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档案社会宣传的文化视角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贞 《北京档案》2011,(8):25-26
本文主要探讨档案部门在开展社会宣传工作中,如何从文化的角度选择宣传视角,以使社会公众更能从文化思维的范畴加强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了解。建议以介绍档案中丰厚的历史底蕴、档案信息的原始性、重要性,挖掘档案中的休闲文化、介绍档案文化活动、展示视觉听觉文化和展现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信息的融合、中外档案信息文化的交流融合为切入视角,做好宣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技术与社会互动的视角探讨新媒介与亚文化的关系:⑴新媒介为各种新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并形成文化发展的"增量";⑵文化的繁荣又会促进社会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媒介技术与新媒介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微博的定义,分析微博在博物馆品牌建立、与观众沟通互动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意义,并针对目前国内各家博物馆对微博的使用情况具体阐述如何利用微博进一步推广博物馆文化以及今后博物馆在利用微博宣传博物馆文化上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4.
西班牙国家科技博物馆(阿尔科文达斯馆)在常设展览的设计中,致力于在经典科学实验的器材等“科学遗产”与现代科学中心互动展品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使参观者通过两者的相似性,领悟互动展品对人类科学探索历程的刻画与诠释。本文通过对西班牙国家科技博物馆历史沿革的追溯,及阿尔科文达斯馆展览架构和展品设置的分析,尝试探讨该科学博物馆在展览设计方面的独创性,融合科学工业博物馆与科学中心特点的设计思路,以及它对国内科学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情感包含知识情感、道德情感、审美情感等诸多发生在博物馆中的情感现象。儿童在博物馆中与家长、与其他儿童以及与工作人员之间的情感互动各具特点。从增进情感互动的角度出发,博物馆策展时要关注儿童在博物馆里的"喜怒哀惧"等情绪;选取易于让儿童产生情感共鸣的"物"为展品;用好创意增进情感互动;选择与儿童现实生活有联系的展品;策划跨学科、跨界的教育活动作为展览策划的一部分;增加馆校合作传承传统文化;借力"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社区"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需要吸取各领域的有益经验来不断充实和完善。建构主义是目前国际科学教育改革中颇具影响力的一种理论主张,在认识论、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基于此,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在总结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类型和具体实践的同时,探讨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如何创新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一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普场馆普及科学教育的理念、内涵、方式和渠道在逐渐发生改变。2014年底,由上海市科协组织牵头的第一届上海科普博览会从“科技产品的科普化演绎”这一创新理念框架入手,尝试推进了科普生活与科技产品的民生性融合,初步实现了科技产品与科普服务的互补互融和良性互动。基于上海科博会的启发性思考,本文从科普化演绎视角出发开展博物馆科普教育理念和应用创新研究,指出科普化演绎是借助前沿科技力量融入博物馆科学教育而提供的开放、共享、互惠和创新的科普服务模式。文章试图从博物馆科普教育的新趋势、科普化演绎的概念、科普化演绎的内容、科普化演绎的路径及实施科普化演绎的作用效果等几个方面阐释这一新的科普教育方式,期望能够对今后博物馆开展科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期中国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机构,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引起越来越多关注。在每天数以万计的参观者之中,在看似平常的参观行为背后,是否可以通过持续而有效的影响,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服务于社会最广泛群体的终身教育之场所?对于这个问题,国外诸多博物馆已践行了切实有效的策略,在中国的博物馆,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语境的差异使我们无法模仿西方经验,而应致力与探索本土化的博物馆教育理念。本文以终身教育之功效和社会发展对终身教育之诉求为起点,在现代社会学场域理论的视角下,将博物馆机构作为具有普遍性与公平性的教育场所,分析博物馆机构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相互影响,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与社会发展现状相契合的博物馆学习功效、目标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参与。为了限定研究对象,本研究关注的博物馆机构特指历史类博物馆,不包括科学馆、美术馆等其它类型之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推动力之一。博物馆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理念和水平也逐渐成为衡量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博物馆就需要积极回应当前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基于社会热点开展博物馆教育,能够吸引公众的目光,扩大博物馆影响力,能够科学引导公众理想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社会现象,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功能,能够满足公众的多元化需求,有助于个体成长成才与社会和谐稳定。本文从博物馆助力社会发展的角度,浅析关注社会热点的意义和作用,并结合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展的"共享蓝天,快乐成长"关爱特殊困境儿童群体系列活动为例,探索博物馆结合社会热点时怎样结合自身优势、行业特色和受众特点开展社教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以期让博物馆在服务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季瑾 《兰台世界》2016,(14):31-33
高校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集群中的一支新生力量。高校博物馆参与到周边的公共社会场域,承担对市民社会践行社会公共教育的使命,其公共文化属性通过此路径得以实现。在当下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博物馆应坚持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统一,坚持历史意识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坚持走现代化的开放自主办馆道路,从而促使自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深入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社会,博物馆为提升全民素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馆员在教育活动设计或者展览设计的过程中有必要了解观众的参观需求以及参观偏好。因此,为了体现“以观众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作者从“观众”的视角,对一次博物馆的参观体验进行观察和反思。本次探索发现,由于观众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面对同一件展品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这种差异性提醒博物馆馆员在与观众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需要了解观众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偏好。并且,这种参观视角的多样性也为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创意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欧美博物馆正在经历巨变,博物馆机构本身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学者开始对博物馆定位、责任、目标和方法重新展开思考,“从观众出发”成为两者共同讨论的焦点。本文尝试从观众的视角出发,以“观众互动体验模式”作为分析框架,以欧美四座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作为研究材料,对其教育活动转向重视观众的表现、理念和做法进行述评,并从中寻绎出基于个人脉络、社会脉络和环境脉络下规划教育活动的一些较有普遍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印度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变义务教育相对薄弱的现状,基于科技博物馆的非正规科学教育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结合印度的历史发展与社会背景,依托印度政府提出的两项教育政策和三项科技政策,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印度加尔各答的比尔拉工业技术博物馆和尼赫鲁科学中心的具体案例,阐述和浅析印度基于科技博物馆的四类中小学科学教育在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精神传播、专才培养、参与式互动、针对性教育活动等方面的特点,试图为探索发展中国家基于科技博物馆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博物馆关系视角,博物馆既是物质实体亦是精神表征,也是勾连文化资源与意识形态的中介和桥梁。作为交往空间,博物馆以制度化与物质化形式承担着文化传承、认同构建和公众教育的社会职责;作为媒介,其公共性和社会性要求博物馆承担文化基础设施的建构使命。以媒介化和数字化趋势为切入点,考察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以释解博物馆陈列展览与社会连接之间的理论关联,有助于加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建构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5.
自然科学博物馆是进行科学传播和开展科学教育的机构。通过回顾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分析可持续发展目标、地区发展不均衡、科技与社会交互对自然科学博物馆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目前国际社会和自然科学博物馆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行动,以及自然科学博物馆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本文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自然科学博物馆应对上述挑战提供了一揽子解决方案。据此,提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之间互惠共享的多项对策和建议: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能力建设,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开展更深层次的科技、教育和文化合作交流注入活力,最重要的是为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命运共同体而共同协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博物馆的活动空间和影响范围超越了馆舍的局限,更多地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特征。目前,国内对博物馆功能的探讨集中于如何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实践层面集中于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宣传功能等的研究,而对于博物馆传播效果和模式的分析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功能在社会层面的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模式和效果的研究,以受众、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播、跨文化的交流等作为思考博物馆功能之时的核心问题,探索博物馆作为进行文化交流和社会沟通的媒介;在理论层面将研究的重点转向探索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播模式,探求社会文化的因果关系,在社会实践层面探讨不同社会群体成员与博物馆作为一种媒介之间的解释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是很宽泛的命题,涉及到政策法规、管理体制、运营理念、藏品保管、学术研究、陈列展示、公众教育等方方面面。临时展览无疑是博物馆活力的鲜烈表征,与客流量、社会影响力密切相关。成功的临展与博物馆重视公众互动的策略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近期博物馆临展与公众互动特质的分析,阐释临展策划环节如主题构思、藏品遴选、宣传推广等如何与公众建立关联,以寻求临展与公众对话和共谋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科技藏品与互动展品的关系,是研究博物馆与科技馆教育功能关联性的基础。本文从科技藏品与互动展品的不同来源与特性入手,分析了科技藏品与由科技藏品转化而来的“互动展品”之间的关系,以及转化的原因和途径,并从教育学和认知的角度分析归纳了科技藏品与互动展品的本质差异。在此基础上,说明依托科技藏品的博物馆教育与依托互动展品的科学中心教育的不同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乌克兰拥有约5000家博物馆。作为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一种需求,博物馆能否对大众产生真正的吸引力?科罗廖夫太空博物馆作为乌克兰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太空博物馆,其作为教育和文化中心的发展战略恰能满足这一需求。科学教育能使博物馆,特别是科技博物馆与普通公众的联系更密切,并可以带给公众积极的影响。开展国际合作将有助于借鉴世界各地的经验,并能促进博物馆发展成为普及科学的中心。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社会对博物馆教育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博物馆在社会教育角色上,已不限于回顾历史、灌输知识,而是以积极的、互动的、启发式的教育理念服务大众,实现社会教育的扩大化、最优化。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博物馆和社会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结合中国铁道博物馆工作实践,探索博物馆和社会教育有效融合的新方法、新途径,实现博物馆和社会教育向更广阔的领域扩展融合,带动教育观念更新以及教育活动创新,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