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新闻周刊》2006,(16):72-73
作为国粹的京剧,是一种符号化了的文化,但是,京剧和《红搂》总是“人不托戏,戏不托人”,当年鲁迅就曾“刻薄”过梅兰芳在《黛玉葬花》中的扮相,“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为她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个麻姑。”(梅兰芳演过《麻姑献寿》)虽说鲁迅虽与梅兰芳有过节儿,但是,到以男旦著称的京剧里去寻“千红同杯”“万艳一窟”的大观园,的确难。  相似文献   

2.
1930年8月,一位著名的学者从美国哈佛大学讲学归来,见到胡适时说,美国只知道三个中国人,即蒋介石、宋子文和胡适。胡适笑道:“还有一个,梅兰芳。”梅兰芳之所以能让美国知道,是因为从这年2月初到6月末他在美国巡回演出,使美国人第一次“见识”了有中国“国剧”之称的京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相似文献   

3.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汇聚了黎明、章子怡、孙红雷、陈红、安藤政信等巨星,剧情被分成“死别”、“生离”、“聚散”三部分。第一部分以梅兰芳初露锋芒和老艺人十三燕梨园争霸的故事为主;第二部分主要是梅兰芳邂逅红颜知己孟小东,但因为种种原凶不得不分开的情节;第三部分则是本片讲故事的线索人物、梅兰芳的好友邱如白在抗战时期以及梅兰芳逝世前与他的恩怨纠葛。  相似文献   

4.
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在1930年曾经赴美演出,在与中国文化迥异的美国地盘上演出成功,而且激起了那个时代美国的一股“梅兰芳热”。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思考并试图解答梅兰芳的美国演出何以成功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电影《梅兰芳》,真实刻画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光鲜亮丽;生活中却木讷寡言,不谙世事,甚至不懂幽默。在其智慧的经济人邱如白看来,正是由于平日里的这种孤单,才使得梅兰芳事业高度专一、成就卓然不群。因此,当梅兰芳因和女艺人孟小冬产生婚外情而开始浮躁时.邱如白力主孟小冬远离梅兰芳,并严厉地说:“谁毁了他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  相似文献   

6.
千古传颂“单刀会”,依然怀恋“借东风”周华斌三种曹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的开幕式上表演《横槊赋诗》片断。曹操“哇……哈哈哈……”声大笑,双手一张,浑身抖动,赢得满场掌声,骄横不可一世的曹操统领八十万人马临江设宴,兵压...  相似文献   

7.
沈小梅     
彭毅 《档案与建设》2003,(12):30-31
沈小梅,京剧表演艺术家。原名沈晓梅,湖南省长沙市人,1937手12月20日生。1953年在上海正式拜梅兰芳为师,从此专攻“梅派”艺术。1956年经梅兰芳介绍,到江苏省京剧团当演员。1958年赴北京演出《倩女离魂》,饰倩女,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9年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同年,赴瑞典、丹  相似文献   

8.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真真儿的大实话。毛主席他老人家,就是顶“会看”的。拿两件事说说吧。一是,1951年春节期间,梅兰芳在怀仁堂演出《金山寺·断桥》。毛主席看后,对梅兰芳笑道:“你的白娘子扮相与众不同,想得很妙,浑身穿白,头顶一个红绒球。”梅兰芳听了,惊喜万分。他一回家就告诉眷属:“毛主席看戏真仔细!这么多年,从未有人谈过白娘子的扮相。的确,我是费了很长时间研究,才改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陈凯歌新片《梅兰芳》的上映,位居“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里。对许多人来说,梅兰芳是中国京剧界当之无愧的大师。同时,除了舞台表演之外,他的爱好十分广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绘画以及收藏方面的造诣,让他的价值不仅局限于京剧领域。  相似文献   

10.
近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在卢湾区档案局参加活动时,看到了其父梅兰芳一家多年前居住在卢湾区时的户籍档案,喜出望外,如获至宝,拿着户籍档案,放在胸前,叫着“给我拍张照,留个纪念”。梅兰芳一家曾在卢湾区思南路87号居住多年,抗战时梅兰芳“蓄须铭志”就发生在这里。1944年梅家登记的户籍,记录了包括梅兰芳、梅葆玖,还有梅葆玖的外祖母和保姆在内的15个人的情况。这份户籍档案至今完好地保存于卢湾区档案馆。梅葆玖先生看到该档案后,欣喜万分,指着档案记载内容一一辨识,并要求复印珍藏。“给我拍张照,留个纪念” 梅葆玖喜见梅家户籍…  相似文献   

11.
《声屏世界》2006,(10):61-61
笔偶遇一位将军,谈起目前一些新闻评论缺乏新的角度和独到的见地,将军语出惊人,要出新,就要“击奇制胜”“反常用兵”“超常思维”。笔听后,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12.
有关“鲁迅对梅兰芳发难”的话题,人们已经讨论得不少了,但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将焦点放在对“鲁迅骂得对不对”作出价值评判上,而对鲁迅批梅文章背后蕴藏的深层文化动机和相应的历史语境缺乏考察.笔者在细读鲁迅批梅的所有文章后,结合自己相对熟悉的梅兰芳的对外戏剧活动,发现鲁迅的这些批梅文章竟是和梅兰芳艺术生涯中几次重大的外事活动相随发生的.  相似文献   

13.
“虚笔”是书法术语,它是众多笔法形式的一种,与“实笔”相对。“虚”不是指虚构,而是一种侧面的、间接的、抽象的描叙手法,又可称作暗写。[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有人称《梅兰芳》是陈凯歌“谦卑的自我救赎”,但令人意外的是.到了《赵氏孤儿》,陈凯歌的谦卑似乎更胜一筹。而少年凯歌所代表的电影纯真年代也由此落下了帷幕  相似文献   

15.
电影《梅兰芳》开头,邱如白对着梅兰芳说,“你的时代到了。” 背景后面,那是一个世事纷乱的年代,黄马褂被嵌入了镜框,大总统走马灯地换。前朝遗老们冲北一报拳,算是向既往的传统和生活方式诀别。  相似文献   

16.
“慧笔”中文手写识别电脑输入系统进入国内市场2月21日,摩托罗拉公司文字与语音识别研发部(Lexicus)在北京宣布,向中国市场推出“慧笔”中文手写识别电脑输入系统,北京清华文通信息技术公司将作为摩托罗拉“慧笔”产品的中国总代理。自计算机问世以来,怎...  相似文献   

17.
梅葆玖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一家曾在上海卢湾区思南路87号居住多年,抗战时梅兰芳“蓄须铭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1944年梅家登记的户籍,记录了包括梅兰芳、梅葆玖,还有梅葆玖的外祖母和保姆在内的15个人的情况。这份户籍档案至今完好地保存于卢湾区档案馆。近日,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在卢湾区档案局参加活动时,看到这些档案时,喜出望外,如获至宝,拿着户籍档案,指着档案记载内容一一辨识,手捧档案拍照留念,并要求复印珍藏。梅葆玖$上海卢湾区档案局  相似文献   

18.
常华 《北京档案》2004,(4):49-49
在香山鬼见愁的东南面,有峰名蛤蟆者,其山脊处一块巨石巍然屹立,上面刻着2米见方的“梅”字,右下方尚有小字题记,这就是著名的香山梅兰芳“梅”字石刻。与其遥遥相对的是位于香山东侧万花山腰的梅兰芳墓地。梅先生非常喜欢香山,在这里购置别墅,常来小住。1922年春,梅先生住香山  相似文献   

19.
与梅相恋,终成劳燕 1925年,梅兰芳在京华剧坛已经声名显赫了,而18岁的孟小冬也正扶摇直上。这样两位名伶竟然生出了一段恋情。关于这段恋情,当时在剧坛和媒体上被炒得沸沸扬扬,后来也经常为人所道及。这场恋情中,梅兰芳身边“梅党”朋友从中撮合的确是重要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可能还是梅兰芳与孟小冬在台上台下多次接触交往而日久生情。  相似文献   

20.
范以 《军事记者》2001,(6):40-40
浏览一下各家报纸对今年春节的新闻宣传,印象是,从总体上仿佛做了一道“新闻大餐”,这道“大餐”配置精巧,风格各异,在对节日新闻宣传的“画卷”中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因此,世纪初年春节“新闻大餐”的宣传特色值得咀嚼和借鉴。看人先看脸,读报先读一版。笔从一些报纸的一版找到点“门儿”,发现制造过年气氛首先是从一版“突袭”出来。当然,关于国家举行的迎春活动的报道,各报刊都一一登载,这里笔不一一赘述。只捡些有特色的报道摆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