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写书评,众人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依我所见,编辑写书评之于读者于作者于编辑都大有裨益。借胡绳先生的话来说:“从出版社的编辑里面可以产生书评家”。编辑写书评之于读者的裨益是显而易见的。编辑最了解自己所编的书的出版过程。从选题的确定、同类书的比较、出版写作意图到反复修改、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刷成册,编辑皆参与其中。成书中有许多轶  相似文献   

2.
清人涨潮在<幽梦影>中说:"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如此说来,蝶之于花,泉之于山,苔之于石,藻之于水,藤萝之于乔木,均是不可或缺之物.可见癖好之于人生,实是独特的文化个性的体现.当今读书界中有"书癖"者甚多,"八闽之子"林公武先生便是其一.  相似文献   

3.
我的母亲     
去年初叶至善先生重病住院期间,他写的《父亲长长的一生》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至善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也是他晚年倾注全部心血用散文笔调写出的、充满爱心和理性的传记著作,受到读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其实,至善先生在写作父亲传记以前,曾经作了充分的酝酿,甚至想到如何把握一部长篇传记的创作。因此他先写了《我的母亲》一稿,作为写长篇传记的“试笔”。后来这部分的内容大部揉进了父亲的传记中。遗憾的是,因健康原因,《我的母亲》一稿没有时间继续写下去。本刊得到至善先生家属提供的这一遗稿,由本刊首次全文发表,以纪念至善先生逝世一周年,并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4.
吴承恩曾做过荆府纪善,并将荆王府的一些情况写入书中,对此,蔡铁鹰先生有过详细的阐述[1].也正因为吴承恩做过荆府纪善,竞使得<西游记>一书不能立即面世,吴承恩的作者身份不能公开.究其原因,在于明代的文字狱和荆王府的处境.  相似文献   

5.
近读严绍璗先生《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著录先生在日本多家藏书机构所见宋元善本古籍。这些书因出自先生目验,且著录体例颇善,读之令人可想见书籍原貌,甚益学界。书中著录日本尊经阁文库藏宋临安陈宅经籍铺刊本《宾退录》一部,称"此书在国内至清代则世上仅以写本流传"(第392页),大抵先生未访得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宋本,而有此言。《宾退录》国图藏宋本(馆藏号7540)框高17.5厘米,宽12.9厘米。每半叶十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著录为"宋临安睦亲坊陈宅经籍铺刻本",惟书中不见可确定此  相似文献   

6.
为编张宗祥先生年谱,前往浙江省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善本部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下,看到了先生亲笔过录的一批稿本,也得到不少资料。同时也看到由先生校注的《校注论衡》三十卷附录一卷。今据序言,述其成书大概。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代出版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叶圣陶先生和哲嗣至善先生,以“叶氏父子”之称,誉满书界。至善先生从小就生活在父亲身边,朝夕相伴,亲受教诲。学生时代起,他就不倦追求知识,爱好古文、诗词,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有浓厚的兴趣。他有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喜欢创新,常有闪光的思想。抗战期间,他们全家在四川。  相似文献   

8.
吴承恩曾做过荆府纪善,并将荆王府的一些情况写入书中,对此,蔡铁鹰先生有过详细的阐述^[1]。也正因为吴承恩做过荆府纪善,竟使得《西游记》一书不能立即面世。吴承恩的作者身份不能公开。究其原因,在于明代的文字狱和荆王府的处境。一直到万历中后期,由于朝纲混乱,各种非君、非经、非圣思潮盛行,《西游记》的出版时机才真正成熟。  相似文献   

9.
仆非名人,也没资格占用"名人书缘"的篇幅,只因栖身河南文艺界多年,又承蒙主编善耕先生错爱,约为此栏写稿,便恭敬不如从命,检点如烟往事,找出一段与书相关的有趣历史,掇拾成篇,聊以报命.  相似文献   

10.
编后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3):F0003-F0003
首先,感谢初景利、田国良先生赐来他们的新作力作。二位,还有柯平先生,既是我刊的老作者,又是我刊迄今已编了12辑的AELISC的指导专家。对于他们之于我刊的多所  相似文献   

11.
李致忠先生的《宋版书叙录》是一本很好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国家图书馆的六十部珍贵的宋版书,对所收之书,介绍了作者生平、成书经过、板刻过程、板框式样、板本流传以及书目记载等情况。纵览书史,书皆有命;而李先生的这部书,是读书人的枕中鸿宝,是书苑里的一枝奇葩,自然也是一部长寿之书。以上所言,非为谀美,因为下面想要指出这本书的一点小小的不足,这一点小小的不足,瑕不掩瑜,但是深恐我的这点小文有掩其善。李先生在介绍《大易集义》时引用了方回的《跋》语后说:  相似文献   

12.
潜研堂文集外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嘉定钱大昕全集》十册,主编陈文和先生辑有《潜研堂文集补编》,学者称善。今再为补苴,略加案识,疏谬不逮,幸匡正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序》、《吴彩鸾书切韵跋》、联语二副,为虞万里先生提供,谨致谢忱。  相似文献   

13.
编辑的"无"     
不知是谁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蠢."此语非深得书中三昧者不能道哉.曾主持<读书>多年的沈昌文先生的<阁楼人语>,就是一本可以医蠢的书.笔者此文谈的仅是王蒙先生的序言.<阁楼人语>择优选录了沈先生主编<读书>期间撰写的"编后"一类文字,王蒙作序时借题发挥议论如何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编辑,题目很妙也富有概括性:<有无之间>.  相似文献   

14.
在读过《我是编辑》以后,很高兴最近又读了《父亲的希望》。叶至善先生的这两本自选集,从文章内容到选编思想来说,就是姊妹篇。前书主要选的是至善先生几十年来做书刊编辑工作的体会,《父亲的希望》一书则是反映了他二十多年来的工作、生活与思想。全书74篇清丽的文章,大都文字不长,没有严肃的说教和枯燥的议论,无论序跋或者正规场合的讲话,一些往事的回  相似文献   

15.
姜亮夫先生在留学巴黎期间,曾协助王重民先生采访敦煌遗书,一时传为美谈。海外访书的经历,是姜亮夫先生学术历程的重要环节,在其学术思想的成熟和学术资料的积累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回顾了姜亮夫先生海外访书的起源、经历和所访资料的流传、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2004年8月底,笔者在上海图书馆访书期 间,得读该馆所藏清江永《善馀堂文集》,1册,不 分卷,为吴县潘氏宝山楼核钞本。书中所收录的 文章分别为《太极图说》、《性理论》等文二十余 篇,为研究江永学说极为珍贵的材料。如书中 《答戴生东原书》与全书最末所附戴震《戴东原撰 寿序》等文,又是研究江、戴学术与关系的重要文 章。《寿序》一文,为乾隆十五年(1750)江氏七十 大寿时戴氏所撰,于江永学行有极高之评价,民 国间学者以为戴氏不尊江氏之说,观此文亦当不 攻而自破。该文亦为前些年出版的《戴震全集》 与《戴震全书》所未收,现钞出并以《江慎修先生 七十寿序》为题,公诸同好,并补戴集之阙焉。  相似文献   

17.
鲁迅谈称呼     
看《鲁迅书简》及《两地书》,抬头多称以“先生”、“君”、“兄”之类。鲁迅之于对方称呼,向不穷究,含糊敷衍过去即罢。这很符合中国民俗国情。一般年高者、学富者、崇敬者,可谓先生;道相似者,不客气之朋友,泛友;后辈,可称“君”、“兄”。倘若推敲穷凿,则反不好。有一次鲁迅给萧军信中涉及到其夫人处,顺便称之为“悄女士”,结果被提出“异  相似文献   

18.
读书随想     
书籍在人类进步和文明传承中功不可没。书籍之于个人则是知识的源泉、能力的基础、心灵的鸡汤、精神的食粮、指路的明灯,人生的向导。当然,并非所有的书籍都能担此重任,堪负殊荣。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时,有位日本朋友问他:我想问一问,你平常最喜欢的是什么?孙中山说,我最喜欢两样:第一是书,第二是女人。  相似文献   

19.
近日,新中国币制改革第一人陶德琨的孙子陶耀善先生携夫人及侄女应邀做客襄樊市档案馆。襄樊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长刘仲初会见了陶耀善先生一行,高度赞扬了他们捐款助学和建立陶王岗村历史文化教育中心的善举以及为传承历史文化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相似文献   

20.
偶检《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发现其史部传记类有若干种清刻本仅湖北省馆有藏。虽不排斥当时有的馆未予著录报片之可能性 ,但称其为“稀见”当不为诬。鉴此 ,特择录几种简介于次 ,以飨读者。(一 )鹿太常传一卷 明卢象升撰 鹿忠节公传一卷 明方象瑛撰 附鹿解元传一卷 明范士楫撰 清乾隆刻本 一册是书收鹿善继父子传记三篇 ,实以善继为主体 ,其书衣签条题“鹿忠节公传 子化麟传附”。传主善继 ,字伯顺 ,人称之曰乾岳先生 ,忠练御史久征之孙。少读王守仁书 ,不肯与俗浮沉。万历丙年举于乡 ,癸丑成进士 ,退而芒履布衣教授诸生 ,无谒选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