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Love     
Love通常解释为“爱”或“爱情”。不过,在网球比赛中,当裁判大喊love all时,相信没有观众会以为他是在叫赛手“爱所有的人”。在这种场合,love是0的意思。love all就是双方打成0比0。而40-love就是40比0,  相似文献   

2.
张书民 《中国教师》2012,(22):43-45
“爱的文化”,即以爱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研究和实施爱的理念,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通过研究“爱的文化”价值取向,“爱的文化”教育理念,“爱的文化”教学观、教育观、学生观,构建“爱的文化”教育体系,营造“爱的文化”环境,让师生伴随着“爱的文化”成长。  相似文献   

3.
爱大自然     
2008年4月13日~15日,陶继新先生专程赶到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专访被人们称为教育家的李先启校长。 “教育就是播种爱”是深圳市实验学校办学的中心理念,李先启校长将其概括为“爱人”、“爱大自然”、“爱学习”、“爱生命”、“爱梦想”、“爱真善美”。本文只是从中取其“爱大自然”一个部分,采取对话的形式。照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书讯     
《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本书作者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她以“用生命书写爱的信念”、“让爱洒满儿童的心田”、“‘以爱育爱’成就办学理念”、“在爱的分享中体现生命价值”、“让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拓展”、“以成长诠释爱的真谛”为题,分六章记述了自己生活与工作中原汁原味的事例和感悟,包括她“以爱育爱”的教育思想、“双主体育人”的办学思路以及“以爱育爱”的人性化管理思路。李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反思(reflection)一词,自20世纪80年代始,被教育界人士广泛引用。现在“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已经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都说明了爱的重要,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爱有“度”,包括三层——“尊重、懂得、建设”,这是对爱的含义的诠释。三十年的语文教学之路,我吮吸的是爱的乳汁,飘逸的是爱的芬芳。  相似文献   

6.
2002年3月,我校“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家庭实际、贴近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实际”,坚持“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开展了既富有传统特点又具有时代气息的“十爱”教育活动: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爱家乡、爱学习、爱劳动、爱助人、爱生命、爱环境。几年来,我校将“十爱”教育内容融于教育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使“十爱”与课程同行、“十爱”与生活互动、“十爱”与好习惯牵手,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浙江省杭州市杨绫子学校关注特殊学生的幸福成长,坚持尊重生命,以爱育人,赋能每一位特殊学生做最好的自己。通过理念有爱、制度有爱、环境有爱、课程有爱、评价有爱的“五爱”育人实践,促进特殊学生得到个性化全面发展。理念有爱塑育人实践之“本”;制度有爱、环境有爱丰育人实践之“翼”;课程有爱、评价有爱造育人实践之“核”。“五爱”环环相扣,成就育人实践之“效”,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爱”是永恒的主题,每个人对“爱”的感受、体会与理解是不一样的。考生虽小小年纪,却能对“爱”有着独特的理解,认为“爱”不是“讲排场”,不一定要“惊天动地”,更不是“作秀”,满足“虚荣心”,而应该“爱是干净的,是透明的,是美好心灵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我爱”你,先生狄金森日出,先生,使我不能自已因为他是日出,我看见了所以,于是我爱你诗的标题就很有意味,通过标点符号把“为什么我爱你”分成两部分,重心不是“我爱你”,而转为“为什么我爱”,“你”成为“为什么我爱”的附丽。重心在“我爱”,而不是“我爱你”,那么“我爱”什么呢?除了“你”之外,我们  相似文献   

10.
一包杨梅干     
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不管传统的经验型教师还是今日追求的研究型教师,有一个教育家的博爱的胸怀、有对事业的满腔热忱,永远是学前教育的第一要义。但,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那么爱孩子。由中央教科所史慧中研究员主持的国家教委“七五”科研项目“关于《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研究结果显示:有近40%的幼儿园教师对孩子的态度是不喜欢或一般。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孩子的爱?爱应当怎样体现在口头和行动上?教师、父母应该怎样对孩子付出真爱?  相似文献   

11.
真的爱你     
这是一个“爱”字泛滥的时代,在电视里、在电影里、在无数流行歌曲里,我们总会不停地听到“我爱你,我爱你……”可是我们也常听到“爱是一种说不出的痛”,“爱我,还是爱他?”,“我们的爱,一旦错过就不再”……很多的爱,仿佛是油锅、刀海,让人们煎熬、痛楚,但很快的,它又轻轻飘飘的,就那么溜走了。  相似文献   

12.
爱的语言是家人之间爱的表达方式,包括“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赠送礼物”、“服务的行动”和“身体的接触”。本文在阐述青春期亲子间爱的语言的现状基础上,探讨了青春期孩子爱的语言的需求特点,并提出了青少年家长爱的语言使用要点。  相似文献   

13.
在小语教学中,既要顾及语文学科的科学性、知识性,也要顾及其思想性、教育性,二者和谐统一,相辅相成,这就是“文道统一”。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么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呢直接将“文”“道”结合。小学语文第二册中《我爱祖国》一课,课文先从“我爱万里长城”开始,写了“爱小河,爱五星红旗,爱白鸽,爱红领巾,爱花朵,爱爸爸、妈妈,爱老师、同学”等“八爱”,然后笔锋一转,通过设问“最爱什么”引出“我最爱我的祖国”。据文品意,课文先抒写的“八爱”是层层铺垫,以突出“我爱祖国”的主题。教师可让学生懂得每句诗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研究鲁迅的《鸭的喜剧》必须同研究爱罗先珂的《小鸡的悲剧》一并进行。爱氏的“小鸡的悲剧”在于它“无所不爱”,而鲁迅的“鸭的喜剧”则在于“无所不爱”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因此,“鸭的喜剧”实是爱氏的悲剧,无疑是对爱氏“无所不爱”主张的讥讽。现实生活——包括爱氏自身遭遇证明,“无所不爱”就必定会“不得所爱”。两文不仅仅在题目上对应,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有联系、对比、承接与歧异。刻有爱氏生活与思想印记的作品的主角,被鲁迅小说中与之对应的生活与主角所得到的评价所评价,而其中恰好表现了鲁迅同爱氏的“共鸣”或意见不同。当然,鲁迅对爱氏的感情是同情、关心与怀念。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爱国” ?什么是“爱国主义” ?这个“简单”得连小学生都可以脱口回答出来的问题 ,却曾经使我这个有近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困惑了很久。为弄清这个问题 ,我不得不回顾、反思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外历史。有这么一种“爱国主义” :极权统治下 ,独裁者最喜欢而且最需要“爱国”的民众。法国国王路易说 :“朕即国家。”当然 ,在他的国家里 ,“爱国”就是爱国王本人 ,还包括爱国王的情妇。 2 0世纪 2 0~ 40年代 ,希特勒、墨索里尼、裕仁天皇最喜欢也最需要“爱国”的民众。于是这些“伟大的”、“神圣的”领袖们酿造了“爱国主义”的毒酒 …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中爱的部首是“夂”(sui),表示“爱”是一种行为与行动。《康熙字典》中爱的部首是“心”,表示爱由心发。《康熙字典》是这样解释的:仁之发也。亲也、恩也、惠也、怜也、宠也、好乐也、吝惜也、慕也、隐也。《现代汉语词典》对“爱”是这样解释的: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我国出版家、教育家、文学家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湖北武汉钟家村小学桂贤娣老师经常问自己:“你爱你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了吗?”做到爱学生容易,但让学生感受到爱不容易。学会奉献爱、感受爱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思想品德教育实践也是一个爱的教育过程,具体包括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爱学习和爱真善美等。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一生都在不断地探索,寻找救世药方,得到答案是“爱”。“爱”在不同时期作品中表现不同。童年的“爱”是纯洁、朦胧的;青年的“爱”明确指向下层人民,带有施舍意味;到创作中期,“爱”进一步深化,肯定人民,赞扬人民;到晚年世界观转变后,“爱”的思想成熟,爱一切人。这种“爱”实质上是原始基督教中的博爱。他的爱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现实中行不通,同时也具有进步性,它深化了托尔斯泰的创作  相似文献   

18.
丁有宽老师40多年的教学实践,以顽强的毅力、改革的精神、求实的态度,致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探索,形成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根,科研是本”的爱的教育思想与“面向全体,偏爱差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思想。整理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形成具有我国小学语文特色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从教育思想、教材系列、教学方法三大方面把教书育人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我校八年坚持使用了丁氏教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以《品德与生活》教材为载体,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尊重儿童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从“爱父母”、“爱集体”、“爱同学”、“爱环境”、“守诚信”等各方面,唤醒初入学儿童的道德意识,引导他们过有道德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爱”“恨”是一组对称的反义词,但在语言的使用中,“爱”“恨”却是不对称的。从具体调查来看,“爱”“恨”的不对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句法成分层面以及语义层面。基于此,在探究“爱”“恨”不对称表现的同时,阐释“爱”“恨”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原因,以期对反义词教学及对外汉语教学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