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凯 《教书育人》2014,(9):56-56
近年来,连云港市为了加强生态课堂的建设,编写了《伴你学》丛书,供3~6年级学生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学生在解答诸如“解答完这道题目,你还发现什么问题?”“学习了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在解答时,要注意些什么?”等问题时,鲜有什么有创意、有价值的想法和问题,有的学生干脆写上“没有”、“无”。这些问题是否真的就是多余的?学生是否真的就不需要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学生缺少的是问题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什么样的教学才能称为有效教学,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呢?钟启泉、崔允漷等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余文森教授在其《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一文中,都把重点集中在学生的发展上。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最终依据是能否有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衡量一堂课是不是有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及心智是不是得到发展;其次是教师的教学通过一定的活动是不是真的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教”与“学”的妥善结合,教学才能称为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3.
刘长发 《福建教育》2005,(11A):35-35
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教给学习方法 1.从课题入手质疑。如《将相和》“将”指谁?“相”又指谁?“将相和”的意思是什么?将相原来为什么不和?是什么促使他们和好的呢?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探究。  相似文献   

4.
踏人教学楼,听到“蛙声一片”,走进教室见到“安静一派”。反思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教室、纪律、自律之间的关系,教师到底是用“权力”还是“权利”来控制学生?什么才是教室的真相?  相似文献   

5.
踏入教学楼,听到“蛙声一片”,走进教室见到“安静一派”。反思学校、教师、学生,教室、纪律、自律,教师是用“权力”还是“权利”来“控制”学生,什么是教室的真相?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不知为什么,我几乎每天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教育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尽管我们高举着“以学生为本”的大旗,可我们到底为学生做了些什么?我们手中的旗帜把学生究竟指向了何方?我们真的在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相似文献   

7.
一般人都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成功的人生,但是,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成功”?最近,一位多年前我教过的学生让我思考了许多事。  相似文献   

8.
“三句半”本来是舞台上演出的文艺节目,怎么会和教学扯上关系呢?其实,它和很多师生互动极为相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形。如教师问:“这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这是苹果。”教师问全班学生:“他回答得对不对啊?”全体学生:“对!”这像不像“三句半”呢?这种师生互动方式到底有没有价值,单单从“三句半”的“半”上就一目了然了。既然学生都知道这个答案,那前面教师提出的问题岂不是多此一举吗?因此,像这种“三句半”式的师生互动真的该叫停了,新课改大背景下,不应该还有它生存的土壤。  相似文献   

9.
每到期末年尾,总免不了写这样或那样“总结”。对这写“总结”不少教师颇有微词:教师从早忙到黑夜,那有时间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盘学生,有啥好总结?真的是那样的吗?我倒觉得,总结要写,并且要认真地写,总结因“写”才灵动。  相似文献   

10.
汪庭银 《文教资料》2010,(26):84-85
花样的年华.迥异的个性.为何学生的习作总是落入“雷同”、“空洞”的俗套?是什么淹没了学生习作的激情与灵性?如何帮助学生在习作中觅得生活“百”味?本文作者认为教师在探索彰显学生“个性”生命力的习作历程中,应从“生活、真实、想象、情感、开放”五个方面加以训练、培养。习作.要敢为“先”、善为“新”;既可写,又可画.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立人”。要“立人”先“立课”。教师在课堂中“立”下的是什么就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中被“立”成怎样的人。换句简单的话说,教师在课堂中播下的是什么种,在学生身上就会结出什么果。因此,教师要用思想来立课,立下有灵魂、有深远影响的课,学生才能被“立”成有灵魂、有思想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2.
林琳 《学子》2014,(18)
正一、怎样的音乐课才"真"的算是一堂"好"课教改、教改,叫你改来改去,到底中心是什么?重点又是什么呢?学生学到的、得到的真的比从前多了吗?说老实话,我作为一名最普通的音乐教师,也许是太普通了,对于这其中的精髓,真的是很难领略!不过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学生进没进步不好说,教师确实是越来越进步了。就拿我来说吧:从对课件一窍不通到得心应手;从对乐器知之甚少到葫芦丝、竖笛、陶笛、大鼓应用自如;从一有人听课就冒虚汗到巴不得有人来听课;从画的不知道是什么到有模有样——这一技巧课堂暂未使用,不过自从绘画好了,每次在区里演出要做道具,领导都夸我做得特别漂亮,  相似文献   

13.
一、激活积淀—在“接受”中实现语言的再积累[教学片段一]教学内容:揭题质疑后学生初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引导对有关课题的理解。师:读了课文以后谁再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生:课题的意思是青年把鱼画得很像,像真的游到了纸上一样。生:课题的意思是青年把鱼画得很生动,像真的鱼游到了纸上。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学习档案”?“学习档案”是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取得进步的一些材料。它能有效监控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知识、技能、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为教师和家长提供观察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进步的窗口,同时也便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反思、总结,有利于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自信心。二、“学习档案”的实施为更好地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多样性、主体性和发展性,我校教师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与调整,逐渐将“学习档案”完善为以下五个部分。1.自勉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荣誉感…  相似文献   

15.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堂语文课,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目:“雪融化以后变成了什么?”有位学生自信地回答道:“是春天!”可惜这位教师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水”。因此,回答“春天”的学生错了,他学习的自信力开始动摇。这位教师太注重标准答案了,以致于抹杀了学生可贵的创造性!‘‘雪融化后变成春天”,有什么不对的呢?不是更富有诗意,更富有想象力吗?  相似文献   

16.
做了十多年的教师,整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忙得不亦乐乎,但对什么是教育,从未做过多思考。随着教改的深入,新课程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重新反省自己的教学工作,才发现整天挂在嘴边的“学生”一词处处透露着玄机。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的目的又是什么?仔细玩味“学生”这个词语,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启示。学生:从字面上解读“生...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后进生”是令教师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后进生俗称“差生”,是在同龄人、同一班级中掉队的学生。后进生一般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差、品德不良,那么他们是真的无药可救了吗?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在收音机上听了这样一个笑话:说有一位教师讲课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他满以为学生听得十分投入,但抬眼一看,却发现学生大都前栽后仰、昏昏欲睡,前排一名学生正在打瞌睡,而且睡态可掬,他双眼紧闭、口水长流,还频频点头。教师大怒, 一拍桌子揪起这位学生质问:“你在做什么?”学生一下惊醒,急忙回话: “我在听课。”师问:“听课?那你不停点头做什么?”生答:“老师,您讲得太对了,我表示赞成呀。”师问:“那你闭眼做什么?”生答:“您讲得太美了,我闭眼想象您讲的那个美境呀。”师又问:“那你长的口水做何解释?”生答: “那是您讲得太好了,我听得津津有味了。”师大悦,说:“哦,好,继续听。”于是,教师很欣慰地继续讲,学生很放心地继续打瞌睡。听了这个笑话,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因为这不仅仅是则笑话,它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思考:课堂教学中,讲,究竟有没有必要?讲,怎样做好其中的取舍?讲,怎样才能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9.
近日再读《语文课程标准》,对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两句话,不能不让我对当今的阅读教学产生一些质疑:阅读教学是通过“阅读”来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阅读教学本身的意义建构的,但学生的阅读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属于个性化行为?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究竟占有多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20.
在曹操的《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后为何紧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又当何解?“慨当以慷”的主语真的是宴会音乐?“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意思真的是明亮的月儿,我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取?“契阔谈诫,心念旧恩”与“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又是如何转换衔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