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相对规范的诗形是诗的重要的文体标志,诗形建设是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新诗的形体建设道路曲折,百年间始终存在着诗形的自律与自由的极端对抗。在现代人的图像思维高度发达的图像时代和新诗的传播手段丰富多彩的网络时代,更应该加强以新诗的形体建设为重心的诗体建设,适度规范诗形。目前新诗界的“诗体重建”运动更要高度重视新诗的“诗形建设”。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朱自清认为:“《谈新诗》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了。”在被称作金科玉律的《谈新诗》一文里,胡适提出了“新诗的方法”,即“诗需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说法”。在胡适看来,好诗就应该“能使我们脑子里发生一种———或许多种———明显逼人的影像。”和胡适明确提出“具体的做法”不同,闻一多并没有提出这一口号。但是从其著名的新诗“三美”之一的“绘画美”原则中,我们却能看到闻一多对新诗“具体做法”的不同思考。有论者认为,“闻一多新诗的‘绘画美’表现在诗人通过具体景物的…  相似文献   

3.
俄语诗歌对新诗革命和百年间新诗的体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不仅影响到新诗的职能,也影响了新诗的形态,特别是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俄语诗歌使新诗更重视诗的济世功能,使新诗与古诗相比更具有现实性、严肃性,更政治化。俄语诗歌对诗的音乐性和排列美的重视,也使新诗将诗的音乐美与排列美作为诗体建设的主要内容。前苏联的诗歌观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诗,助长了新格律诗的流行。中国新诗人对俄语诗歌的形态有些“误读”,加剧了新诗诗体的自由化与格律化的对抗。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新诗的读者接受状况进行了研究和思考,认为新诗的读者接受状况既不是“大众化”的,也不是“个人化”(“私人化”)的,因而,它只能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小众化”的。通过从诗歌内外作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新诗必定能拥有更多的读者,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诗(新诗)作为最高的生命艺术,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相似文献   

5.
新诗百年,只在文革期间陷入危机,此外,仅遇到问题、难题,且均能化解。世纪之交,新诗亦未面lI占危机。提出“新诗二次革命”不合时宜。诗论、诗评无法左右新诗发展方向。新诗正处于转型中,之后,将更见生机。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诗研究中国新诗:问题与方法(笔谈)李怡等1.5幽灵时代,诗歌何为肖严1.5重评新诗的“诗”与“文”肖宁遥1.7中国新诗阐释空间的拓展与深入苏雪莲1.9中国新诗阅读中的两大误区邬萌1.10返回诗的“本体研究”陈菊1.11当代大学生拒绝新诗原因一瞥李莹1.13关于中国现代诗歌的情绪方式李蕾1.14谈谈新诗的破与立张耀谋1.16早期翻译诗的研究及可能的方向付海鸿1.17应注意艾青早期诗歌的研究李静1.18中国现代诗歌与当代中国读者的需要李怡,李应志2.5戏剧冲突与诗歌力量———略论叶延滨诗作中的戏剧性因素颜同林2.13穆旦:“自我”聚织起新诗的能…  相似文献   

7.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出现最早的新文学样式是新诗,从1918年《新青年》四卷一号发表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的新诗起,到现在已是七十余年了,七十年来新诗的境况如何呢?与小说、戏剧比较,则可说新诗出现得最早而成绩则最小。“五四”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大都爱新诗,因为当时的新诗适合新思潮的需要。在大胆抨击封建旧意识的同时恢复了纯洁的情泉,诗人们拨动了时代的心弦,因此能震撼读者:胡适的《鸽子》能得到读者,是因为它表达了当时青年追求自由的愿望,郭沫若一首《天狗》,咆哮出“五四”时代毁旧求新的  相似文献   

8.
百年新诗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由于历史原因和特殊的时代背景,如20世纪有太多的战争和运动,百年新诗一直处在诗体自由化与律化多对抗少和解的特殊生态中,经历了一条十分曲折的诗体构建之路,诗体建设总是呈现“定型难”特点,没有建设起大家公认的诗体。现代时期是最重要的诗体建设期。但是整个世纪,都只有少数诗人艰难地致力于诗体建设,现在有必要加强新诗的诗体建设。  相似文献   

9.
新诗产生90年来,其追求可能性的实践从未停止过:思想改造、革命宣传、延续传统、政治对抗、日常经验、性别经验、底层经验等等,新诗在各个不同的维度追求无限的可能性。其问,新诗被赋予的功能和文化想象也几经其变,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诗更是遭遇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关于近30年来诗人身份的转变,周瓒描述为“从一体化的体制内的文化祭司,到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与‘体制’、‘庞然大物’既反抗又共谋又共生的文化精英,到90年代以来身份难以指认的松散的一群人”。  相似文献   

10.
伍明春 《培训与研究》2006,23(9):1-3,17
在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鼓吹下,早期新诗的写作一度蔚为大观。当写作者群体达到一定规模,就产生了对于范本、榜样的需求。“师者”角色的出现,正是对这一需求的响应。“师者”的角色,先后由最早的那批“新诗人”(以胡适为代表)和“新诗”作品(以“新诗集”为代表)扮演。“新诗”作为一种写作的传授与学习,是早期新诗寻求合法性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了“新诗主体论”,目前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说什么“‘新诗主体论,可以休矣!”邱雪松认为,对毛泽东所说的“新诗”要有清晰的理解,要明白诗歌发展至今的困境由来以及可取的应对态度。罗文军认为,新诗主体论表达了对新诗未来发展的思考和预期,今天吕进先生的“三大重建”与此形成了良好的契合,正是时代所需。肖显惠认为,从吕进先生“三大重建”中的传播方式重建角度来思考新诗的主体地位,可以对“新诗主体论”获得更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胡适是中国新诗运动最早的理论倡导者,他对新诗文体的贡献在于一“破”一“立”。“破”在于打破旧的诗歌形式,倡导“诗体大解放”;“立”在于积极提倡自由诗。胡适建构了自己的新诗文体理论,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贡献,但也存在不足与局限。  相似文献   

13.
视新诗为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在中国诗歌这个特定的话语空间中来讨论《新诗的“变”与“常”》,在肯定“‘变’是新诗的根本”的前提下,来讨论新诗的“变”与“常”之间的互动关系,涉及的虽同样是新诗与古典诗歌精神、艺术传统等似乎已经被多次重复过的问题。然而,同样的事,并不等于同样的问题。事,  相似文献   

14.
沈尹默的新诗创作不仅体现了“五四”文学转型期的话语体系,同时为新诗秩序的建立做出了贡献。然而为了确立“新诗老祖宗”胡适的地位,却被从历史的躯体上剔除,消解。重新研究沈尹默的新诗,重述新诗最初形象,重估新诗的审美价值,建构新诗发展历史,确立新诗身份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期由于学报更换刊号,出版印刷推迟了。 但本期还是按原订计划,专请60年代学人“上马”。 专门从事新诗诗体研究的王珂,胃口特别大,他全面提出新诗“标准”的现实构建策略,认为建立新诗标准既要尊重新诗的特性,以“多元”为主导,也要适当采用“本质主义”,特别是要在“怎么写”上定“铁律”。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报刊媒介的角度考察新诗的传播,立足于诗内,从新诗本体与新诗理论建设两方面,具体分析了在“五四”新诗传播活动中报刊对新诗传播的影响。这为我们全面理解“五四时期”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新诗”的命名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它既接受了晚清维新派诗人“诗界革命”的启示,也从西方文学资源中汲取话语活力。“新诗”的命名暗含如下逻辑预设:“新诗”是“进步”的、充满希望的;而“旧诗”是腐朽的,死气沉沉的。在“新诗”的命名过程中,“旧诗”也相应地得到命名。这种命名行为获取一定话语空间之后,是更为展开的关于“新诗”观念的演绎。对“新”的价值的刻意强调,是这种演绎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诗发轫于翻译诗歌已是学界的共识,且不说作为白话新诗第一人的胡适依靠译诗《关不住了》来宣告新诗成立的“新纪元”,单是梁实秋“新诗,实际上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一说,便足以道出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不同寻常的因缘。  相似文献   

19.
冯文炳的《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在新诗性质论上,重视新诗的内容,主张“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在新诗创作论上,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天籁”式、灵感式创作方式极为推崇。《谈新诗》写作走的是中国传统点评式、感悟式的路子,重“趣味”,讲“妙悟”,深得中国古代境界论诗学之精髓,处处流溢着道禅诗性智慧,但也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误。  相似文献   

20.
英美新批评理论对袁可嘉的诗学理论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袁可嘉不仅借鉴英美新批评的诗学观念,提出了一整套“新诗现代化”理论,而且还在批评实践层面对英美新批评理论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使自己的新诗创作既不脱离时代又达到了个人经验与社会经验、个人情感与普遍情绪之间的和谐统一。其独特的诗论对中国新诗之现代性建构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新诗的本体论问题”、“新诗的现代化”及“新诗戏剧化理论”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