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档案是发生并已形成的旧事物,相对于档案的“旧”,新闻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新”,一新一旧,貌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实则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新闻,美国人约斯特将其定义为:“新闻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也就是说新闻不是局限于新近发生的事实,而应将视野拓展开去,以事和史为题材,  相似文献   

2.
储瑞耕 《青年记者》2007,(21):31-31
有句老话叫做"家丑不可外扬",而本文却想扬一扬我们新闻界的"家丑",意图呢?就是想呼吁请求全社会来监督我们新闻界;根本目的呢?就是达到:新闻界内外一齐努力,不仅杜绝假新闻等丑恶事情的再度发生,而且切实加强整个新闻队伍的建设,使得新闻界成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大有作为的一个社会界别。  相似文献   

3.
齐子 《北京档案》2005,(2):12-13
以下刊登的是发生在近40年前的故事.本刊本栏的题目是"点击新闻"."新闻"有两种解释:一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二是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发生在近40年前的故事,虽属"旧闻",但由于它尘封已久,不为人所知,现今经报刊披露,自然也就具有了新闻价值.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见识一位老共产党员宁可坐牢也要实事求是讲真话的铮铮铁骨.这种性格和品德也是档案工作者理应具备的.  相似文献   

4.
由于新闻从业人员拥有双重身份,即"新闻人"和"社会人",由此,大众对他们存在着两种角色期望。当这些角色期望发生对立时,也就出现伦理评价的冲突。因此,在新闻活动中,新闻从业者所秉持的职业伦理标准,有时与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社会伦理标准存在着错位现象。本文试就新闻伦理中的真实性要求与社会伦理的评价之间平衡展开讨论。一、规避两种伦理冲突的理论探讨1、从新闻事实的传播过程来看,新  相似文献   

5.
新闻关注当下,历史钟情过往,前者"喜新厌旧",后者"喜旧厌新",彼此的时间意识是不同的,历史"好古",而新闻"维新",彼此偏好不同,各有所执.不过,二者有一点却是相似的:二者都很关注"事实",都很在乎由事实建立起来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姜兵 《青年记者》2007,(8):57-57
“民生新闻”近年来大量涌现并广受欢迎。民生新闻不是作为一种新的新闻类型而出现的,它不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之外的新的新闻体裁,其报道范围并不仅仅限于社会新闻领域,已拓展至时政、经济:等多个新闻领域。民生新闻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观念而出现的,并已形成为一种思潮,成为一种全新的新闻实践方式,对传统的新闻观念产生了全面的冲击。[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刘保全 《当代传播》2011,(1):114-116
一、社会新闻的起源与发展社会新闻是新闻的"鼻祖",自人类有原始的新闻活动以后,便有了原始的社会新闻。据考证,我国最早见诸文字的社会新闻,是唐代尉迟枢所撰写的《南楚新闻》。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科院的陈力丹先生在谈到新闻评论时曾用一句话概括新闻评论的作用:"减去相同的东西,加上新闻的意义。"所谓"相同的东西",是指新闻报道。世界上每天就发生这么多事,很多报纸在新闻报道上大同小异,难以分出截然高下。而评论就不同了,它是给人展示和分析所谓"新闻的意义",给社会热点、焦点、现实的问题以最直接有力的回应,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梳理社会认知、澄清错误认识。现今,很多党报开了时评栏目,很多晚报、都市报开辟了时评版。随着新闻评论与人们的零距离化,新闻评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新闻评论为什么会在今天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平 《新闻窗》2011,(2):93-94
引言 新闻采编必须严格按照宣传报道的内容进行新闻采编工作。毫无疑问,每一条新闻的产生都是由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决定的。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人们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及时的掌握和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也就是人们需要新闻。新闻的内涵是:对最近发生的事情进行客观详细的报道。也就是说,最近发生的事情作为新闻的本源而存在;  相似文献   

10.
董秦 《新闻知识》2001,(10):9-10
从晚报社会新闻演变的历史角度看,晚报社会新闻可分为批评性、歌颂性和生成性三类。历史地看,第一类的社会新闻诞生最早。代表作有40年代重庆新民报晚刊揭露的洋狗事件。此类社会新闻诚如邵飘萍所言,“对于社会中发生之事件加以深刻之观察,而发现其隐秘,以攻破社会之黑暗。……故欲知一国社会程度之高下,观其报纸所载社会新闻之意向,即可洞察其大概。”第二类歌颂性社会新闻大量诞生在建国后,名篇有新民晚报记者吴承惠采写的《他又走上了正路》等。建国后,我们给社会新闻所下的定义无不集中在这第二类。如丁世义:“社会新闻是以…  相似文献   

11.
正社会新闻中,法制报道一向以激浊扬清式的曝光假、丑、恶吸引受众"眼球",也因此成为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助推器。然而,法制报道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新闻,其特殊性与专业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法治的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稍有不慎便会形成"媒介审判",妨碍法律的客观与公正。目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种思想和利益诉求增多,社会矛盾复杂,这既为我们提供了新闻信息,也提出了课题:是哗众取宠还是坚守责任?是过度"揭丑"还是推动问题解决?一句话,怎样才能既让新闻出彩、让版面可读,又能防范超然于法律之上的"媒介审判"?笔者结  相似文献   

12.
新闻点评是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有针对性地阐明其背后的深层寓意,作为新闻发生以后的点评,它就像一枚"马后炮",但作为一种公正、客观而又不失理性的声音,它无疑为刚刚阅读了新闻的读者注入了一针思考的"强心剂".  相似文献   

13.
邱沛篁 《新闻界》2001,(4):39-40
由于社会新闻总是同人们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新闻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烈的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加之它往往通过真人真事、具体情节和潜移默化的方法来表现事实和思想,因而很受受众欢迎。正因为如此,它对于传播与建设先进文化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传播信息,宣传法制,鼓舞人民创建两个文明。社会新闻发生在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分散在社会组织的各个细胞,因而它能够最及时地传递各个地方、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社会信息,把人们密切关心的事情告诉…  相似文献   

14.
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们是"社会多种角色的扮演者",在其参与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超越自身身份的言行和职责,从而发生角色"越位"的事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媒体事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发掘核心的有价值的新闻,这就要求记者群体在扮演自我角色的同时还要回归到记者职业本身,让角色更好地回归记者职业本身。  相似文献   

15.
社区新闻的出现,标志着新闻传播区域进一步细化,从国际、国内、本埠直接"挺进"到社会组织的"腹地",比近10年来沿用的"市井新闻"更加微观,也更为贴近传播主体和受众。打一个比方,社区新闻的传播就像一台"微创手术",通过社区这个"小切口",让受众探视到社会万象。  相似文献   

16.
古有"以文载道",今有"成风化人".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48字"方针,其中"成风化人"与"文以载道"的功用是一脉相承.本文重点分析了社会新闻在"成风化人"中应承担的责任,并探讨社会新闻如何加强"成风化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民生新闻的现状民生新闻的出现具有深刻而宏大的时代背景。它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新闻实践中的体现,是当代社会民主进程加快、传媒产业化竞争加剧、媒介功能发生重大转换的产物,也是社会新闻在新  相似文献   

18.
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社会新闻的正确价值取向至少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精神现代"人文关怀"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而提出的人文主义.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入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它是新闻实践活动中一种必然的追求.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也是实践活动中一种必然的追求,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也是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党中央近年来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媒体彰显人文关怀精神指明了道路.因为,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但落脚点应该是"人",是新闻事件中人的作用、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以及事件对人的影响等一切关于"人"的因素,而且新闻最终也是给"人"看的,所以,新闻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9.
张东 《新闻采编》2008,(1):22-23
传统的电视新闻中题材严肃、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客观事实报道常常被业内人士称为硬新闻或"纯新闻报道",它注重了报道内容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工作性。比如:时政新闻、经济、科技新闻都属于硬新闻的范畴。而软新闻相对于硬新闻来讲主要是指人情味浓厚、写法轻松活泼的社会生活新闻,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关心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计科宪 《今传媒》2012,(12):153-154
新闻评论作为"报刊的‘眼睛’"和"报刊自己的‘喉舌’",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新闻评论者"思想的力量",具体包括思维力、选择力和判断力。新闻评论者通过自己的选择、阐释、判断,增加了新闻事实的认知价值,提供了一种有附加值的新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