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从小尊重和培养幼儿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已日益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广泛认同.怎样才能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呢?用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懂得儿童".  相似文献   

2.
幼儿自尊心的发展是具有一定过程的。婴儿期,孩子几乎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毫无主观意识,对父母唯命是从。到了三岁左右,幼儿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渐渐明白了自己的喜好、想法以及情绪。当父母所说的话与自己的意愿相违背时,他就会加以拒绝。在这一时期,幼儿自尊心处于自我觉醒状态,幼儿的情绪尚未稳定,时自己的认识尚未清晰,想法也不一定正确。所以,此时应予以恰当的辅导,以培养其理想的自尊心。培养幼儿的自尊心,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客观出发,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两三岁是幼儿自尊心的萌芽期,幼儿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个完整的人,慢慢地要脱离父母而发展自己的个性,想成为独立的个体。这容易使父母产生“失落感”。此时,父母要调整自己的观念,不要凭主观想象对待孩子,要把幼儿当作一个完整的客体来尊重,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这样,孩子就会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中,学到了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理想的自尊心的基本条件,父母应为孩子做好榜样,以身作则。  相似文献   

3.
尊重是维系师生感情的基础。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尊重幼儿的人格,绝不轻言或盲目训斥幼儿:“你真笨”、“你真没用”、“你真差劲”等一些挫伤幼儿自尊心的简单、粗暴甚至侮辱性的语言,不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努力培养每一个孩子独立完整的人格和尊严;  相似文献   

4.
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从小尊重和培养幼儿的自尊心非常重要。首先,幼儿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其次,幼儿弱小,像稚嫩的小苗,他们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心灵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对他们一生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第三,由于幼儿处于成长阶段,是被教育者,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机会要远比成人为多。所以,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尊重与爱护幼儿的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然而,有些家长或教师,由于缺乏对幼儿心理和生理特点的了解,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自觉或不自觉地伤害了幼儿娇嫩的自尊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粗暴地对待幼儿,使幼儿在愤恨之中失去自尊;2.讽刺、挖苦,使幼儿在自卑之中失去自尊;  相似文献   

5.
夏爱红 《河北教育》2004,(11):10-10
自尊心是个人对自己的一种态度,是要求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促使人们不断进取向上的内部动力。有人比喻:“如果失去自尊心,人就如同树苗失去生长点一样,会慢慢地枯萎以至死去”。因此,自尊心的培养对幼儿心理正常发展以及身心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自尊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一种态度,是要求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促使人们不断积极向上的动力。如果失去了自尊心,人就好像是树苗失去树叶一样,得不到营养,会逐渐地枯萎及至死去。因此,自尊心的培养对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以及身心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自尊心一旦形成,无论是强还是弱,往往难以轻易改变。自尊心太弱的人,容易否定自己、轻视自己、不尊重自己。因此,自尊心的培养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呢?  相似文献   

7.
有了兴趣,幼儿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然而,在教育实践中要很好地处理幼儿的兴趣问题绝非易事,孩子的兴趣各不相同,我们应该怎么办?一、满足好奇,尊重与保护幼儿的兴趣孩子的特点是好奇敏感、善于幻想,遇到什么事物,喜欢刨根问底。有的老师和家长,不喜欢孩子“多嘴”,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你不妨像大禹治水那样进行疏导,而不要像他父亲那样进行堵塞。老师和家长要注重孩子的发问,鼓励发问,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正确引导,千万不要挫伤了他们的热情和兴趣。对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要积极学习,同孩子一起去探索正确的答…  相似文献   

8.
19世纪美国哲学家、散文家、诗人拉尔夫&;#183;沃尔多&;#183;埃墨森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孩子。”的确,孩子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在目常生活中,父母学会尊重孩子,就能赢得孩子们的依赖和热爱。这种尊重既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前提和保证,更是孩子们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根基。  相似文献   

9.
让幼儿自己购物——幼儿生活能力培养的一次尝试●马新在每个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的今天,家长们普遍认识到幼儿智力开发的重要性。把自己和孩子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幼儿智力开发的家长们,却忽视了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难怪许多社会学家呼吁:“不要让我们的孩子都成为...  相似文献   

10.
幼儿怕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往往离不开成人的态度与行为、孩子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我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孩子怕输的原因分析1.家长对孩子的过分迁就,使幼儿缺乏输的体验与承受能力。幼儿生活中输的体验、经验的积累往往决定了幼儿对输的看法与承受能力,如今家长对孩子的过分迁就,往往导致幼儿无法承受输的结局。很多家长在与孩子的交往、游戏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孩子自尊心的维护而过于迁就孩子,他们往往过多地故意输给孩子,保持孩子愉悦的心境。然而,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幼儿缺乏正常的输的体验,久而久之,幼儿会对自己的…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孩子是个‘顺毛摸’、爱听好话”之类的议论,这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幼儿有自尊心。幼儿的思维特点是直观形象的,他们判断别人对自己是否尊重和爱护,也是凭直观的感受。那些表扬、鼓励、  相似文献   

12.
任爱茹 《山东教育》2003,(15):63-63
不少家长认为四五岁的幼儿做事是不可能有计划性和自觉性的,因而出现包揽过多的现象。其实只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幼儿也可以像小学生一样学会自觉地按计划游戏和学习。而孩子一旦养成了有计划和自觉做事的习惯,不仅可以使父母管教孩子省心,而且还能使孩子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为今后过好学校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研究结果表明,幼儿阶段是形成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时期。家长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自信心、坚强意志与良好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使孩子终生受益。首先,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重的教育观。应该认识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犹如鸟之双翼,只有二者并健,才可能使孩子飞得更高更远,否则,是飞不起来的。其次,要重视游戏的作用,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游戏是孩子的“天使”,它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比如:(1)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由于意识不到自己的实际能…  相似文献   

14.
乐章一、尊重家长。注重情感交流,营造良好氛围家园合作的核心是幼儿,同时也是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的对象,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是家园合作追求的最终目标。作为教育要尊重幼儿,让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生活中体验快乐,健康成长。作为教师要注重和家长在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营造平等、和谐的合作环境,这是开展家园合作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5.
教育幼儿,首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热情赏识和鼓励孩子,坚信孩子一定能行,以不断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开朗的心理素质。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不足之处,也会有错误发生,有的幼儿甚至已有任性等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6.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担任着班主任工作,工作中有成绩也有教训,但我深深感到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千条万条,首先一条要热爱孩子。爱孩子首先得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每个人共有的心理特点,是一个人心灵深处最敏感的角落,幼儿也不例外。爱护孩子的自尊心能培养幼儿进取心和愉快的情感,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就会使孩子自卑,同老师疏远。如小班幼儿进园后,老师就要逐步培养和训练他们最简单的自我服务能力。一天午睡起床,我边帮助幼儿穿毛线衣边鼓励幼儿自己学着穿,绝大部分幼儿都不会,只好呆等着,傅歌小朋友学着穿,把衣服穿反了,同伴们笑她,她脸红了。我想这会挫伤她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就说:“傅歌小朋友真能干,今天自己学着穿毛衣了。”其他小朋友转而向她投去敬  相似文献   

17.
黄文硕 《成才之路》2014,(21):26-26
自信心是一个人充分相信自己、认为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件事情的一种自信的心理状态,它是一个健康幼儿必不可少的性格特征,也是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就目前我国大部分幼儿来说,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融多人宠爱于一身,凡事有人包办,或者有的家长对幼儿呵斥太多,导致了许多幼儿的自信心的缺失;这样就会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那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在幼儿园活动中,多渠道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尝试 幼儿从出生到不足一岁的时候,往往好多事是不会自己做的。稍大一点儿,家长要耐心教育和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吃饭、穿衣、入厕、洗脸、刷牙、整理玩具等事情,一开始往往自己做不好,家长和教师要经常进行鼓励,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尝试失败的同时,找到成功的经验,品位成功的欢乐,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在做事中不断增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幼儿园的孩子,他们是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进园的。在家里,他们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凡事都有家人代办,对他人的依赖性很强,久而久之,导致他们遇事往往六神无主,不知道该怎么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就是家长没有给孩子创造动手尝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因为认知、经验和自身能力的限制,难免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过失。在一定意义上讲,幼儿发生过失行为的时刻可称为关键时刻,家长处理得当与否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对于幼儿的过失行为,家长该如何正确理解和引导呢?一、要区分过错和过失行为过错和过失两者有实质的区别:前者是指人为地、故意做出错误的或者有害他人的事情,而后者则是指不留意间、不当心时无意识地产生的错误行为。作为家长应当正确区分其不同性质以及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分寸地实施教育。如果不能正确区分孩子的过错与过失,责罚失当,将会严重挫伤幼儿的自尊心,扼…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幼儿在“感恩”情感方面的情况,笔者曾对自己所教的大、中、小三个年龄班的家长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比如说,爷爷、奶奶或父母生病了,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却不懂得要主动地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8%。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施恩。究其原因,就家长而言,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不少家长只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现在的小孩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全家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想得到孩子的回报,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认为从家长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自然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感激他人;就幼儿教师来说,在幼儿园课程里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内容很少,再加上幼儿教师本身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意识,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较少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羞涩胆小,缺乏自信,对别人给予的关爱也总是将信将疑,怎样帮助这样的孩子摆脱羞涩,树立自信呢?一、及时发现,正确对待大部分羞涩的幼儿是内向型性格,表现为不善言谈,不敢带头提问,说话细声细语,不敢和陌生人对视,常常躲着别人或自己单独活动。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表现,就应该引起重视。对待此类幼儿不能过度苛刻、严厉,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有的家长见到自己的孩子与同伴交往时不主动交谈,对别人的语言不积极回应,就着急地训斥:“快大声说话,真没出息!”这位家长给自己的孩子贴上了“没出息”的标签,无疑是伤害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