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方勇  王姗姗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8):162-167
针对目前研究中技术创新与市场导向相对分离状况,将技术创新、市场导向纳入资源拼凑理论,构建技术与市场融合的企业4种创新发展模式,研究双元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特别是其组合关系对企业资源拼凑的影响作用.利用信息技术、电子信息领域等239家企业样本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应用性技术创新、先动型市场导向和反应型市场导向均有利于企业开展资源拼凑,探索性技术创新与企业资源拼凑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探索性技术创新-先动型市场导向、应用性技术创新-先动型市场导向与资源拼凑之间关系不显著,应用性技术创新-反应型市场导向与企业资源拼凑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探索性技术创新-反应型市场导向正向影响企业资源拼凑行为.基于研究发现,对促进企业积极进行资源拼凑提出注重资源配置、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以及加强技术与市场的联系、避免信息和资源不对称等问题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存在的产业集群可以分为市场导向型、政府扶持型以及计划型三种模式。重点对市场导向型产业集群模式下的技术扩散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不同层面提出有关技术扩散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3.
阐述市场导向型产业集群模式的定义及特征,认为集群模式的选择受到政策、资金、智力、市场、产业生命周期等因素影响.用市场导向型集群模式理论,分析安徽现代信息服务业集群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并构建安徽市场导向型现代信息服务业集群模式.  相似文献   

4.
颠覆性技术对未来产业发展的路径、方向和国际竞争格局具有关键影响。因此,前瞻布局颠覆性技术驱动的未来产业是我国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文章对美国“电子复兴计划”布局颠覆性技术、培育未来产业的技术识别机制、组织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和示范应用机制进行了全流程、全链条的深度分析,提炼颠覆性技术和未来产业科学内涵、关键要素,并从“颠覆性技术供给—技术产业转化—技术产业应用”环节构建了“颠覆性技术驱动的未来产业培育模式”研究框架;相关研究发现对我国培育颠覆性技术驱动的未来产业具有关键借鉴意义。文章提出我国应面向未来产业建立长期、动态的颠覆性技术甄别与支持机制;进一步加强市场导向、多元参与的管理模式与政策设计,建立多种技术路线并行的颠覆性技术动态比较与竞争退出机制;包容由于技术研发、技术路线等客观因素导致的失败,形成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揭榜挂帅”相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面向未来产业应用场景的颠覆性技术示范应用,推动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等试点示范与应用场景探索。  相似文献   

5.
数字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呼唤与之相匹配的理论和技术。为满足这一需求,本文提出一个交叉学科的新研究领域——“计算治理”。“计算治理”是针对数字社会中“信息—物理—社会”强耦合的关键特征,融合复杂性科学、控制论、社会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系统深入地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基础理论与逻辑基础,构建数字时代社会治理体系,设计稳健和灵活相兼顾的治理机制;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方法工具,研发数字时代社会问题感知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的社会治理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6.
周飞  沙振权  孙锐 《科研管理》2019,40(1):113-120
市场营销导向的概念被认为是战略营销的基石,然而有关市场导向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果却一直饱受争议。基于资源建构主义理论,本研究基于反应型市场导向和先动型市场导向的差异,从资源拼凑的视角研究市场导向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先动型市场导向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反应型市场导向对商业模式创新存在倒U型影响;(2)先动型市场导向和反应型市场导向对资源拼凑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3)资源拼凑分别在反应型市场导向和先动型市场导向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系统梳理产业创新模式的理论背景,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创新现状,利用随机前沿面板模型分析市场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创新背景下资源型城市3种创新模式的效能。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在市场导向型还是技术导向型创新模式下,自主创新以及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的交互项都极大地刺激创新的产出;相对而言,资源型城市重视的技术引进在效能提升方面发挥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8.
概念内涵及其特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现有文献对突破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研究存在概念内涵交叉重叠的现象,对各自特征的分析和演化过程研究也尚未达成共识。本文采用系统性综述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主要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明确了突破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概念内涵,探讨了突破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演化的底层逻辑,厘清了颠覆性创新的源起、发展及其与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复杂关系,为颠覆性创新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认为,突破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具有显著差异,从突破性创新到颠覆性创新是一个梯度演化的过程。突破性创新属于技术创新层面的概念,是基于组织战术层面的创新活动,而颠覆性创新是基于组织战略层面的创新活动,是以“颠覆性打破”为导向的复杂创新,注重技术和组织资源的深度融合,涵盖了创新的所有范畴。本文提出,在数字经济时代,进一步探讨突破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内在演化逻辑、构建颠覆性创新理论分析框架、寻求颠覆性创新开放与控制的战略平衡治理方式、发现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方法以及剖析中国情境下颠覆性创新的演化机制与实现路径等都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赵晓丽  赵越  姚进 《科研管理》2015,36(10):130-138
环境管制政策通常分为行政管制和市场导向型管制。行政管制政策具有强制执行性特征,企业没有自主选择权;市场导向型管制政策通过经济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自主选择节能减排行为。选取钢铁企业和电力企业,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环境管制对企业行为影响差异。研究发现:市场导向环境管制对企业战略影响远大于行政性管制;而行政性环境管制对企业技术进步影响远大于市场导向管制;由于企业战略直接影响到企业其他行为调整,因此,总体上看,市场导向管制对企业行为影响大于行政性管制;此外,企业行业垄断特征越明显,越不愿意进行战略和生产决策调整。  相似文献   

10.
王婧  雷家骕 《科研管理》2022,43(11):1-10
本文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的方法,从认知视角对中国情境下高校/研究机构衍生出来的“基于科学的企业”的创新发展主导逻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这类企业存在双主导逻辑并存的现象,分别为“需求归因”和“技术机会归因”逻辑,并且虽然在不同的阶段两种主导逻辑一以贯之,但企业对于两种主导逻辑的侧重即两种主导逻辑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及方式是不断动态演化的。本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双主导逻辑对“基于科学的企业”自有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影响、双主导逻辑的演化路径以及对“基于科学的企业”参与和利用基础科学研究的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情境下“基于科学的企业”相关研究具有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围绕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从牵引带动科技创新、统筹任务布局、明确战略科技力量分工3个方面回顾总结了主要国家推进“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的基本经验;从5类“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任务布局和各类战略科技力量任务分工两个视角分析了新时期我国“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推进思路;从选题机制、资源配置机制、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4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以水下捕捞机器人技术为研究对象,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市场导向下的科研人员创新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在制定技术路线时科研人员需整合其他领域的相关技术,在对市场需求进行解析时科研人员可能出现较大的误判,科研人员对自身的研究领域存在着路径依赖.根据研究结果,针对市场导向的科研项目提出研究和建立市场导向的科技项目管理机制、以中小企业为创新主体引入目标用户评价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政策变迁视角下构建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环境”演化分析框架,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为技术探索、示范推广、快速发展、质量发展四个阶段,基于1991—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联合申请数据,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专利合作网络。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变迁与创新生态系统演变是一个协同演化的过程,以国家电网为代表的电力公司逐渐成为网络中的核心节点,研究机构和高校成为次要核心节点;创新生态系统主体共生的广度提升而深度降低,中心性和生态位变动较小,在技术上的应变性一直较强。对此应当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遵循产业规律;鼓励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多方深度参与的技术创新网络;促进市场竞争,推动兼并重组;布局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助力国际技术竞争。  相似文献   

14.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各学科领域深度交叉融合,基础研究从科学家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式的研究模式,逐步展现出对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技术发展的带动作用,从而演化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这一新模式。文章提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的概念,分析“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的特征和类型,阐明了发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的3个原则:以科学目标为导向;以自由探索为科学活动的根本形式;以科学家为主导。  相似文献   

15.
程鹏  李洋 《科学学研究》2017,35(6):949-960
现有需求驱动创新理论尽管讨论了发达国家情境下消费者偏好、市场差异、市场缝隙、需求规模和增长以及需求多样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然而,对后发国家管理情境下本土需求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的关系缺乏深入探讨。本文从国内外市场需求差异性与本土需求空间成长性两个维度描述本土需求,并通过小容量洗衣机和大吸力吸油烟机两个白色家电行业的案例研究发现:本土需求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具有时效性。国内外市场需求差异性小、本土空间成长性弱且被主流市场拒绝的本土需求对技术创新具有短期效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差异性大、本土空间成长性强且被主流市场采纳的本土需求对技术创新具有长期效应。本文的研究打破了需求单一因素的格局,扩展了传统基于某一时点得到的本土需求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采用需求差异性与需求成长性的交互作用,构建起本土需求特征分析的四象限框架,对后发企业正确判断本土需求的价值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因此将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看作一个复杂巨系统问题,基于WSR系统方法论视角,从物理发展、事理发展和人理发展三大维度构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上海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并结合2035年远景目标,利用2010—202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对其纵、横向发展态势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上海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水平呈现整体递增、稳中向好趋势,但综合得分低于江苏和浙江两省,尤其在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科研条件及人才科技创新产出等方面与上述两省仍有一定差距。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上海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评价提出构建多元化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评价体系、建立“政产学研”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创立长江经济带省市人才协同评价机制等建议,并对上海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深化国际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合作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选取比亚迪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案例对象,从企业资源编排视角出发探究企业创新链从构建到跃升的过程机理。研究发现:适配市场需求、政策规划及服务创新所形成的市场发展导向在企业创新链构建及跃升过程中起指引性作用;企业各阶段通过资源编排积蓄的创新资源和通过关系联结所形成的社会资本为其创新链构建提供了关系和资源基础;差异化资源编排行动与关系联结的交互适配过程展示了企业资源和关系权力位置的迭代进阶过程,是创新链模式跃升的资源和关系基础;企业技术随着其资源和关系权力位置从边缘到中心地位的变化实现了跨越,且技术跨越是创新链从“线性反馈式”到“多方协作式”再到“开放融通式”跃升的内驱动力。本文利用资源编排理论拓展了企业创新链研究领域,依托资源交换的社会关系性和资源动态关联特征拓宽了企业创新链构建及跃升的解释边界,为如何构建创新链并实现创新链“适时”跃升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8.
汪明月  李颖明 《科研管理》2022,43(10):71-80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同环境污染尽早“脱钩”的有效措施,也是全面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动力。企业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并非完全独立,处于不断升级的过程。本文借助642家工业企业调研数据对政府价格规制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升级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试图回答清楚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态演进过程中,政府价格型规制的作用节点和效果。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升级路径是显著存在的,绿色工艺创新是中介变量,且间接路径所占的比重要大于直接路径。政府价格规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升级存在正向的调节作用,但是调节的作用节点仅存在于绿色工艺创新向绿色产品升级的过程中,且政府价格规制对绿色工艺创新与绿色产品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具有边界性。上述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如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具有指导意义,也为提升环境治理能力贡献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做大做强农作物种业、保障粮食安全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当前迫切需要完善农作物种业国家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相对于农业科技强国已形成以企业为主的农作物种业国家创新体系,我国农作物种业仍面临着国家创新体系大而不强、科技创新效能低下、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创新生态尚未形成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种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文章在分析全球农作物种业创新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剖析种业国家创新体系制约我国种业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问题和障碍。建议要充分考虑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的独特规律和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宏观统筹优化整合全国种业科技力量,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政结合、全产业链一体化的中国特色农作物种业国家创新体系;在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基础上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优势,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相似文献   

20.
以“城市大脑”作为城市运行与治理的基础设施和底层支撑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成功的“城市大脑”建设离不开政府与企业良性互促机制。文章基于对北京市海淀区“城市大脑”建设运营主体的调查,采用嵌入式案例法,分析了政企创新合伙人机制中政企的互补关系、结构逻辑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政企创新合伙人机制中,政府与企业构建了长期的良性互补关系;(2)政企创新合伙人机制是“政府统筹+制度保障+市场化运作”的有机组合体。政府行为转向公共服务功能和统筹规划,生成稀缺制度资源,通过顶级用户决定“城市大脑”建设方向和质量;微观企业则在创新激励兼容的市场化竞争环境下响应政府用户需求,并通过反馈机制影响政府需求方向和质量。政企创新合伙人机制形成了有限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与竞争性市场的有机结合,为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提供了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