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梁启超与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是梁启超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政治行动与政治事件,作为康有为最为重要的学生、助手、战友,梁启超在维新变法的过程中一直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维新变法也成为梁启超思想形成的关键事件。1895年,梁启超与康有为在北京发起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运动,开启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宣扬"变法图存",为维新变法做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曾经涌现出一批夫妻二人均从事过新闻工作的夫妇报人。笔者对此作了梳理、总结并简单分析。 最早的夫妇报人应该是梁启超和李意仙夫妇。梁启超是维新时期著名的报刊宣传活动家,他以《时务报》为宣传阵地.发表《变法通义》等数十篇文章,鼓吹变法救亡。他的文章文笔畅达,感情充沛,使该报历久不衰,梁启超也因为在该报上的宣传而轰动朝野,成为一代知名的报人。梁启超夫人李蕙仙是礼部尚书李端■的堂妹,身出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受当时康有为、梁启超所鼓吹的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李惠仙主张妇…  相似文献   

3.
李广超 《兰台世界》2016,(12):95-98
宋恕是晚清维新思想家,其变法观点不同于同时期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他维新思想家,宋恕的维新变法思想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渐进式变革思想,重视民本,关注下层民生,强调变法的实际效果及可行性。这种务实的思想特色形成与浙东学术传统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曾经涌现出一批夫妻二人均从事过新闻工作的夫妇报人.笔者对此作了梳理、总结并简单分析. 最早的夫妇报人应该是梁启超和李蕙仙夫妇.梁启超是维新时期著名的报刊宣传活动家,他以<时务报>为宣传阵地,发表<变法通义>等数十篇文章,鼓吹变法救亡.他的文章文笔畅达,感情充沛,使该报历久不衰,梁启超也因为在该报上的宣传而轰动朝野,成为一代知名的报人.梁启超夫人李蕙仙是礼部尚书李端的堂妹,身出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受当时康有为、梁启超所鼓吹的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李蕙仙主张妇女解放,并参与办报,是我国早期的女报人之一.1898年中国第一份妇女报纸<女学报>在上海创刊,该报宣传变法,提倡女学、女权和妇女参政,并且其撰稿人和主编全部是女性,李蕙仙是<女学报>的主笔之一.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也是近代目录学的开拓者。他把目录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主张用目录学手段著书立说,鼓吹维新变法,开启民智,宣传救亡图存思想,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他的目录学思想突破了传统的书目分类体系,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近代目录学思想体系,促进了目录学自身的发展,在近代史上具有开辟先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与图书馆事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启超一生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关系极为密切.他在接受中阿文化及变法维新时期力倡图书馆思想;其后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年,他退出政坛专治教育学术时期,倡导图书馆事业和目录学思想.前一时期,是梁启超及其他维新人物欲借图书馆及学校、报纸等,达到变法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17岁参加乡试,即成了举人。当时主持乡试的考官李瑞棼,对梁启超的才华极为赏识,当即请人做媒,将堂妹李惠仙许配给他。1898年9月,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匆匆逃亡日本,李惠仙只得避居澳门。第二年秋天,粱启超将家人接到了日本。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拓者,对中国的体育教育思想就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亮点.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法学家.他对法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留下过三百多万字的法学著述.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是中国最早较系统地接受和介绍欧美近代教育进而体育思想的人,其体育思想和实践也是伴随着维新变法斗争形成和发展的,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学大师梁启超一生中曾经遇到过3个重要的女人。第一个是自己的结发妻子李蕙仙,第二个是自己的小妾王桂荃,还有一个女子与梁启超"有缘无分",那就是何蕙珍。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和老师康有为逃亡日本组织保皇会继续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相似文献   

10.
汪康年与《时务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起《时务报》,以往的学术界,更多地是颂扬维新领袖梁启超对此的贡献,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汪康年与《时务报》的关系入手,阐述了汪康年对《时务报》创办、发展及完善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对《时务报》宣传维新观念,采取种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等内容的论述,为研究维新运动并将此项研究向整体性、多领域扩展,提供了一个新角度。作者在文中指出:“汪康年作为《时务报》的首倡者、主要创始人以及报务经营管理的组织者、执行者的地位是不可抹杀的。《时务报》的顺利发行、受到全国维新志士的欢迎,并成为变法宣传、推动维新的重要基地,除了黄遵宪、梁启超等人的努力外,汪康年有其不可磨灭的勋劳。”  相似文献   

11.
刘萍 《档案天地》2010,(3):29-31
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58年生。1888年10月,鉴于民族危机深重.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法,以图国强.提出了改良主张。1890年至1893年间.在广州聚徒讲学.培养维新力量,致力变法维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他在北京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清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1898年。与梁启超、谭嗣同等首倡维新.向光绪帝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的民主政治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时间为序列,对维新变法后到辛亥革命前分三个阶段对梁启超民主革命思想展开了详细的论述,虽然其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但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3.
尚园园 《东南传播》2015,(3):115-117
在晚清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上海《时务报》作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以政论为核心,为维新变法制造声势和舆论,尤以梁启超的政论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仅梁启超发表的政论就占到《时务报》所发政论数量的60%以上。梁启超以《时务报》名震天下,开创"时务文体",更形成独具特色的政论风格。本文从梁启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所著政论为研究对象,从论证方法和文风方面切入,研究梁启超《时务报》政论的风格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政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政治家、思想家与学者,但是却很少有人将他当做一名教育家来深入探究。从维新变法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国内杂志先后发表了自己的《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教育与政治》等论文,并且这些篇章对教育机制、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与康有为联袂发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维新变法运动,这已经永远载入史册。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是以创办报刊为肇始的。梁启超这一时期十分活跃的报刊活动直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进程。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很大特点是,一开始便主要从事报刊宣传工作。他从1895年编辑《万国公报》起,到1920年欧游回国主编《改造》杂志后正式脱离报刊界止,报馆生涯长达27年之久,主编报刊在10种以上。维新时期是他报刊生涯的开始,但他以澎湃的热情投身于此,仅1895年至1898年期间,他就参与了《万国公…  相似文献   

16.
1959年1月8日,已是58岁的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激动地说:"我生命中的第二个青春开始了." 梁思成,近代中国主张维新变法的著名政治思想家,国学大师,梁启超的长子,原籍广东新会县.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他的童年是与因戊戌变法失败而流亡海外的父亲一同在日本度过的.  相似文献   

17.
卢正言 《图书馆杂志》2011,(6):94-95,12
康有为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似乎比不上他在维新变法和传播传统思想文化方面的历史功绩。他一生写下了二千余首诗词,自称"其数多于李杜,比古人亦为大集矣。"他有意识地以诗反映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个人的真实情感,和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一起,开拓了诗歌的新领域,在近代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想象奇特,辞采瑰丽,见闻广,情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末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变法维新运动,逐渐成为当时的政治主流,使“湖南成为最富朝气的一省”。湘学报和湘报就是在这个运动高潮的时期,先后在长沙创办的。它是湖南维新派的言论阵地,是宣传维新变法、提倡向西方学习的前哨。维新前夜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接踵而来的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突起,全国震动。当时具有爱国热忱的维新志士,不满清统治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庵,又字伯隅,曾号人间、永观、礼堂,晚号观堂。清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公元1877年12月3日)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王国维早年对主张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非常仰慕,曾在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任书记和校对,同时又在罗振玉创办的东  相似文献   

20.
国家博物馆藏梁启超相关重要信札四通:李端棻为梁启超面见张之洞所写举荐信一件,梁启超分别致江标、罗惇曧(或为潘博、杨度)、汤觉顿亲笔信共三封。四封信揭示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有的甚至改变已有认知。李端棻促成了1896年底梁启超与张之洞的会面,并且作为梁启超的政治引荐人,深度参与了戊戌变法,实为维新功臣。1897年,梁启超受湖南变法人士江标等人邀请,入湘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在湘为变法做舆论准备。武昌起义后,康梁提出"虚君共和"主张,为此与昔日政敌袁世凯谋求合作,并在信札中准确预言武昌起义后清廷命运;袁世凯任大总统后,梁启超于1912年10月回国,支持共和,谋求推动合并进步党,与国民党抗衡。本文通过对四通书信的解析,有助于更全面、更准确认识相关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