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成为一种思考和探索教育问题的新方式,它突破了教学是反应和强化的观点,同时超越了学习是知识获得的观点:主张学习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吸收;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学习是主体间的互动合作。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冯·格拉瑟斯菲尔德指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1] 因此,要革新作为基础教育的传统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无疑会受到建构主义教育主张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理论中,“场域”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一个社会学分析范畴。在布迪厄那里,“场域”指的是集特定的社会结构、习性、权力和具体的行动者之间的型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交往主体间性的关系状态。本文借用“场域”这一概念所要突出的正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关系,因为“根据场域概念进行的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的思考”。[2]  相似文献   

2.
人是一种社会性存在,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际关系,有人际交往就有人际冲突.班级人际冲突是指师生在班级交往过程中因价值取向不同、需求得不到满足、沟通不畅等原因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对抗过程.冲突主体的特殊性、冲突场域的教育性、冲突性质的可调和性是班级人际冲突特有的内涵.班级人际冲突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师生交往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消极影响,但班级人际冲突可增进冲突主体的自我认识,促使班主任与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为班级人际交往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场"是布尔迪厄理论起核心组织作用的概念。他把整个社会世界解释为诸多场域的集合。一个场域可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场域"这一概念现已被广泛用于教育学领域,学校教育系统也是一个由客观关系:教师、学生、行政管理者、组织制度等所相互构成的关系所塑造的独立社会空间,其内部同样充斥着矛盾、冲突与压迫。因此,可以说教育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场域"。  相似文献   

4.
借鉴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仅仅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完善教育管理制度等静态"结构-制度"范式认识及消解师生冲突是不够的,还应从整体的关系性思维出发,与个体行为、情境相结合的"过程-行为"范式思考师生冲突发生的缘由。重构师生交往场域网络,形塑师生正面惯习,实现两者的高度结合是消解师生冲突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博弈论的师生冲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教师和学生构成学校系统中两个重要的利益主体,他们通过教育活动在学校场域中进行利益博弈。师生博弈可分为师生关系和谐的合作博弈与师生冲突的非合作博弈,从这个意义上讲,师生冲突的本质是非合作博弈的结果与表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消解师生冲突,最终实现师生合作双赢的稳定局面,关键在于重建均衡的师生博弈模型,改变当前师生博弈的规则与格局,赋予学生充分实现其主体性的权利;引导教师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师权威;宣扬爱的教育,达成师生间的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6.
知识是主客体间或主体间及主体自身各要素间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获取或生成的信息。知识的获取、加工与运用过程也是主体发展的过程,而主体发展的质量怎样与主体知识转化程度相关。在教育场域,作为以知识为介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师,其知识的转化力大小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质量,同时也会影响自身及教育发展质量。教师知识转化不仅指其各种形态的知识间的相互转化,同时指其知识与能力、智慧、品德及实践的相互转化。教师要提升自身知识转化力,首先要理解知识转化的价值与机理。其次要具有在知识获取、加工及运用过程中的强烈的转化意识。再次,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知识转化。最后,在课堂、学校中营造知识转化的氛围与环境,使为转化而教、为转化而学成为学校的文化氛围。但由于当前教师的知识转化的意识与能力相对缺乏,使得知识在促进师生发展上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因此,对教师的知识转化力从内涵、机理与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文化场是师生共同生活空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师生置于课堂教学文化场域中,能够更有力地体现特定文化时空中师生冲突的情境性与特殊性。课堂教学文化场域中师生冲突的根源是师生间的多重文化差异.师生冲突发生的充分条件是师生对场域内自身权力和可支配性资源的合法,陛争夺。在课堂教学文化场中师生之间的文化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妥协、规避和竞争几种策略来应对。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文化场是师生共同生活空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师生置于课堂教学文化场域中,能够更有力地体现特定文化时空中师生冲突的情境性与特殊性。课堂教学文化场域中师生冲突的根源是师生间的多重文化差异.师生冲突发生的充分条件是师生对场域内自身权力和可支配性资源的合法,陛争夺。在课堂教学文化场中师生之间的文化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妥协、规避和竞争几种策略来应对。  相似文献   

9.
何谓知识?"在学校中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的媒介,是学校场域中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核心要素,本身具有独特的特征。"①在知识教育过程中,会涉及下属三种关系"知识与能力智力的关系,表现为知识在个体身上的转化;二是个体经验和人类公共知识的关系,表现为‘类’的知识与个人知识的相互转化;三是书本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这既与个人经验和公共知识的关系有关,又有所不同,较之于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的相互转化有了提升,关涉到人的生活世界层面。"②对于教育中的个体来说,知识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还包括知识的转化和实践,不论从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还是从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出发,这三个方面无疑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知识冲突与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发展规划制定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冲突不断地产生与消解的过程。在教育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存在着三类非常重要的主体,即规划决策者、规划研究者与规划评价者。这三类主体在教育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与职责是不同的。其中,起主导与支配作用的主要是规划决策者与规划研究者。在教育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存在的知识冲突主要是由于规划决策者与研究者对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规范知识与实证知识、战略知识与策略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选择、表达与应用的不同而产生的。根据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规范知识与实证知识、战略知识与策略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选择、表达与应用的不同,可以把知识冲突分为选择性冲突、表达性冲突与应用性冲突三种形式。知识冲突在教育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的存在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必需的。它的存在不仅有利于赋予教育发展规划以更多的合理性与进一步重构教育发展规划的合法性,而且也有利于保障与提高教育发展规划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科赛认为,冲突是社会的常态,可以提高社会系统或至少是社会系统关键部分的整合,冲突的延长和缩短是由一些具体的条件进行限制的.文章以中学为研究切入点,以科赛的冲突论来探讨中学校园里存在的人际关系冲突,以类型观的视角,将中学校园里的冲突按照参与者的角色划分为四种类型,并从师生、生生、师师、以及家长与教师这四种类型来分析校园冲突的表现,运用科赛的冲突理论对这四种类型的冲突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2.
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社会的基本状态,具有社会整合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内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着很多矛盾与冲突,冲突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框架进行分析。本文运用冲突理论分析高职学校教育改革中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冲突,从而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建立大学权利组织的多元化教育体制,完善制度化的教育协调机制,创立畅通的学校中介组织等调适机构。  相似文献   

13.
师生冲突是学校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师生冲突,有助于分析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师生文化冲突指的是持不同性质文化的教师与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对立、对抗。社会转型期的师生文化冲突,呈现多样的具体形态,且复杂难解、激烈速变,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师生文化冲突尽管会损害冲突双方的健康、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削弱学校教育的实效,但是它在协调师生关系、促进师生进步、推动学校变革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问题解决作为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对于处理师生冲突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将师生冲突看作是问题来解决,其影响因素有专家与新手的区别、知识表征方式、定势、功能固着、教师处理冲突的动机、教师的情绪、师生之间的关系等七个方面,师生冲突的处理过程可以借助问题解决的步骤来进行,同时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也有助于师生冲突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situates secondary schooling within the evolving transnational social field. Drawing on 43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and former students with transnational connections in the Greater Toronto Area (GTA), Canada, I examine how transnational practices and dispositions fit within existing curricular and pedagogical frameworks in secondary school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ways of being’ and ‘ways of belonging’ for transnational students are in conflict with the teachers’ views on how students ought to act and feel within classroom settings. When transnational secondary students travel to their sending societies for ongoing periods, the data reveal disconnections at school that threaten the dominant classroom norms. When there is sustained direct contact with multiple countries, including both travel and new modes of communication, this may create knowledge and vivid experiences for transnational youth who are ‘betwixt and between’, but also leads to concerns by teachers about a ‘strategic’ use of Toronto-area schools and fears about ‘dual loyalties’. Finally, many of the transnational youth find their teachers’ assumptions of schooling superiority in the Global North to be sorely misdirected, and perhaps even harmful. These discordances highlight the existence of competing systems of capital within GTA classrooms.  相似文献   

16.
师生冲突是社会冲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紧张状态,在某种情形下它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但是如果处理好的话,师生冲突还可以发挥其积极意义,所以不能简单地去消除和规避师生冲突,相反应该通过教师和学校的努力去优化师生冲突,充分挖掘其正面功能,这才是教育界应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师生冲突中,教师权利受到了严重的侵犯,其主要根源是教育立法质量不高,教育法律体系不完善;教师本身履行义务不认真导致自身合法权利受侵害;学生权利的非理性聚合;社会对师生关系中教师监督的部分失真。因此,有必要在法律层面上研究师生关系的应然状态,保障教师在教学工作学习中的正当权利,特别是赋予教师的惩戒权,这是学校学习教学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Teachers play a key role in creating effective conditions for students to succeed in school. The quality of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s is consistently associated with social, emotional, behaviour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and this is even more relevant for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SEN), considering these students’ emotional, social and learning vulnerabilities. This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students’ externalising and internalising behaviour, social skill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conflict and closeness in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SEN. Data regarding 360 students in Year 3, Year 5 and Year 7 (169 students with SEN) were collected. Teachers (n = 74) reported on the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and students’ social skills, behaviour problem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n = 38) provided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diagnosis and profile of functioning of students with SEN. Results showed that teachers’ reports of students’ social skills and externalising problems were the strongest predictors of closeness and conflict. Internalising problems and SEN status also predicted decreased closeness, despite smaller effects. Taken together, findings support the importanc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cusing on facilitating teachers’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s with perceived challenging behaviour.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学冲突理论的视角下,语文课堂师生交往冲突有利于整合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师生身心健康。为了合理应对师生交往冲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积累教学智慧并重视学生的创新行为。  相似文献   

20.
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在所调查的5所乡村学校中,师生的乡土文化传承总体状况不理想。乡土文化传承态度均值高于文化实际践行,教师与学生在乡土文化传承上存在显著差异。鉴于调研的数据,教师和学生要从不同的视角给予教育支持。对于学生,要基于耦合理念实施多维度教育;对于教师,要基于地方性知识,从培育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多元文化品性以及乡土知识教学转换能力方面提供教育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