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无心读书.或者跟风阅读.只关注流行时尚类书籍,迷恋网络文学.真正传统意义上的“读书”风气很难形成。而一部分愿意读书的学生,也是带着极强的功利目的去阅读一些作文类学习辅导类书籍。尽管新课改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可是一部分学生、家长甚至老师仍然把课外阅读看成是“奢侈”的事情.课外阅读甚至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相似文献   

2.
有人把今天社会上的人分为“经常读书”“有时会读点书”“基本上不读书”三类,认为老师属于第三类。我不完全苟同,跟一些校长说起此事,校长们也觉得“委屈”,他们说教师怎么也应该算是第二类。但是我想,就是第二类又够了吗?一个文化人、一个知识分子只是“偶尔读点书”也不免有些遗憾。曾经是“读书人”的教师,曾经由读书而为教师的人,  相似文献   

3.
古挺先 《广西教育》2013,(41):48-48
多年来,我经常在思考: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和我的同事们给学生带去了怎样的童年呢?据我校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了解,发现学生当中有不少是“不爱读书,不爱学校,也不爱老师”,有不少学生有“厌学,甚至存在仇恨学校”的心理。面对学生的学习心态,我的内心很纠结——作为中心小学的管理者,该如何去改变这一现状,努力还给学生一个多彩的、有美好回忆的快乐童年呢?  相似文献   

4.
读书感悟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 ,古代的蒙学甚至把它作为唯一的手段。这当然有失偏颇 ;但现在有许多人对它又很不重视 ,有的教师甚至在课堂上不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 ,这也非常错误。怎样改变学生“听讲”的学习习惯 ,怎样指导学生自己读书感悟、步步深入呢?一、激发阅读兴趣 ,从“导入新课”入手导入新课占去的时间不多 ,有时只是一、两分钟 ,但就是这短短的一、两分钟就能使学生完成注意力的转移和情绪的投入 ,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 ,进入新的教学情景中去。所以 ,有经验的教师都是很重视这个环节的。新课导入艺术要建立在新旧知识…  相似文献   

5.
李景 《阅读与鉴赏》2009,(8):47-47,10
时下.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是:想说爱语文不容易,淡漠,无所谓,甚至厌倦。这种学习状况早已见怪不怪。也就难怪有人在网上散布。“误尽苍生是语文”之言论。虽然这多少让语文教师们深感悲哀,但细细想来。一个学生十几年“读书生涯.不正是对语文学习兴趣逐渐衰退的过程吗?相对于数理化、英语等学科而言。语文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特性不也正在一步步地侵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吗?如何在高考指向性与语文教学目标失衡间寻求一个合适的支点.我认为应首推文学教育。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自己读书、自己写文章。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因此.我们的教学追求应该是学生的“自能”.我们评价学生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也应该是学生“自能”的程度。那么.该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来逐步实现学生的“自能”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大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下五千年的文明浓缩在一本本书当中,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魄。书籍是精神财富,是人类知识经验的结晶。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书籍是走向未来的基石,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源泉。不喜欢读书的学生,是思想贫乏的学生;不重视读书的教师,是平庸的教师;语文教学内容很广泛,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经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种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地增长着,一个人自己毕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如何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觉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呢?  相似文献   

8.
“自己拯救自己”是我在苏州市首届名教师、名校长培训班结业典礼学员论坛上的演讲题目。我要表达和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对于教师来说,读书学习可以实现自己拯救自己的理想,可以为现代中国培养读书人口,可以改变社会风尚。围绕读书和自我提升,我思考较多的是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教师的事业成就和社会地位问题。应试教育,曾使得教师(包括语文教师)不需要读书和无法读书。近闻“足球战士”一说后,我马上联想到,我们的中小学老师甚至包括学生,何尝不都是“高考战士”呢?“应试教育”摧残师生,危害国家民族,惨祸之烈,尽在“高考战士…  相似文献   

9.
张海红 《考试周刊》2011,(85):50-50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师,我深知阅读对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魔杖,凡从小有大量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阅读为什么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有这么大的影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不善于阅读.就不善于思考;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  相似文献   

10.
现实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往往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①提问内容过于简单化,没有思考性:比如类似“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也难于使教师从学生回答中找到学生错误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1.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也说过:“读书万卷始通神。”面对众多的学习科目,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业,我们的学生如何能够“读书万卷”呢?当然,这里不仅仅是在追求数量,而且要强调“读书”二字,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提出要求,“今天大家下去看xx书。”就能达到效果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简单地这样做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我们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使他们不仅要阅读——“披文得意”(读懂理解),而且要思考——“运思及物”(阅读创造)。  相似文献   

1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旬、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地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13.
张艳秋 《黑河教育》2012,(12):17-17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是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在实施素质教学的今天,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不动脑,长期以来是一大问题。每当论及此事,许多教师常常是责怪学生学习不积极,“启而不发”。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经历与体会,感觉到不是学生“启而不发”,教师“启不得法”才是问题的关键。 “启”者,打开也。教师的教,一定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脑子活动起来。我们在教《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引导学生比较“掰”与“摘”、“捧”与“抱”的用法,问学生:“掰玉米”为什么用“掰”不用“摘”呢?“摘桃子”为什么用“摘”不用“掰”呢?学生的小脑筋开动起来了,经过仔细观察课文中的图画,学生说:…  相似文献   

15.
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它是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吸纳各种外来知识的过程。通过语文的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美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阅读对于人们的影响以及阅读对一个人心灵的塑造。  相似文献   

16.
赵徐洲 《宁夏教育》2011,(11):62-6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第十七章就开宗明义地表述: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好的教育需要达到的条件众多,但主要条件是要有好的教师。新课改以来,类似“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改成功的关键是教师”等观念在教师中耳熟能详。但仍有些教师依然不学习、不读书、不合作,甚至不作为。经济提速、价值碰撞等社会现实更让教师的心理底线倍受碰撞。  相似文献   

17.
例析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类似“探究”“科学探究”“探究式学习”这样的关键词出现频率明显增大。不少一线教师勇于探索,改进教学方式,收到明显效果。不过,也有部分教师对此感到困惑,甚至担心。例如:有中学教师问道:现在教学言必提探究教学,好像不探究就没有改变观念,没有课改一样。为什么探究式教学几乎承载了我们对教学改革的所有希望?一个上午4节课,每节课探究一个科目的问题,学生还要花费很多的课外时间查资料,这样是不是与减负有矛盾呢?况且科学家几年才探究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难道是超人吗?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知识渊博.因此,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每个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也是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让你忘掉疲劳.  相似文献   

19.
什么样的教学才能称为有效教学,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呢?钟启泉、崔允漷等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余文森教授在其《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一文中,都把重点集中在学生的发展上。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最终依据是能否有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衡量一堂课是不是有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及心智是不是得到发展;其次是教师的教学通过一定的活动是不是真的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教”与“学”的妥善结合,教学才能称为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20.
对课堂教学而言,灌输究竟是该摒弃的消极低效做法,还是应理性面对的常态教育行为?对课堂“灌输”的批评,是不是就一定带来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如果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点,那么即使以教育行政力量抑或名师名校模式力推的诸如“先学后教”、“限时讲授”、“少讲多练”等举措,也不会成为课堂发生质变的“救世主”。却可能在教师的无所适从中演变为形式主义的隐性服从甚或抗拒。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灌输的态度是否全是反感呢?基于学生学习生态的差异、教师教学个性的差异、课程学科内涵的差异。我们是不是应该让课堂“灌输”回归理性的天空予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