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中国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日本的《蛇性之淫》与英国的《拉弥亚》是东西方人蛇恋故事的代表作,其中所折射出的东西"蛇"意象涵义的演变过程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其具体涵义又不尽相同.三部作品中蛇女形象的异同之处恰恰反映了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普遍性以及作品所处时代的历史语境、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葛翠琳童话《少女与蛇郎》改编自民间故事《蛇郎》,它和作者的其他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一样,植根于民间文学的土壤中,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3.
《太平广记》中的蛇可分为蛇本性、蛇的神性、人化为蛇、蛇化为人四类,从蛇的故事分析中,可以看到唐代时志怪小说的发展在大量吸收六朝的因素同时体现出唐代的一种新面貌,从本篇对《太平广记》所收蛇故事的分析探讨,就可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异蛇究竟指什么蛇?有五步蛇、蝮蛇、银环蛇、泛指永州地区的毒蛇之说,也有人认为是虚构的。根据柳宗元的作品与永州的实际分析,异蛇是以五步蛇(蝮蛇)为基础综合加工的,是蒋氏与赋敛发生关系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5.
在散文家柳宗元的诸多传记性作品中,《捕蛇者说》是抨击黑暗现实最激烈、最直接的一篇。作品风格沉郁,历来脍炙人口。细细品之,这与其字里行间倾注作者之复杂心境不无相关。一、真实可感的怜悯之心。这怜悯之心,主要从文中两处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在《灵魂之湾》中,蛇意象具有"女性"和"邪教"两个主要特征:"女性"特征在麦克尔的悲剧中主要扮演着媒介的角色,而"邪教"特征则直接引发了麦克尔不可避免的悲剧。梳理《灵魂之湾》中的蛇意象,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罗伯特·斯通的文学创作艺术,深化我们对美国后现代社会文化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觉醒》中蛇的意象与《创世纪》及费洛美典故的联系,揭示出小说对《创世纪》主题的颠覆。基督教传统中,蛇的意象与诱惑、原罪、堕落联系在一起,听信蛇的诱骗而偷吃禁果的夏娃也成了引诱亚当偷吃禁果进而导致人类被逐出伊甸园的罪人。《觉醒》中对蛇的意象的运用颠覆了《创世纪》中夏娃导致人类堕落的主题,同时揭示了父权社会对女性话语的压迫。不仅如此,肖邦更使《创世纪》中蛇对夏娃的保证在埃德娜身上一一实现,为埃德娜这一角色赋予神性,使她摆脱了夏娃的宿命,令这一追寻自由的女性形象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8.
面对人类文明,时间之流的冲刷与其说是腐蚀与消解,不如说是淘洗与增质。比如文学。当作者在紧扣时代脉博的同时,又坚决捍卫、传承并发扬诸多优秀的写作品质,其作品自然就是沉潜的。张泽勇《玩蛇的女人》就是这样一篇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五年制八册20课《蛇与庄稼》是秦牧同志写的一篇哲理性散文。笔者探究其虚实手法,初悟其妙。(一)从命题看,化虚为实,新奇含蓄。《蛇和庄稼》实际是《从蛇与庄稼说起》的省略,旨在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来是复杂的,告诉人们只有不怕麻烦,认真研究,掌握它们的规律,才能把事情看准些、做好些。根据这一中心思想,命题可为《谈事物的联系》,而作者却以《蛇与庄稼》力题,则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显示了两个特点:其一,是新奇。读者不禁要想,蛇是—种动物,庄稼是农作物的总称,这两种看来毫不相关的事物怎  相似文献   

10.
《苛政猛于虎》(以下简称《苛》)是《礼记·檀弓》里的一个片断,但它又能独自成篇,《捕蛇者说》(以下简称《捕》)是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的代表作。这两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不出新意,只能令人生厌。倘若再去表现革命者被翻害的惨状、刽子手的凶狠,反而会破坏作品主题,也就失去了明暗两线交织的艺术特色。鲁迅先生采用了虚写手法,不落俗套,别出心裁,从而组成了虚实相生的结构。节省了笔墨,增大了容量,克服了刻板率直的弊病。使作品结构紧凑,文字简炼,更富有含蓄性,达到了“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令人思索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蛇的形象被作者一再强调,并不断地以各种形式出现,而且在故事的情节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借助原型批评理论来分析《哈利·波特》,可以发现蛇的形象的不断出现和作者对这一形象的描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西方传统文化的显现,其中的形象设置具有其深刻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2.
蛇郎故事作为中国流传广泛、数量丰富的民间故事。其基本形式有蛇始祖型与蛇郎和两姐妹型两种。尽管这两种形式情节很不相同,却都是建立在尊崇蛇的文化心态之上,而这一心态源于古越人的蛇图腾崇拜,历经千年未能磨灭。蛇郎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异:一方面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蛇郎故事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流传的过程中渲染了不同的地方色彩。另外,蛇郎和两姐妹故事同现实人生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可以运用过渡性仪式来进一步探讨该型故事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刘邦斩蛇传说作为受命之符对汉代政治而言有重大意义,然而随着"道德力量"与"理性思维"的介入,后人对它的解读几经调试,最终批判、否定的态度占据了上风。至于斩蛇剑,受当时思维习惯影响,其获得与遗失都被描述得极具神异色彩,甚至还被后人赋予了灵应的道德判断力。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与传国玺并驾齐驱的皇权象征符号,除了在斩蛇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更是因为先秦秦汉之际器物成为论证政权合法性的重要工具。不过,由于佩剑之礼的式微,尚武之风的衰退,斩蛇剑一类兵器在这种政治文化消亡之先,便退出了论证、展示政治权力的舞台。  相似文献   

14.
严歌苓对"文革"期间女性受压迫的命运一直比较关注。基于她自己童年时期对"文革"的记忆与作为舞蹈者自身的经验,在《白蛇》中,严歌苓塑造了舞蹈家孙丽坤的形象。小说中的蛇作为核心意象,与孙丽坤已融为一体,达到了人蛇共舞的境界。多层意蕴的蛇折射出那个非正常年代下人性的压抑、扭曲以及女性的迷失与自觉。  相似文献   

15.
In recent years,the study of Harry Potter series has enjoyed great popularity.One of the charms of the books is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vivid and lively animals in them,both real ones and fictional ones.Among these animals,snak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ones.The paper attempts to discover the deep meaning of snake images in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by connecting them with world culture.The dominant snake images not only enrich the plot,but also help reader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ory's themes and give them new insights and inspirations.  相似文献   

16.
北海疍家人对蛇有着特殊的敬意,蛇图腾是疍家先民对自然的原始认识,疍家人从敬畏蛇到一般崇拜再到图腾崇拜,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疍家人蛇崇拜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研究疍家人蛇图腾崇拜对了解疍家的历史、风俗以及人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白娘子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蛇妖期形象、半人半兽期形象、美和爱的化身。方成培受到清中叶个性解放思想的激扬,在《雷峰塔》传奇中,把白娘子塑造成为一个美丽、坚贞、忠于爱情、有斗争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中国女性的典型、美和爱的化身,从而使白蛇传故事的主旨由宣扬色空观念、人妖不能共处转变为对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歌颂,这是白蛇传故事发展的巅峰。白娘子形象的演变包含了广大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是社会对女性、对情欲的宽容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论文欲就中西方的两则经典故事,来谈谈西域大月氏族在西方小说题材东渐过程中的"桥梁"作用。文章首先确定《列异传》中"谈生"的故事来源是希腊故事"小爱神和普苏克"。其次,文章以大量的史实来说明大月氏族同时受到希腊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双重影响。最后,文章在对大月氏族的"桥梁"作用予以阐释后,通过"小爱神和普苏克"与"谈生"故事的具体比较,来分析希腊故事对中原志怪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故事的国际言说面临两重困境:一是“西强我弱”的国际言说格局、西方媒体对我国的不实报道以及西方政府对我国的恶意抹黑等国际舆论环境;二是以往我们自身在对外言说中存在的主动性不够、经验不足等短板。从言语行为的角度考察,只有注重改变中国故事国际言说的方法方式——全面真实言说、“我”“他”共同言说、快速及时言说以及用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言说等,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中国声音与中国故事的国际接受度,进而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