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关于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方法和体系中比较权威的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和由郭来喜、吴必虎等编写的《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依照这两种分类与评价的方法和体系,国内学者对以下专项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研究:地貌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科技旅游资源、水体旅游资源、森林旅游资源、体育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创意旅游资源、民间信仰文化旅游资源、休闲旅游资源等。另有学者对特定地区旅游资源分类及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展开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对黄果树景区旅游资源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拟定了一个分类体系和相应的定量评价方法。此旅游资源分级分类系统不仅考虑了属性分类,还考虑了规模分级,有利于进行定量评价。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黄果树景区旅游资源的属性类型、优势资源的赋存和等级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黄果树景区自然旅游资源中,以瀑布、山地景区、洞穴等占优势;人文旅游资源虽然类型较多,但除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和建筑景观以外。其它型的总分都不高。  相似文献   

3.
洛南县地处陕东南,秦岭腹地,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是旅游发展滞后.调查组以《中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为标准,对洛南县境内的各个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实地科学的调研、分类,运用定量评价的方法,查明洛南县旅游资源单体115处,自然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民俗风情浓厚,但是旅游资源之间缺乏有机整合,提出了洛南县旅游资源优化整合的策略,以期对进一步研究洛南县旅游资源发展模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华阴市旅游资源进行分类;采用项目和评价因子量化评价与“三大价值”评价体系相结合的方式对华阴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客观、科学的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华阴市以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秀丽奇特的自然景观为特色,优良级旅游资源突出,在观赏、历史文化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价值.整合华阴市旅游资源,突出以道教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以华山为龙头,整合周边地区旅游资源,打造大华山旅游格局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区域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征以及分类情况,建立了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资源个体价值评价模型和资源外部开发条件评价模型),在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布一综合分析法,即对资源个体价值和资源的外部开发条件进行了先分步后综合的评价;建立了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因子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拟定了资源个体价值评价计算公式、外部开发条件评价计算公式和综合分值的计算公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严谨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三原县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娜 《襄樊学院学报》2010,31(11):78-83
根据《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对陕西省三原县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类与评价研究,发现陕西省三原县旅游资源有7个主类、13个亚类和21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的87.5%、41.94%、13.55%;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层次分析法、专家征询法进行因子评分,综合评价出三原县优良等级旅游资源9个、普通等级旅游资源65个;同时表明三原县已开发了的旅游资源占少数,总结出三原县旅游资源的总特征.  相似文献   

7.
根据实地旅游资源调查认识,综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的基本类型划分和释义、旅游资源单体区分、旅游资源评价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国标》中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旅游资源调查是旅游规划和开发的基础,并在很大程度决定了旅游开发的方向.四川平武县虎牙地区大部分属于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区和缓冲区.该区的旅游资源调查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进行,取得相应的成果.该区旅游环境存在以下问题:自然环境脆弱;经济落后;民族文化淡化:可进入性差等.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是:数量较多,类型丰富;品质较优,特色明显;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差异较大.具有较大的生态旅游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9.
郴州市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静波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4):87-90,95
郴州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在新拟定的"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基础上,对郴州市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分类和简要的评价,可知其重要性(品位)发生了一定变化。  相似文献   

10.
国家级贫困县汝城县,生态环境宜人,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尚浅。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汝城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与分类,并分别运用“三三六”评价法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对汝城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总结出汝城旅游资源的类型、品质、等级和特点,为汝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的意义与评估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国内外关于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与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的意义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已有的价值分类系统,构建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分类系统,结合各种价值的特点,构建了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估方法系统,以期能为科学地评价旅游资源的价值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旅游资源评价是使潜在的旅游资源和现有的旅游资源的优势能更好地转化为社会经济优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婺源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乡村生态旅游热点地,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开发此地现有和潜在的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I18972-2003)对婺源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借鉴已有研究基础上,根据廊坊市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廊坊市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旅游资源吸引力、区域开发条件、区位条件3个侧面来评价本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给指标赋权重,对廊坊市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4.
台州市旅游资源调查与GB/T18972-2003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台州市旅游资源调查工作的实际,提出此类调查工作之前、之中和结束后应注意的事项;并认为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旅游资源分类”有缺乏科学合理性以及逻辑严密性,“旅游资源调查”缺乏技术上的可操作性的问题,建议对其作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对云浮市郁南县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选用了旅游资源的资源要素价值、环境因素、人为因素3个指标,旅游资源的观赏游憩价值、历史科学文化价值等11个评价因子,对9个旅游景点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以期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及其带来的负面效应,城市生活环境日趋恶化,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外出旅游的机会增多,以田园风光、乡村民俗和乡村生活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本文首先对乡村旅游和乡村旅游资源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旅游资源的自身特色,并以临清市乡村旅游规划为例,探讨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并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定性评价体系进行了尝试,为乡村旅游规划工作的开展做了基本的铺垫。  相似文献   

17.
旅游项目设计是旅游规划的核心,而旅游项目设计必须以旅游建立对旅游资源的充分深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这就要求对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开发评价.虽然长期以来在规划中也是这么运用,但是却一直没有明确旅游项目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的关系,项目设计的方法研究也较少有研究.文中从旅游项目入手,明确了旅游项目设计与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的关系,并建立了为旅游项目服务的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的体系,同时初步探讨了基于旅游资源开发评价基础上的旅游项目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兼具典型的地质遗迹景观与原始的生态环境,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对旅游者、学者有很强的吸引力.依据国家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为标准,利用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对华蓥山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计分、定性评级的分析研究,以期为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进一步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红色旅游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发展起来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现行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并未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评价标准也不适宜。红色旅游资源分为伟人故里、革命历史事件和活动遗址、遗迹、墓碑(群)/烈士陵园、综合性的革命历史纪念馆及革命历史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五类,其价值由历史文化价值、社会情感价值、经济价值和资源的保护情况、资源丰度与几率及组合状况等五个要素构成。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确定红色旅游资源的评价赋分标准并对其进行等级评定。  相似文献   

20.
地质旅游资源是在地球内外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资源.阐述地质旅游资源概念及分类的基础上,对山东地质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由此,对山东地质旅游资源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同时提出了山东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