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认识、视野、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广芬 《教育研究》2006,27(11):73-79
中国女子学校产生、发展、消亡、复兴的历史,突出地反映了人们对“女子要不要受教育”以及“女子受怎样的教育”这两大焦点问题的探究与实践。人们对女子学校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完整的过程,凸显出妇女观念从外在的、强调功利的工具性取向转变为内在的、张扬女性主体性的价值性取向,标志着人们正从一个封闭的单向思维模式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视域向开放的、多元化、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这一发展变化,女子教育发展的使命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2.
教会女校的创办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开端。解放前青岛作为曾有一段典型或完全殖民地历史的城市,教会女校的迅速发展对青岛女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青岛女子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提高,青岛女子自身不断觉醒,又反过来成为发展青岛女子教育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女性观和女子学校教育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其发展特点既受西方女性观影响,也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变革有密切联系。中国近代女性观和女子学校教育互动影响,在中国女性观与女子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对今天的女性观与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走向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会女校的创办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开端。青岛作为曾有一段典型或完全殖民地历史的城市,其教会女校的迅速发展对其女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方传教士重视女子教育,开办女子学校,开了女子学校教育的先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礼教对女子的束缚。文章在研究艾约瑟的著作和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相关研究资料基础上。阐述了教会女子教育在华的发展概况及艾约瑟支持中国女子教育的一些观点和行为。并分析了其对中国女子教育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动因 ,指出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有关 ,而且与社会中坚力量的推动及女性自身的觉醒也有密切的关系。同时 ,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对女性自身的解放 ,对社会改造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除传统的家庭教育之外,还有教会女子学校教育、太平天国女子社会教育、清末女子学校教育、民国时期女子学校教育与新民主主义时期根据地女子教育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的目的各不相同。从维护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到培养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较高政治素质的妇女干部,提高和改善广大妇女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使之为争取民族解放、社会解放、妇女解放做贡献,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的目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晚清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呼吁对中国女子进行教育。林乐知、花之安等西教士主要从天赋人权、相夫教子、国家强盛等三个方面论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把知识型的贤妻良母与各类专门人才作为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妇女解放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把女子教育看成是妇女发展与解放的必由之路;并以西方近代妇女观对中国传统落后的妇女观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兴办女学是振兴中国刻不容缓之急务。1907年,清廷终于向女子接受学校教育开了一扇小门。不过,西教士呼吁中国兴女学的最终目的既不是兴学育才本身,也不是中国的富强,而是为了广兴基督教于中国。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初中国开办女子学校到今天,女子教育的环境、目标、内容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从文化的多元化、社会性别观念的变革、学业上的"女生优势"以及男女平等教育形式的实现等方面对当代女子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探析,探讨两性教育和谐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吴贻芳是我国现代女教育家,我国第一所女子大学校长,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校长;杨荫榆也是我国现代女教育家,我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大学的女校长。比较我国现代史上这两位早期女大学校长的人生经历、学校管理思想与实践及其功过是非,对认识中国现代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发展的历史,揭示地方文化对人才成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末的中国女子教育,是以基督教会的女子学校为发端的。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教士把教育视为传教活动的附属品,但我们不应忽视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思潮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教会女学的产生,改变了清末中国妇女教育的现状,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女子学校。这种影响,显然已经超出了宗教范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女子教育真正意义上始于民国时期。民国初期政府制定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将女子教育平等的内容列入到学校教育制度中,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第一次使男女教育平等权在法律上得以确认。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和清末时期的女子教育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女子教育的出现便是一项很大的进步,清末的女子教育并没有受到政府的支持,而在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从具体来看,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在法律保障、教学设计等方面较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在民国初年女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广大进步知识女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们批判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压迫和束缚,并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大力兴办女子学校,推广女子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显示了女性的社会主体意识。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发展有两方面:一是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把妇女从"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了"男女平等"的现代思想;二是兴办女子学校,鼓励男女同校学习,把妇女从被剥夺受教育权的境地中解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关注女子问题,尤其是女子教育问题。梁启超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进行了强烈批判,他从"宜家"、"善种"、"兴国智民"、"求平等"的角度论证了女子接受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倡要让女子接受新式的学校教育,并身体力行与一批有志之士倡导创设女学,为女子教育的践行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为推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对于我们当今开展女子教育的实践仍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关注女子问题,尤其是女子教育问题。梁启超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进行了强烈批判,他从"宜家"、"善种"、"兴国智民"、"求平等"的角度论证了女子接受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倡要让女子接受新式的学校教育,并身体力行与一批有志之士倡导创设女学,为女子教育的践行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为推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对于我们当今开展女子教育的实践仍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边地腾冲女子学校教育是社会变革和西学东渐的产物。在一群“走出国门的腾冲人”影响下,开创腾冲女子教育的先河,在边地腾冲建立了从女子幼儿教育,到女子小学教育到女子中学教育,再到女子师范教育系统。女子学校教育系统门类齐全,形式多样,为女子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打开了一扇门。他们是腾冲女子教育的先行者,为腾冲教育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历史时期,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科技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分科课程已无法满足时代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学校科技教育的综合性取向已成为必然,本文在反思传统分科课程局限性的同时,探索学校科技教育的综合性取向的社会背景、新内涵、新特征和实施策略,在“三维”目标的框架内,让学校科技教育纳入到关注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的良性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7.
经元善是清朝时期上海著名的商人,甲午战争以后,经元善从经济活动转向教育和政治活动,1897年,在上海发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中国女学堂(亦称经正女学堂),经元善把创办女学作为救国强国之计。经正女学打开了中国女子教育的禁区,开女子教育风气之先,其影响和意义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日两国女子教育近代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势差出发,论述了中日教育交流对中国女子教育近代化过程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包括促进了女子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了中国女子教育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女子教育实践产生了影响这三个方面。论文指出,清末民初中日两国教育交流的全方位展开对中国女子教育思想的确立、学制体系的建立、女子教育模式的形成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式女子教育是在清末民初兴起的 ,它是中国新式教育兴起的一种征候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谨就清末民初新式女子教育兴起的概况、原因和特点作一简要论述 ,以显现其应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作用。一中国新式女子教育是在晚清之际兴起的。其表现就是女子教育开始走出家庭教育的圈子 ,出现社会化、普及化的趋势。最早的女子学校是 1 84 4年由英国“东方妇女教育促进会”所派的阿尔德赛女士在浙江宁波创立的。 1 898年 6月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女子学校在上海产生。女子学校在 1 90 7年以前增长很慢 ,以后有了一定的发展。进入民国 ,女子学校…  相似文献   

20.
傅增湘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藏书家和教育家,为直隶地区教育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在天津创办的女子公学、高等女学、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开创了中国近代公立女子学校教育之先河。其后在天津、保定、滦州、顺德等地创办四所初级师范学堂,为直隶地区教育发展储备师资。"教育救国"理念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他们积极创办学校,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