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安阳市区方言的"儿化"和"儿尾"与中原官话、普通话相比,有很大不同,该文用共时描写的方法,对安阳方言的"儿化"、"儿尾"进行研究,提出安阳方言"儿化"和"儿尾"现象并存,并受前一音节影响与"子尾"呈互补分布的面貌;并结合历时分析和语法化理论,指出儿化和儿尾的层次性,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顾劲松 《河池学院学报》2012,32(4):48-51,55
隶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的涟水方言中首次发现有儿化现象存在。涟水方言儿化词总量较少,主要是一些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且使用频率较高的时间词、称谓词和其他普通名词;儿化实读表现与儿化音节本身的韵母类别有关;老派儿化现象比新派丰富,较之于老派,新派儿化现象呈现出明显的萎缩态势,此态势主要与普通话渗透等因素有关。涟水方言儿化现象主要是历时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常德方言儿化的分布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德方言属西南官话,和普通话相比,常德方言的儿化范围较小,儿化形式、儿化韵发音等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从“儿化在词类中的分布与作用”这一角度来研究常德(主要是市区武陵区)方言的儿化现象,并通过方言“儿化”与“儿”尾的比较、方言“儿化”与普通话“儿化”的比较探求常德方言儿化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4.
武汉方言中有一种类儿化音变现象。这种音变现象的音变规律、音变条件以及音变作用 ,与普通话及其他一些方言中的儿化现象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 ,但其音变形式与一般儿化又有明显的不同 ,不能算典型的儿化音变。本文分别描述这种音变现象的音变规律、音变条件和音变作用 ,并与普通话的儿化现象进行比较 ,最后推断这种音变现象可能是武汉方言历史上曾有过的儿化音变的遗迹。据悉 ,其他一些方言也有与武汉方言类似的这种音变现象  相似文献   

5.
新郑方言中声母共22个,含零声母;韵母共41个,包括儿化韵在内,声调和普通话保持一致共4个。本文主要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以声母、韵母和声调这三个方面为线索梳理了新郑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并总结了其规律,希望可以为研究新郑方言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6.
盘锦位于东北三省中的辽宁省,隶属北方方言区,由于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因此,盘锦方言与普通话的差距不大.但是,与普通话相比盘锦方言还是有其独特的规律的,例如:儿化.本文通过对盘锦方言中儿化这一现象的浅析,总结出盘锦方言中的儿化具有日常生活里常用的、口语色彩较浓的词儿化的多;小字格儿的词多半可以儿化;单音节形容词、量词等的重叠形式常儿化;除名词外,其他词类的词也存在儿化等规律.希望能够为后来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河南光山方言属中原官话信蚌片,其儿化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包含普通话常见的儿化类别,还存在普通话不具备的儿化类别,例如儿语词,人名、地名的儿化,拟声词的儿化,形容词的儿化等。文章对光山方言儿化现象进行了详细分类,总结出光山方言的"-儿"语素除了具有标记名词、区别词的理性意义、表小称和亲热、喜爱的语义功能,还能表达"详细具体"、"轻松随意"、"程度轻微令人满意"等意义。这些研究将为探索汉语儿化现象的共性提供方言语料。  相似文献   

8.
成都方言里"儿"缀同时包含"儿尾"和"儿化",且"儿"缀现象十分丰富。文章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形成自己的见解,通过收集语料来对"儿"类后缀进行探析。文章首先对"儿化""儿缀""儿尾"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分别从"儿化"与"儿尾"两个方面对成都方言名词性后缀"儿"缀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最后归纳出成都方言儿缀的特点和功能  相似文献   

9.
连云港方言处于北方方言与江淮官话的交界地带,语言特征呈现出复杂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它的语音系统和音韵结构,比如:声母、韵母、声调、儿化等都独具特色。透过语言现象,从语言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对原因进行深入探析。通过对其区域内几个代表方言点语音系统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能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方言的语音面貌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甘谷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的西北方言,其语音系统包括27个声母,38个韵母和4个声调。本文对甘谷方言的声韵调进行了静态描写,并结合汉语中古音和普通话音系,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进行比较,阐明其主要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1.
福建村官话的“着”的用法有:1.遭受义动词一表被动介词;2.助动词;3.致使义动词;4.趋向动词一结果补语:5.动相补语一完成体助词;6.持续体助词。通过与广西汉语方言(民族语言)的比较,发现福建村官话“着”的用法与平话“着”的用法平行性最高。  相似文献   

12.
刘敏 《甘肃高师学报》2010,15(3):55-56,114
德州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其方言属官话方言冀鲁官话区的石济片聊泰小片,与普通话相比,其词缀的使用较为丰富。仅就德州方言中的后缀"巴"进行分析,探讨它们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高邮话有大量的以“子”[tsε]充当后缀的合成词。除了主要作名词的后缀外,“子”还能充当代词、形容词、动词、数量词、副词的后缀。普通话中“儿化”所起的特殊作用,高邮话里由“子”缀来替代。  相似文献   

14.
台州方言中“得”声音出现的频率极高,从现代汉语角度来看,它是不同的词,表现为不同的词语用法特征:有的作为词语后缀的一部分,有的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形式,有的与其它动词、名词组合,表示一种复合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过调查显示,普通话在淮北人语言观念中的地位逐步加强。淮北城区本地学生作为"双言人"主要代表,在各种场合有选择的使用淮北话和普通话,对于普通话的接受和使用度逐渐提高,但对自己的方言仍然有着很高的忠诚度。淮北话和普通话在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共存。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陕西方言对知照两系及日母逢入声薛药觉韵有关字的读音问题,其中牵扯“说(~话)”字以及“卓戳硕若”等北京翘舌音声拼[uo]韵母字的读音问题。“说”字在米脂等处读作入声,关中以及陕南山阳等处读作阴平调,陕南的西南官话读作阳平调,白河方言读作去声调,商南读作阴去调。“说”字的声韵组合很复杂,例如关中方言区西安等。“设摄涉赊奢”等字同音。陕北晋语以及宜川等处亦如读本文所讨论的“卓戳硕若”等字,关中多数方言点读这些字为平舌音声母拼以[Ц]为介音的音节。蓝田等处“卓戳硕”等字读作平舌音声母。  相似文献   

17.
固始方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和"俺","我"只能用于个体自称,可作主语、宾语和领属语;"俺"可兼指单复数,没有排除式和包括式之别,主要用作领属语,其次用作主语,较少用作宾语,与"我"相比,用"俺"自称常有客套、礼貌、谦虚等语用意义,无论是叙称还是对称,"俺"均可用在亲属称谓词前。固始方言第一人称代词系统具有北系官话和南系官话的交融过渡特征,本研究对于了解汉语方言人称代词系统的演化过程和发展趋势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广西兴安话的归属存在争议。笔者认为研究者在论证兴安话属湘语时存在如下问题:属性判断所依据的语音特征不具有排他性;研究选择的比较对象不尽理想;对兴安话中的官话成分未做充分解释;将民系与语言简单对应。结合历史人文材料从语言传播、接触、转用角度探讨兴安地方话的归属,认为在湘南桂柳官话盛行背景下,兴安城区官话区移民继续使用官话,而非官话区移民则一致转用了官话。兴安话凸显更多的是官话间的共性而非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用穷尽式量化分析法,对20世纪30年代至21世纪初70余年间,六位现当代北京作家的九部作品中的“给”字句进行量化分析,系统探讨了北京话中“给”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20.
慈溪话中的"勿"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慈溪话否定副词的用法。考察以慈溪话中否定词"勿"的语义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勿结构""勿字句"以及与"勿"有关的合音合义词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