在马六甲从事翻  相似文献   

6.
浅议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入手,通过英汉思维形态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对比,揭示英汉思维差异对中国人从事翻译工作的影响,进而探索翻译中排除固定思维方式消极干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我国开始出版汉译农业书籍,其特点包括:清政府和官员支持农书出版;农书主要来自日本;中方和外方翻译出版的目的不同,但殊途同归;翻译方式包括中外译者合作翻译和单独翻译;农书的翻译多为辑译或撰译;出版的书籍涉及农业各个方面,但以教科书居多。  相似文献   

8.
胡仁青 《大观周刊》2011,(37):15-15,12
本文以《红楼梦》第三回杨宪益与霍克斯两个英译本为例,从文化意识角度对文中典型的文化专有项词语翻译进行对比,体现出中西方在宗教、伦理道德、政治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差异对“异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与“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两种不同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最后作者建议性地提出了中国古典文学文化专有项词语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朝联合游击支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直属部队,存在时间是1951年6月至1952年9月,其中方指挥员有司令员刘振华、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茹夫一,朝方指挥员有政委丁民树,副司令员李钟明、赵明善,副政委朴荣学.支队下辖中方四个中队、朝方两个中队[1].中朝联合游击支队的部队构成以中方为主,而指挥员构成却是中方两人朝方四人,这不合常理的配置令人怀疑或许遗漏了一名中方副政治委员.  相似文献   

10.
国学大师王国维一生钻研学术,他的翻译作品也涉猎多个领域。王国维的翻译观从哲学的视角出发,强调翻译要以通晓中西方思维模式和话语体系为前提,兼顾原作的特质和神韵;并在学术词汇翻译没有对应时适当借用外来语。他对日语译名的吸收和利用推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对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客观社会条件、社会科学自身发展规律及西方人文化思维方式三个方面剖析了国外现代档案学思想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李倩 《大观周刊》2011,(37):18-18,23
《道德经》思想深邃,语言精练,其在西方世界是拥有最多译本的中国典籍,仅英语译本就有130多种。《道德经》的英译,促进曩中国道家文化在西方的广泛传播。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对《道德经》翻译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探索不同阶段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从其成功的翻译和传播中吸取经验,以用于其他中国典籍的英译,促进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1期《驳于连》一文所涉及的关于中国哲学翻译的讨论颇具典型意义。众所周知,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其范畴和概念也大异其旨。一旦译者试图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尤其是这些语言之间没有渊源关系的时候,不同类型的名称与范畴就显现出不同的含义。任何试图把古汉语文本翻译成一种西方语言的人都将意识到,汉语文本的意义类型不同于翻译语言的意义类型。翻译必然会建立起不同于原文的关系的共振网络。例如,"本性"与"自然"这两个术语,都被英译为"na-  相似文献   

14.
通常,台湾传记文学的著作方式大致可分为:①立传者自己执笔;②作者独立完稿;③立传者口述,作者笔录、整理等三种。前两种方式一般不存在付酬问题;对第三种方式,由于出版社的不同,付酬方式也不完全一样。麦田出版公司主要依据作者与立传者之间的协议,否则就以各半的方式平分版税。商周文化事业公司的方式则是作者部分以稿费1字、1元的方式一次买断,然后将版税(12%—15%)付与立传者,因为传记本身还是以传记人物为主。号角出版社则主张作者拥有酬付权力,因为资料收集,框架结  相似文献   

15.
清朝晚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翻译和推介活动非常频繁,也对近代中国社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本文由翻译推介活动的客体、主体、翻译对策以及语言的变换形式几个方面对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的翻译和推介活动的特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相声是一种特殊的以语言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喜剧性艺术。关于相声的研究比较少,且主要从语用、交际和修辞等语言方面,分析相声话语风格,采用的语用策略,实现的幽默效果。本文试图采用认知语言学中Fillmore的框架理论研究相声的对外翻译问题。通过对范畴体系中框架理论的介绍,文化与思维关系的分析,指出相声翻译讲求内容的情景和语境,借助人类思维框架模式的普遍共性特征指导相声翻译,可以实现翻译理论的功能对等原则,具有很好的解释力。由于中西方文化依然存在一定差异,框架理论的解释力也有局限性,因此需要迁移框架模式,再进行翻译,才能有效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和勒弗菲尔(Andre Lefevere)将意识形态纳入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使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即意识形态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影响译者的具体翻译策略,影响翻译理论水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婧 《大观周刊》2011,(31):152-152,162
本文从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方面探讨了文学翻译中采取的三种处理方法:调整语序、变化句式、化模糊为具体。以此说明翻译不仅要把源语言译成译入语言.更重要的是让读者了解源语言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中国档案学研究内容广博,外国档案学研究内容精深;中国档案学研究主体以高校档案专业教师为主,外国档案学研究主体以档案实际工作者为主;中国档案学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外国档案学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中外档案学研究的明显差异性不是偶然出现的,它与中外档案事业管理体制、教育体系和各国研究历史传统、档案职业专业化水平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在本文中,作者对产生这三个方面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开馆至清末民初几十年间,翻译馆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对中国近代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设立时的时代背景、译书的过程和影响进行考究,以深化对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发展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