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代鼓手田间《人民底舞》一诗,曾受到闻一多先生击节称赞,说它是“鞍之战晋解张用他那流着鲜血的手,抢过主帅手中的槌来擂出的鼓声,是弥衡那喷着怒火的‘渔阳掺挝’”。意思是这首诗充溢着“鼓的声律”和“鼓的情绪”,用现代的话说,闻先生充分肯定了《人民底舞》所...  相似文献   

2.
讲演,就是演讲,也叫演说,是当众口头发表言论的形式。讲演者一般事先写好讲稿,临场时宣读(讲);也有的事先不写讲稿,根据临场需要,发表即席(兴)演说,然后由记录人根据原话记录整理成演讲辞。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即兴演讲。这篇讲演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构思精巧、主題深刻的记叙性散文。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如下两方面特別值得学习。首先,文章立意高,构想巧。由于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特别熟悉,所以,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抓住最能突现闻一多先生个性特点的“说与做”作为中心,来剪裁,虽然写的是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但作者却能  相似文献   

4.
<正>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是演讲名篇,很早就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文章写的是遭到国民党暗杀的爱国人士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反动派特务无理取闹,扰乱会场,闻一多先生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做了一次惊世骇俗的即兴演讲。闻一多先生满腔义愤,痛斥了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号召人民群众站起来勇敢地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会后,闻一多先生也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斯人已逝,生前的一腔正义化作一篇时代绝唱而传诵千古。我辈后人,每读此篇,无不为其热烈的情感、铿锵有力的语言所感染,那分明就是一篇战斗檄文,先生满腔爱国热忱化作了一个个用鲜血写就的文字,俯仰于句逗间,让人激情澎湃,感慨  相似文献   

5.
赵燕翼同志没见过闻一多先生,但读过他的诗集《红烛》、《死水》,珍藏了闻一多先生的木刻头像。他受闻一多先生影响拿起刀笔走上文艺和革命的道路。他一直把闻一多尊为“心中的老师”,写了一篇文章登在《群言》上。我也从未见过茅盾先生,但我有《茅盾文集》乃至《全集》,其中的很多作品我曾反复研读过。更为难得的是,在我还是学生时,以及后来当了教师,茅公曾数次复函赐教,并为我荐发作品,直到他逝世前几年还帮我审定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四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在注释“何妨一下楼”时说:“闻一多晚年很少下楼,人们称他‘何妨一下楼主人’。”闻一多先生有“晚年”吗?晚年是指“老年人一生中最后一个时期”(《现代汉语词典》),而“老年”又是指六七十岁以上的年纪。该册在《最后一次讲演》的注释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早期诗篇《醒呀》,《闻一多全集》失收。根据这首诗后闻一多所写的附记判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五年“五卅”爱国反帝运动暴发后不久。  相似文献   

8.
邓沛 《语文知识》2005,(10):28-28
关于现代学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死因.长期以来流行的说法是他坚决不吃美援面粉而饿死。这是因为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中有这样一段话:“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9.
你看过电影《非常大总统》吧。其中有这么个镜头:共产党人李大钊赠给孙中山先生一张条幅,题词“铁肩担道义”。历史上有无此事不敢断言,但李大钊同志原在北京办《晨钟报》时,确实在所辟“警钟”栏中写过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对新时代知识分子在德才兼备、交道结合方面的高标准要求。其实,此联也并非李大钊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初一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著名诗人臧克家。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美,事例典型、结构精致、语言精练、抒情浓郁,突出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质的最本质特征。全文充满了感人的力量。现将它的美点归纳如下,与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11.
诗歌《死水》是闻一多先生的一首代表作。闻一多先生于1922年7月赴美留学,1925年5月离美返华。这首诗,最初发表在北京晨报副刊《诗镌》1926年4月8日出版的第3号上,诗后注明写作日期是1925年4月同时发表的,还有一首《黄昏》。(参见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的《闻一多全集》“年谱”,以下不注明出处的引文同此) 1925年4月,诗人明明还在美国。但不少评论似乎都忽略了这一点!北京出版社《阅读和欣赏——现  相似文献   

12.
《新文学史料》一九八三年第三期刊载题为《追随一多先生左右》的回忆录,作者称是“朝夕追随”晚年闻一多,写的又是他“耳濡目染”的事实。似乎其文可作信史。然而,从文章看,未必可信。如该文说:闻一多牺牲后,“云南人民把它(指闻先生的衣冠——笔者注)安葬在五百里滇池旁的西山,与著名的音乐家聂耳(云南人)的坟并列,俯瞰滇池,倍  相似文献   

13.
王海艳 《现代语文》2006,(3):120-120
《一个观念》见于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它最初发表于1927年6月23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一直以来这首诗都被看作是闻一多爱国诗篇的代表作,这样解释未尝不可。但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闻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讴歌及立志于坚守、拥抱这种东方文化的决心,并且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的性格哲学。闻一多曾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将自己的爱国之情与郭沫若的相比较,他说道:“《女神》之作者爱中国,只因他是他的祖国,”而“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这种“可敬爱的文化”在《一个观念》这…  相似文献   

14.
《最后一次演讲》是闻一多先生的一次特殊的即席演说 ,是在特殊背景之下产生的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演说词。在白色恐怖之下 ,面对民主人士李公朴惨遭杀害的事实 ,面对国民党特务恣意捣乱、破坏追悼大会顺利进行的情景 ,闻一多先生抑制不住满腔怒火 ,拍案而起 ,针锋相对 ,慷慨陈词 ,与国民党反动派短兵相接 ,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 ,留下了这曲千古绝唱。这篇演讲 ,语言犀利、短促、斩钉截铁 ,别具特色。认真品味 ,对我们学习语言大有裨益。一、变换句式 ,加强感召力。根据当时的特殊场景 ,闻先生充分利用口语通俗、简洁、犀利、短促等特点 ,多…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左联”成立五十周年,明年是“左联”五烈士牺牲五十周年.在这些不能忘却的纪念日里,我们自然地想起当年中国左冀作家联盟机关刊物——《前哨》第一卷第一期“纪念战死者专号”.这个纪念专号,即纪念一九三一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五位左冀作家和另一位左冀戏剧家联盟盟员宗晖.这是一份鲜血的记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今天和明天之交发生,在诬蔑和压迫之中滋长,终于在最黑暗里,用我们的同志的鲜血写了第一篇文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相似文献   

16.
刘琴 《湖北教育》2023,(2):54-55
<正>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和做》是一篇传统篇目,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以及作为革命家“说”了就“做”的特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民族、民主献身的精神。教学中,教师多在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品质上下功夫,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这篇文章语言表达上的巧妙。  相似文献   

17.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闻一多先生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等于7嘛。闻一多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艺术领域里,却可以有更多的想象。”他拿出了一幅题为《万马驰骋》的图画让学生欣赏,只见画面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的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一多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后,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有万匹马在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的效果吗?”学生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18.
在义务教材初中语文《藤野先生》一文的课后“理解·分析”第二题中,有这样一个提问:“鲁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统摄全篇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此解说成:“作者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统摄全篇。”对如此解说,笔者认为有些偏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10月12日写的,回忆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一些生活片断。文章的标题往往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的标题是《藤野先生》,所写的事情是与藤野先生有内在联系的: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日暮里与水户表现出的忧国之情,是作者能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习的主要动机;写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huá),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主要作品集《红烛》、《死水》等。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在昆明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运动,对有些教授瞻前顾后的态度极为不满。这篇演讲辞正写于1945年12月“一二·一”惨案之后。本文通过“兽、人、鬼”三种形象的分析,鲜明地表达了演讲者的爱憎和立场。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的标题醒目而凝炼。闻一多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教授,同时又是一名英勇无畏的伟大战士。四三年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反动与腐败,他积极参加争取民主的斗争,抗战结束后,他坚决反对国民党勾结美帝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四六年七月十五日在昆明被国民党匪邦暗杀。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还说“我们应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