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提升区域性就业能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随着"面向地方、面向基层"就业重心的转移,地方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大学生的区域性就业能力是当务之急。这样,"订单式"人才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它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关键,是地方社会繁荣稳定的基础。为此,地方高校必须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企业开具订单;二是高校照单培养;三是中介协调培训;四是基地提升能力。只有这样,地方高校才能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区域性就业能力,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2.
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实现大学生毕业后充分就业、顺利就业、满意就业、整体就业的理想目标,是地方高校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与影响力的战略选择。因此,地方高校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过程中,应将重心放在大学生的"软实力"与"硬实力"培养上,以德育为先、软硬并重,以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为着力点,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软实力与硬实力。  相似文献   

3.
"试就业"作为一项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帮扶制度,它通过提升大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促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深入考察,畅通了大学生就业之路。在目前"试就业"实践中,高校的应有职责与作用被忽视,用人单位参与的激励机制有待强化,学生权益保障难,参与热情不高。深入发挥"试就业"的就业促进效用,必须重视并充分发挥高校的相关职责与作用,强化针对用人单位的参与激励机制,切实保障"试就业"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题,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高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与社会需求不足的供需矛盾,也有高校、大学生自身和用人单位等方面的原因。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的。一、当前就业形势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体制不断变革,在本世纪初,为了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需要,高校大学生就业政策由"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向"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转变,在就业政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如何做好社会各类人群的就业工作,特别是如何实现大学生的更高质量就业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规则意识是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高校大学生规则意识淡薄在就业过程中的主要表现、高校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在新形势下规则意识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强对高校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促进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进行转变。高校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无疑是当前的热点与重点。对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人才市场配置特点进行介绍,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详细论述了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汪霞教授等撰写的《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一书从"课程结构"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就业与课程结构的关系,论证了大学课程结构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影响,开拓新的就业空间与调整课程结构的关系,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变化及其对高校人才培养、课程结构调整的要求。基于研究,提出毕业生就业与高校课程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8.
周闻名  杨琴  基艳 《文教资料》2012,(22):147-148
高校就业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就业辅导员的身份对高校"难就业"大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到他们就业困难的原因有职业生涯规划"空白"、就业政策"模糊"、就业期望过高、就业竞争力差等,从而提出了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难就业"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提高"难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尝试。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很大的改善,这也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要求,需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当改变思路和理念,与"互联网+"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本文就"互联网+"时代的特质入手,分析"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继而分析"互联网+"时代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王建武 《教育探索》2011,(1):150-151
大学生"城市就业"并非"城市依赖".大学生城市就业与基层就业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大学生"城市就业"源于城市发展优位,源于高校专业设置的城市指向,源于传统的成才和择业观等.实现大学生基层就业,一是要缩短城乡差距;二是政府要建立长效机制,鼓励学生基层就业;三是高校要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四是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11.
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是湖州农民学院全面打造“学历教育、技能教育、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育”、“三位一体”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湖州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之举。它对于探索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升农民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打造湖州农民学院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对于示范和带动农民创新、创业,推动湖州农业产业快速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重点阐述了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绩效考核的含义和作用,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绩效考核的原则和内容,并提出了农色大学生创业基地绩效考核的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处于高逆境环境中,面临来自学习、感情及人际关系、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是否拥有高AQ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更关系着他们的未来能否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因此高校在逆商教育方面有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要加强逆商教育理论引导,将体育教学与逆商教育相结合,在就业指导中引入逆商教育,高校教师在大学生逆商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利益至上"原则强烈冲击了校园文化,大学生诚信遭遇挑战。考试舞弊,同学交往难以"以诚相待",恶意拖欠学费,就业弄虚作假等大学生非诚信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不仅要明确"内诚于心,外信于人"的诚信含义,更要认识诚信道德资本价值所在。学校应加强诚信宣传,营造诚信校园氛围,帮助大学生培养诚信意识。  相似文献   

14.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教育事业的进步,也关系学生个人的前途问题。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提出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专科学校就业指导体系主要是按照“就业中心+系毕业班辅导员”模式建设的。在这种模式里,学校就业中心与各系毕业班辅导员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各有侧重。学校就业中心负责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与咨询等服务,而各系毕业班辅导员则主要为毕业生提供辅导和咨询。但从目前用人单位和学生需要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来看,这种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近期频繁发生的因就业问题引发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向人们发出了严重的警讯。就业形势拷问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缺失,呼唤高校就业危机教育体系的建构。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生涯规划课程普遍忽视"就业危机教育"。将以促进大学生对"就业危机"的理性认知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纳入到现行的教育实践体系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和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大学生就业危机干预,构建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应该是加强、改进和创新大学生就业教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方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服务工作要提高工作水平、提升工作质量、开创新的局面,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质量,夯实工作基础,增强工作后劲。  相似文献   

18.
利用动物学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其中固然有多方面的客观原因,但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已成为影响其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探讨了依托动物学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依赖心理较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有天然自卑感等一系列特点,将生涯规划课程、心理教育课程、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政治经济形势课、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结合起来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仅可以增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有效地缓解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困境。  相似文献   

20.
吴忠 《高教论坛》2013,(11):123-125
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问题,而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手段。面对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各高校均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课程的设置方式与教学内容还不够完善。笔者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大胆地改革与创新就业指导课程形式与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更加系统的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结合个体就业指导,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教学评价新方式,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