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道、授业、解惑,为师者之天职,其功效则仰赖于为人师者之品格与学识。身正学高,以身载道,为人师者方能据以传道,此亦为"为师之道"。以师者角色而论,师者当为"四者"之集合,即士者之情怀、仁者之爱心、智者之智慧和学者之涵养。至于师者之养成,则不仅要坐而论道,而且应起而行道;从游于名师,先问道于师,再依道而行,认同之,践行之,固守之,内化之,弘扬之,最后方可致"本立道生"之境界。道有所成,则自成气象,终成名师,教人成才。  相似文献   

2.
1学校总希望自己的学校出名师,而且以名师为荣;教育行政部门也出重金,给政策培育名师。通过名师带动区域教育发展,促进、激励教师成长,用意自然是好的,我们理应积极响应,勤学习,善研究,争做名师。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名师的桂冠只属于少数人。在任何一个行业,精英总是少数,大多数不过是普通的从业者。教育也不例外!但教育又有所不同。"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普通教师同名师、优秀教师一样肩负着国  相似文献   

3.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焉,此帷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选自《问说》) [注释] 1.安:妥当。 2、几无:差不多没有。 3.心术:此指品德。 [练习] 一、给加横线的句子加标点。二、“狎”字在字典中有四个义项.你认为文中  相似文献   

4.
禄隐     
圣贤之青行,有所同,而有所不必同,不可以一端求也。同者道也,不同者迹也,知所同而不知所不同,非君子也。夫君子岂同欲为此不同哉?盖时不同,则寿行不得无不同,唯其不同,是所以同也。如时不同而固欲为之同,则是所同者迹也,所不同者道也。迹同于圣人而道不同,则其为小人也孰御哉?世之士不知道之不可一迹也久矣。圣贤之宗于道,犹水之宗于海也。水之流,一曲焉,一直焉,未尝同也;至其宗于海,则同矣。  相似文献   

5.
欹器满覆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荀子·宥坐》)  相似文献   

6.
有个女孩,母亲对她百般呵护,14岁了什么也不会干,有一天,母亲和她谈心,问她:“你什么也不会干,将来妈妈老了,怎么办呢?”女儿却说了让人很不可思议的话……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是啊,我们的孩子们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7.
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人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迪:师者之力,拥有师者之心、师者之脑、师者之手,才能具有师者的力量;名师之路,坚持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相互激荡,自然会成长为名师;大家之境,追求审美化的人生,实现主客高度相融,就进入到审美境界,卓然而成大家。  相似文献   

8.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兽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予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在位时,君臣契合,上下一心,讽谏纳谏,蔚然成风,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政治风气。这种清明政治风气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树立求谏之心。唐太宗认为谏诤有四大好处。一日可明知得失。唐太宗深知自己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善。他曾对大臣肖说:“联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日:‘皆非良材也。’联问其故,工曰:‘术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筋不直,非良弓也。’朕始语焉。联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然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①…  相似文献   

10.
<正>今日之社会,时有救危济困者反为所讹之传闻。每逢此时,舆论哗然,众说纷然。有此前车之鉴,助人为乐者面对跌倒路旁的老大妈、老大爷,也未免先生狐疑,投以审视的目光……此类事件古已有之,于今为甚。师者遂引《论语·雍也》"井有仁焉"章而论之。学者甲诵曰: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师者问:诸君能否设想一下孔门问答  相似文献   

11.
士为四民之首,而太学者,教化所先,四方于是观型焉。比者,聚生徒而教育之,董以师儒,举古人之成法规条,亦既详备矣。独是科名声利之习,深入人心,积重难返。士子所为汲汲皇皇者,惟是之求,而未尝有志于圣贤之道。不知国家以经义取士,使多士由圣贤之言,体圣贤之心,正欲使之为圣贤之徒,而岂沾沾焉文艺之末哉!朱子同安县谕学者云:“学以为己。今之世,父所以诏其子,兄所以勉其弟,师所以教其弟子,弟子之所以学,舍科举之业,则无他也。使古人之学,止于如此,则凡可以得志于科举斯已尔;所以孜孜焉爱日不倦,以至于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12.
正很多人喜欢欣赏名师解决突发事件的聪明才智、高超技巧,也迫不及待地想成为这样的高手,于是临摹之,实践之,想尽快急智起来。但"画虎不成反类犬"者有之,掉入小聪明泥淖者有之,成为刻薄之师者有之。这都是心太急,徒学其形,未得其神,甚至走火入魔。  相似文献   

13.
这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讲的一个故事。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荀子·宥坐》)弓满则折,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先哲们从中悟出深邃的人生哲理。孔子没有在课堂上反复灌输、时常忠告:谦受益,满招损。带领学生走出学堂时偶然发现欹器,孔子领会了它揭示的深意,也发现了教育学生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下面语段,直译划线句子。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人之  相似文献   

15.
论师格:教师职业形象的双重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有国格,师有师格。格者,在这里有格调和人格两层含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古老久远,师道尊严,若为人师,必得道(学识)高一筹,德亦高一筹。笔者认为,教师的形象应该是美而有格的,这也是古往今来为人师者不懈的追求。教师不仅仅是一袭长衫、佝背叹气的教书先生和白衣黑裙、温婉可人的小女子形象。现代教师应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有刚柔相济、荣辱不惊的大将风度,这种超人的能力与气质必得以美好的师格为文化的底蕴与储备,才能教育出高品位和高品格的学生,达到为人师者“桃李不言,下自…  相似文献   

16.
《勉学》     
课文摘要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相似文献   

17.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  相似文献   

18.
王充 《华章》2011,(7):25-25
【选文】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乎学。”五帝、三王,皆有所师。曰:“是欲为人法也。”曰:精思亦可为人法,何必以学者?事难空知,贤圣之才能立也。所谓神者,不学而知。所谓圣者,须学以圣。  相似文献   

19.
韩翁说试     
予夜梦韩翁,得其金石之言。翁曰:学者必试。试者,师以求贤,而振于世,弟子以求进,而基于业者也。试之有二,一曰广试,二曰狭试,而狭试居于广试之中。广试者,社会之检验也;狭试者,考场之明鉴也。究洞狭试之奥,若不当,则师难以得其贤,弟子亦难以图其进,且哀怨者众;若当,则师得奇才,弟子展胸怀,且心悦诚服焉。是故试之法,才之路,吾喜独得之。  相似文献   

20.
名师之义在于实现自我、惠益他人、促进社会,此全人之义足见名师之重,必深据名师之理。名师之理根本在于名师之真,即名师之名与名师之实真正相符的生态真师之理。生态真师是人性之通质与人性之特质高度统一的全质形态。真师之道即生态名师之道,是社会生活通师和教育生产专师有机统一的生存真师之道。真师之道奠基筑成名师之路,即知命副真,走生命生存之路,成为真正的生态真师;知基副通,走生活通业化之路,成为真正的生活通师;知根副专,走生产专业化之路,成为真正的教育生产专师。三者有机地整合于现实教育生态人教师身上,知真副全,走生态全质全业化之路,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态全师,即名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